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艳——文革电影介绍

卫东

<p> 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文革电影多少会有些记忆。因为在当时的特殊年代,电影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是无以伦比的,甚至在视觉娱乐上是唯一的。随着时间的久远,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对文革电影及那个年代的记忆,依然犹存。这种记忆,时常会勾起人们无限的怀旧情愫,有些是刻骨铭心,甚至是难以忘怀的。</p><p> 文革电影,作为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今天依然引起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原因不外乎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到今年文革已经过去五十四年了,观众在当年观看这些电影时,恰巧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阶段,按”心理学”认知原理上讲,人在青少年时期留存的记忆是永生难忘的,是会影响到个人后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其二,在多元化文艺泥沙俱下的今天,到了一定岁数年龄的人们,对年青时的记忆,极易勾起怀旧情愫。其三,文革电影与文革邮票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现象,全盘否定既不切合实际,又不符合辨证法的发展过程,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正确态度。但可悲的是,文革结束后,文革电影即被怀有个人阴谋目的的某些精英口诛笔伐,连同文革历史被彻底妖魔和边缘化,而充斥舞台和银幕荧屏的,处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胡编乱造的各种各类”神剧”垃圾文艺作品。好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初期,以中国著名民营企业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音像出版拓荒者,顺应民意,系统地出版发行了旨在”让中老年重温过去,让青少年了解历史”的数量巨大的老电影宝库,其中就包括有文革时期拍摄的电影。本人收藏有各种正版影碟文革电影68部,这68部文革电影以革命样板戏舞台艺术片、故事片为标志性片种。</p><p> 二十多年前的1997年,当我在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一家音像专卖店,第一次无意踏上怀旧的旅途时,种种的困惑,种种的迷离,便通过这种怀旧途径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久违的文革电影,使我又一次更深刻地了解过去的那种特定年代的历史。今天,我将心目中的那一部部经典文革电影,按照电影厂出品年份及公映时间的先后顺序,制作成一个别样的美篇,与大家分享。</p><p> 一、革命样板戏舞台艺术片</p><p> 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误认,革命样板戏只有八个,即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革命交响乐《沙家浜》。以上是人们统称的正宗”八大样板戏”。但真正意义的革命样板戏,不只是限于这八个。在文革的后期,又陆陆续续拍摄推出了诸如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革命现代京剧《磐石湾》、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等等。这些皆属于样板戏的范畴。文革当中的样板戏,通过电影形式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皆熟皆唱的自发性全民普及国粹和高雅艺术的名副其实的”文化革命”。那个时候,除了个人兴趣爱好观看外,工厂、农村、军营、街道、学校皆组织人员集体观看,共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艺术教育。现在想起还历历在目,回味无穷。时隔几十年后,足不出户在家里重新观赏这些样板戏电影影碟时,除了备感亲切外,依然觉得样板戏在诸多艺术领域的成就,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毫不夸张地说,样板戏就某些艺术观念而言,比现在还是超前的。</p> <h3>《智取威虎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彩色。</h3> <h3>《红灯记》(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彩色。</h3> <h3>《沙家浜》(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1年摄制,彩色。</h3> <h3>《红色娘子军》(舞剧)北京电影制片厂1971年摄制,彩色。</h3> <h3>《白毛女》(舞剧)上海电影制片厂1972年摄制,彩色。</h3> <h3>《奇袭白虎团》(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2年摄制,彩色。</h3> <h3>《海港》(京剧) 北京上海电影制片厂1972年联合摄制,彩色。</h3> <h3>《龙江颂》(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2年摄制,彩色。</h3> <h3>《红色娘子军》(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2年摄制,彩色。</h3> <h3>《平原作战》(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彩色。</h3> <h3>《杜鹃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彩色。</h3> <h3>《半篮花生》(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彩色。</h3> <h3>《沂蒙颂》(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草原儿女》(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磐石湾》(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红云岗》(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舞台艺术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百花争艳》(音乐歌舞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该片纪录了中国艺术团的主要演出节目,有京剧《红灯记》选段,器乐作品《渔舟唱晚》、《江河水》、《运粮忙》;吴雁泽演唱的歌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舞蹈《红绸舞》等。</h3> <h3>《追报表》(楚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7年摄制,彩色。湖北著名楚剧演员朱世慧,在该片扮演剧中小会计。这是朱世慧的电影处女作。</h3> <h3>  二、故事片</h3><h3> 文革电影故事片的创作摄制,始于1973年。文革后期,随着毛主席对文艺工作政策的调整,1973年1月,周总理在接见部分电影、戏剧、音乐工作者时,严肃指出要尽快抓电影故事片的创作。随后长春电影制片厂率先行动。他们首先从改编作家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入手,于1973年10月摄制完成了彩色故事片《艳阳天》。与此同时重拍的彩色故事片《青松岭》和摄制的彩色故事片《战洪图》,也于同年下半年完成。1974年春节,长影的《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和上影的《火红的年代》等4部彩色故事片,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其后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文革电影故事片的长廊里相继出现了至今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优秀之作,如《渡江侦察记》(重拍片)、《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创业》、《第二个春天》、《春苗》、《决裂》、《海霞》、《金光大道》等。</h3> <h3>《艳阳天》(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3年摄制,彩色。</h3> <h3>《青松岭》(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3年重新摄制,彩色。《青松岭》公映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尤其是某些台词使用河北北部通俗俚语,诙谐幽默,过耳不忘,诸如钱广的一些话:”我一不是地主,二不是富农,到那儿都当个社员”、”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己”,很有时代气息,反应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很快便流行起来了;而影片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曲调通俗,容易上口,更时传唱一时。此片是文革当中几部重拍片之一,比1965年版更成功。</h3> <h3>《战洪图》(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3年摄制,彩色。</h3> <h3>《钢铁巨人》(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黑白)。</h3> <h3>《向阳院的故事》(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黑白。</h3> <h3>《创业》(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彩色。</h3> <h3>《平原游击队》(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4年重新摄制,彩色。此片是文革当中几部重拍片之一。</h3> <h3>《侦察兵》(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黑白。</h3> <h3>《南征北战》(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4年重新摄制,彩色。此片是文革当中几部重拍片之一。</h3> <h3>《火红的年代》(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彩色。这是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于洋文革复出后的第一部影片。整个影片及演员大气磅礴,表演极富激情、到位。</h3> <h3>《渡江侦察记》(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4年重新摄制,彩色。该片是文革当中几部重拍片之一,客观地说比1954年黑白版好看。</h3> <h3>《无影灯下颂银针》(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彩色。这是”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祝希娟文革复出后的第一部影片。</h3> <h3>《一副保险带》(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彩色。</h3> <h3>《闪闪的红星》(故事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彩色。影片主题歌《红星歌》、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脍炙人口,深受人们喜爱和传唱。</h3> <h3>《车轮滚滚》(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难忘的战斗》(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金光大道》上集(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烽火少年》(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黑白。</h3> <h3>《海霞》(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影片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旋律优美,令人难忘。</h3> <h3>《长城新曲》(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黄河少年》(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春苗》(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影片主题歌《春苗出土迎朝阳》、插曲《手捧药箱心潮涌》,脍炙人口,令人难忘。</h3> <h3>《决裂》(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影片中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松山分校龙校长的扮演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郭振清。晚年郭先生回忆往事时,为能在当年这部影片中担纲主角,常常引以自豪。并且认为一生中出演十多部影片的角色,自己最满意的是五十年代《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和文革时期《决裂》中的龙国正。影片中的主题歌《”共大”赞歌》、插曲《工农当上了大学生》,旋律优美动听,至今让人难忘。</h3> <h3>《第二个春天》(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影片主演是于洋。</h3> <h3>《红雨》(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影片主题词《赤脚医生之歌》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h3> <h3>《战船台》(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激战无名川》(故事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碧海红波》(故事片) 西安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沙漠的春天》(故事片)长春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阿勇》(故事片) 西安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黑白。</h3> <h3>《小螺号》(故事片) 珠江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彩色。</h3> <h3>《牛角石》(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雁鸣湖畔》(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长空雄鹰》(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黑白。</h3> <h3>《锁龙湖》(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山村新人》(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金光大道》中集(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沸腾的群山》(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年青的一代》(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6年重新摄制,彩色。此片是文革当中几部重拍片之一,著名演员达式常分别在自己青年阶段的1965年和中年阶段的1976年中,先后两次扮演一个剧中人物”林育生”,这种现象在影坛事例中并不多见,表演相得益彰,备受称赞。另外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李炎和当时的影坛新秀李秀明等,在片中也都有上乘表演。</h3> <h3>《江山滔滔》(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作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山花》(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剧中主要人物”高山花”由”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谢芳扮演。</h3> <h3>《春春似火》(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作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芒果之歌》(故事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阿夏河的秘密》(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海上明珠》(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南海长城》(故事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开山的人》(故事片) 西安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南海风云》(故事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这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国强步入影坛的处女作。唐先生非常看重这部作品,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影片中的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至今一直为人们传唱。</h3> <h3>《枫树湾》(故事片) 珠江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彩色。</h3> <h3> 后记:在这一期美篇中,沒有列数的文革电影片目,还有许多许多。据我考证,划在样板戏范围里的有钢琴伴唱《红灯记》、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协奏曲《黄河》、广东粤剧《沙家浜》、维吾尔族语《红灯记》等。被拍成电影的地方舞台艺术剧种,有《宝莲灯》(上下集)、《渡口》、《送货路上》、《园丁之歌》、《人老心红》、《拣煤渣》、《半边天》、《管得好》、《审椅子》、《三定桩》、《小店春早》、《红霞万朵》、《两张图纸》等。另外无碟源展示的故事片有《金锁》(上影)、《征途》(上影)、《欢腾的小凉河》(上影)、《新风歌》(上影)、《小将》(上影)、《山里红梅》(珠影)、《寄托》(峨影)、《主课》(广西)、《雷雨之前》(八一)、《反击》(北影)等。若加上各种新闻时事记录片、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等等,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污蔑十年文革文艺一片凋零,”八亿人民只有八个戏看”,完全是别有用心小人们的一派胡言和睁眼瞎。事实胜于雄辩,美篇中所述的文革电影作品,便是最有力的历史见证。</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