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从容,岁月生暖。 —宅在家里的日子很静

老兵老林

<h3>  乙亥岁尾,庚子初春。</h3><h3>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无情地肆虐着神州大地,“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魔魇般的横扫“千湖之省”的荆楚大地。一时间,白云黄鹤之乡弥漫着灰色的阴霾,顿时风声鹤唳,九省通衢之地,行人星疏,车水马龙戛然而止。</h3><h3> </h3><h3> </h3> <h3>酒精、口罩、84、双黄连口服液、VC片……凡认为可以预防治疗病毒的物品,都已被惊惶的人们抢购一空。工厂工地停工,超市商场停业,公交地铁停运,城市封城,小区封闭……这是一场国难,这是一次人与疫魔拼杀肉搏的殊死战役,这是一场在和平年代集合号声频频吹响、却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个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春天。</h3> <h3>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党中央心系万家冷暖,情牵百姓安危,沉着冷静,力挽狂澜。习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发出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斗号令。很快全国上下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工作正有力有序开展,各项措施正扎实推进,凝聚起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h3> <h3>一双双手凝聚众志成城的力量,一双双手坚定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双双手支撑起战斗的信念,一双双手延我中华绵绵不绝的力量!</h3><h3> </h3><h3> 一份份阵前《请战书》上按满鲜红的手印,一声声鲜红党旗下充盈着铮铮誓言,一个个向死而生怦然倒下的身躯、一幅幅逆行而上的迷彩背影,一张张被防护装备碾压成辙的白衣天使的面颊,200多个小时就从一片荒芜沼泽上拔地而起的“”雷、火”医院……这场全民皆兵、拯救危难、置生死于度外的病毒阻击战的壮烈画卷就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团结!是自信!是实力,也是国力!</h3> <h3>人们也从疫情开始时的惊悚惶恐、谈“冠”色变,逐步趋向坦然面对灾难、理智关注疫情,一颗悬吊的心,也安静下来。 家家户户都关闭户门,城市乡村静下来了,大地静下来了。 不出门! 不出门!就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居家隔离,面对灾难,首先要让心在家里安定下来,平静下来。故心安,人才能安,人安,社会才能安。 不出门的日子,就像电脑的键盘,被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安静到只能听到自己怦怦心跳的声音。 不出门的日子,也是度量你应对生活中突发不幸的能力,考量你遇事化解矛盾、处置困难的综合素质的一次最为严格的面试。 不出门的”禁足”之时,就是你修行之日。有时候,生命真的太过脆弱,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你既要笑纳生活的美好,也应该学会承受不幸撞击的心态。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会过去的。心若从容,岁月生暖。 我的一位朋友、山西广播电视著名主持人张俊英老师,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写了一篇感悟静与思的文章,其中,写到:“疫情使我憋在家里,一下子心静了,是真的静,懂得了静。是思考让我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静的懂得反思自己,否定自己了。半生过后才明白过去的日子总是那么慌慌张张、东抓西找,一点儿也不严谨。 春天来了,一切都会过去。我要用更多的时间走进山村原野,和大自然更多的亲近。我是真心的爱着他们。” 读后,我不禁想起魏晋时期陶渊明的那首《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是啊,人间至味是清欢,人最好的状态是独处。何况,这次遇到了如此封闭严格、足不出户的居家隔离的日子。过去向往的悠闲的生活不是来了吗,怎么过?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如何面对“禁足”的日子。 如果我们在这段居家隔离的日子里,能够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反思以往的失误,总结过去的教训,审视今后的规划,确立余生之路的坐标,那么,渡尽劫波,你一定会是思维更敏捷,思想更成熟,身心更健康的自我。 也许,真的到了打赢病毒阻击战,疫情得以解除的那一天,回看这个难忘的庚子初春,觉得自己经过这番经历成长了、成熟了,那么,这段日子就没有虚度、没有浪费。<br></h3> <h3>静是沉静,思才是沉淀,能够在沉寂中反思更是大彻大悟。</h3><h3>贾平凹 在《游戏人间》中说过:“命运会教导我们心理平衡”。</h3><h3>静下来,首先要能安住自己的心。我们虽然不能驾驭病毒的变异,但是,起码能决定自己的心态,能让惊慌无措、浮躁忐忑的心平静下来。</h3><h3>至此,我的心,也静了下来。</h3> <h3>接下来,宅在家里的日子,就是大块的时间去看书,去上网,去摆弄电脑。(为此,我的亲家还专门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送给我),还要对照抖音学习做饭炒菜。也会品味绿茶与红茶、黑茶与白茶、生普与熟普的关系……</h3><h3>但是,能让我真正静下来的是与家人没有乡愁、骨肉至亲的相守。从参军入伍,卫国戍边到解甲归田、含饴弄孙,几十年来,能有这么充裕的时间和家人朝夕相处,而且是无缝相聚,是从来不敢想,也是从来没有过的。</h3><h3> 细想起来,第一次告别父母,远离家乡,是在我十七岁当兵的那年。岁数小,没出息,当兵没几天,想家了。当时,就盼三年一次的探亲假快点到来。当上老兵了,能享受探亲假了,回到家中,恨不能一天当成两天过。不用掰手指头算,包括往返路途只有十几天的假期瞬间就过去了。那时候就是感觉假期太短,和父母相聚的时间太少!后来,提干、结婚、生子都是在漫长的两地相隔的日子里度过的,由于是双军人家庭,孩子放学以后,往往没人照顾,很多时间都是在邻居家吃饭,睡觉。至今,孩子对“吃百家饭”记忆犹新。即使相聚,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十分短暂。再后来,孩子大了,上了大学,还是聚少离多,毕业后又与我们分别在各自不同的城市生活,一家人想在一起见个面、唠个磕都很不容易。</h3><h3>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始料不及,措不及防,这是灾难,也是不幸。但换个角度来看,居家隔离,它又是与家人和孩子在一起共度天伦之乐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和一次不敢遇不可求,却由不得你相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坏事变好事。</h3> <h3>宅在家里日子,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尽管足不出户,但心情是愉悦的。尤其看到孙女小米米在你身边转来转去,一声声“爷爷、爷爷”地唤你,“禁足”的郁闷一扫而光。从居家不出门的那天开始,小米米带来的欢乐与安慰,就始终伴随着大家。一天的日程让她安排的满满的。弹琴、画画、唱歌、上网络课……尤其是玩游戏,必须由她来编科目,当导演、定游戏规则。她说:“爷爷,玩的时候,你必须按我的构思来,不能犯规啊”。一个五岁的孩子,什么时候知道“构思”啦?</h3><h3> 看到爷爷在看书、写东西时,她想和爷爷玩游戏的念头再大,但也能克制玩的欲望,自己单独去摆弄玩具。望着她既自律懂事儿,又怏怏不乐的背影,爷爷的眼睛湿润了。</h3><h3> 早上起床,小米米先跑到爷爷房间问安。熄灯前,再向爷爷奶奶道一声:晚安!天天和这个教养有素、生活规律、聪慧好学的孩子在一起,你想不愉悦都难。家,在此时才更显出港湾的温暖。</h3> <h3>(给自己的玩具消毒,特别认真,力求完美)</h3> <h3>居家不出的日子,也是读书的时光。春节前赶上“当当网”在举办购书年货节,一口气拍下九册,没想到此时可用上了派场。而且,感到读书的速度比平时要快的多,可能是时间充裕,干扰少的缘故。</h3> <h3>掌勺,也是居家日子里的一个乐趣。凡是当过兵的人,几乎都能上灶颠锅炒两个菜,至于色香味俱全与否,就不好说了。因此,能做一手像样的饭菜也是有学问的。面对一日三餐,我上阵了。我发现“抖音”和“快手”上有不少烹饪的视频,时常还蹦出几个网红菜。于是,按照视频的方法步骤,照猫画虎地比划起来,几经实践,反响不错,尤其是得到小米米认可,极大鼓舞了我长期掌勺的决心。</h3><h3>一箪食,一瓢饮,一盘菜,一碗饭,一杯酒,不求色香味型,只要家人齐齐地坐在一起,端起碗筷,那种宁静、充实和满足感足矣!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大概是这样说的:深夜杯光壶影、觥筹交错的酒局,远远比不上家里那碗清晨的米粥。</h3> <h3>作家王小波说过,一辈子太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h3><h3>我发现,真正的有趣和快乐,就藏在与家人相处的时光里。每天与家人对话,与小米米的童心对话,与自己的心对话。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与生命对话、与心灵交流,多少年来一直向往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气致祥的美德和老少几代同堂幸福团圆、其乐融融的愿景,不是在这次居家隔离中得到完美的和谐和再现吗!这应该是最简单、最朴素而最深刻的幸福吧!</h3> <h3>我想,有一天大疫过后,能让在闲居日子里悟出来的道理,真正陶铸自己的心态:不追名,不功利,不浮躁,不逐波,不撒谎,不敷衍,不让内心的杂念在喧嚣再起的生活中重滔覆辙,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h3><h3> </h3><h3>疫情最终一定会过去,但这段居家的日子却十分弥足珍贵。</h3> <h3>武汉,挺住!</h3><h3>武汉,我们为你祈福!</h3><h3>武汉,你在,我在,岁月在!我们永远在一起!</h3><h3>归来今夕岁云徂,且共平安酒一壶。</h3> <h3>今天,北京雨夹雪,下的很大。愿这场春雪扫尽一切疫尘病魔!</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