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做好疫情期间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丰富大众特殊时期文化生活,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学校工作要求,武术与表演学院组织各个教研室开展“大家动起来”携手抗病毒系列健身指导活动,要求各教研室根据专业特长,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出系列健身微视频,做到学院有组织、教师有行动、学生能实践。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及大众。</h3> <h3>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新式学堂建立而产生的歌唱文化,是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启蒙,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新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关于这个知识点,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释,即:一、学堂乐歌的定义;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产生与发展;三、学堂乐歌的内容;四、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五、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六、学堂乐歌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的定义;
1、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2、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法,曲调来自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填词创作。
3、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代表作有《送别》。
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
2、1898年,康有为提出请:“请远法德国,美国,日本,再定学制。”
3、1904年初,正式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共同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千年科举制度取消。
4、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文人倡导在学校开设乐歌课。
5、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音乐课作为必修课被纳入普通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学制。<br></h3> <h3>王秋莎老师讲解课程</h3> <h3>三、学堂乐歌的内容</h3><h3> 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h3><h3>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夏颂莱《何日醒》。</h3><h3>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沈心工《革命军》。</h3><h3>3、配合向中小学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军歌</h3><h3>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秋瑾《勉女权》。</h3><h3>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消除旧习俗、树立新风气。</h3><h3>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h3><h3>7、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h3><h3>四、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h3><h3>1、选取的曲调大多都是日本曲调,如夏莱颂的《何日醒》、沈心工的《革命军》。</h3><h3>2、后来逐渐改为选用欧美的歌曲填词,如沈心工的《春游》。</h3><h3>3、以我国歌曲填词的歌曲并不多见,自度曲。</h3><h3>4、如沈心工的《缠足苦》。基本上是按照“选曲填词”和“按词填曲”的方式编写。</h3><h3>五、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h3><h3> 学堂乐歌有三位代表人物,分别为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h3><h3>1、沈心工(1870-1947)</h3><h3> 沈心工,上海人,音乐教育家,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h3><h3> 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上海圣约翰书院,1896年考入南样公学师范,1902年4月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h3><h3>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h3><h3> 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h3><h3> 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特点。如他所作的《体操》、《赛马》、《竹马铁匠》等儿歌广为流传。</h3><h3> 沈心工的作品虽然主要是按曲填词,但他注意到歌词的形象鲜明和通俗易懂,也注意到外来曲调与中国语言在音调、节奏上的不同,所以他的乐曲词曲吻合自然,在群众中广为传唱。</h3><h3> 沈心工开创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的启蒙音乐家,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从1903年沈心工在学校创立唱歌课,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运动开始。沈心工发起的乐歌运动,是继教会及教会活动的</h3> <h3>篇一</h3> <h3>篇二</h3> <h3>篇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