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桃溪中学的那些往事

李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文翁故里、周瑜之乡的舒城县,有一所环境幽雅、学风严谨的学校——桃溪中学,学校坐落在丰乐河畔、合安路旁,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每当我看到学校欣欣向荣的样子,我头脑都会浮现学校创办之初的那些往事。</b></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 &nbsp; &nbsp;1969年,桃溪中学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第一页。那一年,县委县政府根据舒城县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桃溪区学生上中学难的实际,决定在桃溪区办一所全日制中学,并在舒城中学抽调部分骨干教师完成创办桃溪中学的任务。当时,我的母亲就在舒城中学工作,县教育局安排我母亲带领舒中几位骨干教师赴桃溪完成创办工作。那时我小,随父母下迁到桃溪,虽只是几岁的孩童,但已记事,几十年过去,我的记忆和几位前辈的回忆,创办桃溪中学的依稀往事逐渐清晰起来。</b></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39b54a"><b>&nbsp; &nbsp; 当时的桃溪区是拥有7万人口的大区,位于舒城县北部,北与肥西县毗邻。区政府所在地桃溪镇,就在桃红柳树绿的丰乐河河畔。桃溪镇是舒城的一个古镇,镇的西南边有一个废弃的南岳观,有一些房子,桃溪中学的校址就选在这个环境幽雅的地方。</b></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 &nbsp; &nbsp;1969年9月16日,这是桃溪中学校史上值得记住的日子。载有桃溪中学的所有家当的两辆江淮汽车和一辆东方红大拖拉机,从舒城中学出发,驶向还只有一个校名的桃溪中学。跟车一起去的还有创办学校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我的母亲钟吉存是创办学校领导小组负责人,也是数学教师,副组长是俞德增,是语文教师,还有,化学教师刘杏园、物理教师徐先逸、地理教师吴有涵、英语教室汪耀忠、工人赵广德。三辆车上装有舒城中学支援的40套学生双人桌椅、40张双层学生床、7位老师的办公桌椅等等,最重要是他们带来了政府下拨的5000元办校资金。</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 &nbsp; 下午3点左右,车开到了与桃溪中学一河之隔的桃溪镇。因为到桃溪中学大车开不进去,他们只好把车暂停在镇上,决定人先到学校,他们徒步跨过丰乐河岔道上的一座“高桥”,经过丰乐河畔一段曲曲折折圩堤,远远的就能看到桃溪中学,那是两栋青砖黑瓦为主体围成的四合院建筑,朝东有一个门楼,大门虚掩着,周围静悄悄的。这可是这里最后的“寂静”,一所充满希望、充满生机,欢声笑语,书声琅琅的新学校即将诞生啦。</b></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39b54a"><b>&nbsp; &nbsp; &nbsp; 还没进院,院中一条大黄狗兴奋的狂吠起来,大黄狗被一位从院中走出来的农民模样的中年大叔呵住安静下来。他们走进院子,院中破败景象着实让他们吃惊不小,南面和北面分别是一排12间屋的青砖黑瓦的平房,西面是一道围墙,东面就是一个门楼了,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北边平房外的3间土夯墙茅草屋。在平房的走廊上有几个残破的灶台,墙被油烟熏的污秽不堪,有的屋顶瓦烂了,有的门窗烂了,地上到处是断砖碎瓦、柴草垃圾。院中除了这位大叔没有其他人,后来知道,这位大叔姓张,四十多岁了,是学校边上四壕生产队队长。据张队长介绍,这年夏天,桃溪遭遇50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四壕生产队村民的房子都进了水,经桃溪区委会同意,这些灾民就暂寓在这里,大概住了一个月,现在水退下去了,也接到了区委会因办学校搬迁出去的通知,村民都在这几天搬走了。听张队长介绍,这里一片狼藉的原因才有了答案。张队长是位热心肠的人,他组织几个村民用板车把停在镇上三辆车上的学校办学物资运到学校。最让他们高兴的是张队长送给学校两条刚刚出生的小狗,非常可爱。张队长说:“大黄狗你们养不家了,两条小狗刚出生,留给你们看家护院吧。”</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nbsp; &nbsp; &nbsp;第二天上午,创办小组7人在学校临时办公室召开会议,这是桃溪中学的第一次全校教职工会议,我母亲主持会议,桃溪区委会和桃溪教育办也派人参加。会议通过充分的讨论和有效的协商,做出了学校建设的相关安排:一、校园房屋功能划分,南平房作为教室和办公室,北平房作为会议礼堂和厨房。二、教师暂寓在桃溪镇政府宿舍里。三、9月下旬至10底,学校房屋按功能划分进行改造修缮,添置学生桌椅、黑板等办学必需品。四、11月全面招生,12月1日开班上课。</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nbsp; &nbsp; &nbsp;会议以后,天天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一会儿跑县里、一会儿跑镇上,买这买那,请完瓦匠请木匠,还经常跟周边村民交涉。不到一个月,学校教室、礼堂、办公室、厨房已粉刷一新,教室走廊的白墙上用红旗漆写了几幅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标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好好学习,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修整一新的三间教室配齐了桌椅和黑板,从舒城中学带来的铜吊钟挂在了大门外的一棵最大的胖柳树上,学校的门牌也挂上了。</b></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 &nbsp; &nbsp;桃中在建校之前,桃溪有一所全县有名的小学桃溪一小。桃溪一小的校园外有一个“黄家祠堂”,这个祠堂是个很大的四合院,祠堂的这些房子早就划归桃溪一小了。当时,我的父亲李浩从舒城中学先期两年来到桃溪,担任桃溪一小校长,当时桃溪中学缺少学生寝室,可能是因为父亲在桃溪一小当校长的原因,桃溪中学六九级和七零级的学生就住在这个四合院里,这个“黄家祠堂”就成了建校初期学校的学生寝室。</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 &nbsp; &nbsp;11月份的招生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桃溪区委会和教育办向桃溪的各个人民公社和桃溪镇下发了桃溪中学招生工作的相关通知,很快新招学生的名单就报上来了,总计160人。这160位新生分三个班,当时不叫“班”,叫 “排”,我母亲担任一班班主任,刘杏园老师担任二班班主任,徐先逸老师担任三班班主任,这三个班中,一班和三班各55个学生,都是各个人民公社推荐来的农村孩子,二班50个学生,都是桃溪镇上的孩子,二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活泼和调皮。</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 &nbsp; &nbsp;学生招来了,课表也排好了,万事俱备,三位班主任和几位老师踌躇满志,他们经常在一起提到来桃溪前在舒城中学南楼二楼举办的欢送晚宴,提到老校长在欢送晚宴上说的一句话:“克服困难,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可能也因为这个嘱托,他们的集体办公室有两个标语:“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可能就是桃溪中学办学初期的办学理念吧。</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 &nbsp; &nbsp;这年的12月1日,桃溪中学开班上课了,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切都那么的美好。曾在桃溪中学工作过的李俊老师有诗赞曰:“香刹寺里书声朗,南岳观中画明天。大树胖柳金钟响,舒州遍出好儿郎。”建校的第二年,学校充实了师资力量,郭忠宜老师、李德根老师、程方巩老师、程正兴老师、石平欧老师相继调入学校。下半年,新建的两栋可设置10个教室的平房竣工了,一座两层的教师宿舍楼也在规划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 &nbsp; &nbsp; 1971年的春天来的特别早,新年刚过,冰雪融化了,丰乐河畔的杨柳绿了,拂面而来的是暖暖的春意,学校春学期开学了,胖柳树上的钟声敲响了,郎朗的书声回荡在桃红柳绿的丰乐河畔。</b></h1><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nbsp;</b></h1><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 作者:李斌 &nbsp;舒城职业学校教师 )​</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