<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上进行例行考古挖掘,然而几个月来,他们在尼雅遗址上的挖掘一直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就在失望中,考古人员挖开了一座古墓。这是一个两人合葬墓。合葬的两人身上穿着许多衣物,最显眼的是,其中一具尸体的右臂上绑着一个色彩鲜艳的织锦。织锦色彩绚烂,文字激扬,纹样诡秘,意蕴神奇,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
没有经过太多的辨认,考古人员就看出织锦上织的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技术的代表。<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中国古代关注天象的历史和中国文明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由于在古代中国星占学和历法天文学是由皇家史官专门掌管,而且王朝对历法和天象拥有着绝对的解释权,私自论及秘密的“天文历算”者是要处以极刑的,所以,能够使用这些星占用辞,并且敢将其作为织锦上的一句吉祥语,明示了这件织锦是皇家官府(织室)专门织造的。与“五星”织锦制品同时还出土了一件“讨南羌”织锦残片,是从与“五星”锦相同的锦料上裁剪下来的一部分,根据对具体史实的研究和图案的缀合分析显示,织文可以连续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织锦复原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这句织锦文字的产生,无疑是汉晋中央王朝为了祝祈讨羌大事在政治上军事上顺利和成功,而将天象占辞与“讨南羌”之宏愿结合起来,以图祥瑞的实际见证。在其他的织锦上,还见有类似的内容,如“琦玮并出中国大昌四夷服诛南羌乐安定与天无疆”等。与这条吉祥语可能有联系的史事,是《汉书·赵充国传》记载的西汉王朝的一次讨伐西羌的战争,汉宣帝曾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星占术语教条地用在了督促、鼓励对羌人的作战的诏书里,可见皇家对五星占用辞的绝对话语权及当时的天文星占对汉帝国军国大事决策所起到巨大作用。<br></h3><h3></h3><h3></h3> <h3></h3><h3>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辞,是古代先民观察五大行星运行变化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占辞术语。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中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是一个地理概念。“五星出东方”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军国大事有利。<br></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由于五大行星周期性围绕太阳公转时间不同,从地球上观察它们会合、会聚天象出现的概率小,所以它们各自的性质、亮度、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以及经过或停留在廿八星宿或其他星官处的位置和聚合,就被占星家们赋予了五星特殊的星占学意义,而五星聚合一处天象出现的概率甚少,就自然地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星占学意义:将五星视为五行之精,天之五佐,佐天行德;现实关怀的是——战争胜负、王位安危、年成丰歉、水旱灾害等政治、军国大事,因此,《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汉书·天文志》“五星分天之中。<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经过现代天文学的计算和研究,“汉之兴,五星聚东方” 尽管是汉代儒生们附会的结果,但是实际天象的出现,证明古代星占记录大部分是准确可信的。当今世界,国内外天文考古界运用科学方法对关于五星聚会及其与史事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对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对古代中国人观测到的五星聚会的理想周期为516.33年的认识(天文学家研究得出,木星、土星、火星,这三颗运行最慢的行星,平均会合周期是516.33年,如果条件有利,运行更快的金星和水星会在短时间内与它们会合在一起)。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对“五星聚合”天象的观测,投入了特殊的感情,期待这一天象奇观的出现,期冀大吉、大利之兆示;古代封建帝王也藉此自诩得“天命”而使王朝合法化。在刘邦攻入秦地咸阳的第二年五月,确实出现过一次五大行星聚会天象,这一现象受到了汉王朝和儒生们的高度重视;将“汉之兴”附会于“五星聚会”天象的出现;“汉之兴,五星聚东井”也就成为具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汉朝人和汉代社会的重要思想观念。将期图大吉、大利思想和理念的社会化、世俗化、艺术化,“五星”织锦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星纹和象征祥瑞的云气纹以及鸵鸟、仙鹤、狮虎纹,辟邪纹等祥瑞动物纹样的和谐聚汇,可以说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西汉政府控制西域时,这块土地上有三十六个小国,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西域三十六国”。
尼雅遗址便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整个遗址分布在尼雅河下游的三角洲上。它以两米多高的佛塔为中心,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周围有寺庙、民宅、窖址、墓地、果园、林带、道路、水池等二百多处遗迹。从分布的范围看,当年这座城具有相当的规模。<br></h3><h3></h3><h3></h3> <h3></h3><h3></h3><h3> 西汉时,距离长安(今西安)有8820里的精绝国,有480户人家,全国3600人,国王居住在精绝城,整个精绝国有兵500人,设有精绝都尉、左将,驿长各一人。这个国家虽然小,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殷实、富庶,成为周边各个势力争夺的目标。由于战乱等原因,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前后,就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精绝国消失四百年后,唐玄奘前往印度,他曾路过精绝国遗址,描述的是:“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趋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
精绝国是依靠尼雅河而存在的王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精绝国,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精绝人赖以生存的尼雅河的补给来源是昆仑山上流淌下来的雪水,它们孕育着尼雅河流域三角绿洲。到了东汉末期,随着气候的变化,整个中亚地区的气温逐渐发生了变化,导致尼雅河的水流量逐年减少,绿洲逐渐退让。
从尼雅遗址出土的卢文木简的记载来看,当时精绝国内贪污横行,王室衰落。一个名叫摩跋耶的收税官竟然侵吞了4年的税款,拒不上缴王廷。国王不得不出面指责。而一位居民舍伽种植的树木,则被一位百户长强行砍伐出售,舍伽直接向国王告御状,国王为此立即下达一道命令,宣布百户长行为违法。关于生态问题的记载就更多了,这个王国的种子和水,都是由国王亲自掌管。经常发生没有水无法耕种的情况,有个卢文的木简上甚至提到“精绝国正需要水”。
可见,尼雅地区严重沙漠化的情形,是精绝国消失的根本原因。而王国内国王权力旁落,官吏贪污腐败,则加速了精绝国的消亡进程。最终精绝国在生态变化和邻国入侵的双重压力下消失了。<br></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