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课题:一、(6)金代服饰到满族服饰的发展和变迁!(实录摘要六)

阿城满族联谊会

专题课题:一、(6)金代服饰到满族服饰的发展和变迁!(实录摘要六)<br>主讲:陈慈老师<br>嘉宾:殷晶曦、赫舍里.英菊<br>主持:雅达娜、完颜树军<br>论坛整理:完颜树军<br>时间:2020年1月7日(第二部分)<br> 228、陈慈老师:还是我接着介绍吧。<br>229、兀术后裔:五爪为龙袍,四爪为莽袍。<br>230、陈慈老师:<br>发一组照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 日常帝王的装扮 而不是影视作品的样子<br> 康熙帝画像<br>内穿常服、外罩常服褂<br>231、陈慈老师:<br> 雍正读书图<br>雍正帝穿的是便服<br>232、陈慈老师:<br> 宫廷绘画 身穿便服的道光皇帝<br>领为假领子<br>大多素雅、暗纹,不花哨。<br>233、兀术后裔:长袍短褂<br> 234、陈慈老师:<br>2、清代满族服饰的发展与演变<br>235、雅达娜:@哈八旗满族服饰博物馆陈慈 假领子我们现在也用的<br>236、陈慈老师:<br>2.1袍服长短的变化:<br>清初期袍尚长,顺治末减短及于膝,其后又加长至上,康熙中期,衣袍又渐短,而外套则渐加长。袍在同治时期还比较宽大,袖子有一尺多宽,光绪初年也如此,至甲午、庚子之后,变成极短极紧之腰身和窄袖的式样<br>2.2风行的马褂、坎肩<br>237、文伯:<br>《黑龙江外记》292条。官员公服,亦用“一口钟"。朔、望间以袭补掛,惟蟒袍终不用。“一口钟",满洲谓之“呼呼巴",无开禊之袍也,亦名“一裹圆"。<br>238、陈慈老师:<br> 宫廷绘画<br>可以看出清代满族人正式服装为“袍褂”式<br>239、陈慈老师:<br> 坐者为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br>240、陈慈老师:<br> 内穿行服、外罩行服褂的爱新觉罗·奕譞<br>清代满族人日常常穿并风行的是马褂、坎肩。<br> 241、陈慈老师:<br>马褂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弯弓、搭箭、狩猎之时穿在长袍外面的一种短褂。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安定,使得马褂作为行服的利用率逐渐降低,而马褂的保暖及穿脱便利的功能却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成为日常带有礼节性质的服装延续至民国时期。<br>242、雅达娜:长袍马褂<br>243、陈慈老师:<br>清徐珂《清稗类钞》载:“马褂较外褂为短,仅及脐。国初,惟营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br>相传坎肩是由久居南方汉族的“半臂”(实是无袖)演变来的。据记载,隋唐时期,已有“半臂”出现,只作为妇女的便服,至宋代开始只在武士群体中流行,后来官员或有身份的人只作为便服穿。<br>清代的坎肩很讲究,尤其是入关以后满族穿的坎肩多短而紧身,一般仅及腰下。<br>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其前襟横作一字形者叫做“一字襟”坎肩,也叫做“军机坎”,满族又称之为“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br> 清末 穿长袍坎肩的男人<br>清代满族人日常常穿并风行的是马褂、坎肩。<br>不论男女老幼 满族人都喜爱穿着<br>244、陈慈老师:<br>2.3满族女性服饰的演变<br>清代满族女性服饰上依然恪守 “今世妇人上衣下裙, 旗籍妇人则深衣曳地而不裙”。<br><br> 245、陈慈老师: 这型制为汉女穿的女袄 不要混淆 下要穿裙<br>246、陈慈老师:<br>满族入关之初的袍服为布质且男女同款。其服制形式是按等级制作款式而非性别。 男女袍服皆为圆领、 右大襟、 窄袖或有马蹄袖端。女袍与男袍一样宽大。入关之后从简朴渐趋华丽, 开始注重面料、 色泽和装饰。 至清中晚期宫廷后妃不甘日常的便服单调、素雅,于道光年间出现了氅衣的服装制式,也是清宫剧常出现的服制。<br> 20世纪20年代穿氅衣的婉容<br>头带大拉翅<br>同时受到汉族婚嫁的凤冠霞帔的影响, 满族妇女开始效追逐女妆头饰的繁缛华丽。 因此, 与汉族凤冠近似的满装 “ 钿子” 便应运而生了。<br>这与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中的凤冠形制相契合。<br>一改清早期满族女性一耳三钳、辫发盘头、包头的形象,出现了“两把头”发式。“两把头”最早在道光年间绘画中才出现,至清末演变大拉翅样式。也是便于更多的装饰。<br>247、陈慈老师:<br> 孝庄文皇后画像<br>248、陈慈老师<br> 清末 满族贵族妇女装扮 249、陈慈老师:<br>关于满族女性厚地鞋的来历:<br>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作得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br>这是一说法<br>另外一种说法是,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耻、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记住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br>第四部分 完 <br>(众人点赞的鲜花)<br>250、陈慈老师:<br>谢谢 我的介绍完毕 准备的有些仓促 其中未免有偏颇、疏漏 我在其间也是在学习、在提高 还需要多向大家学习 请教 为传播好民族服饰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 从而提升传播民族服饰文化的深度 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 不愧对先人 再次谢谢大家<br>谢谢老师们的鼓励<br>251、雅达娜:<br>几天来陈慈老师认真的准备,详尽的剖析,从摩崖石刻开始到清末,从金代女真民族服饰开始!到历史长河中几百年的变迁和发展令大家耳目一新!如树军群主所言,尚未仔细探讨,讲座已经结束,实令大家难以忘怀!感谢您,陈慈老师!今晚论坛到此结束!衷心感谢陈慈老师的分享!感谢各位老师和家人们的积极互动!大家辛苦啦!祝福大家晚安好梦!<br>252、完颜树军:(按:整理陈慈老师的讲义,条例清晰而严谨,我很怕漏掉一点点细节,哪怕是标点符号,我在感受一位满族女士的民族情怀,还在感受一位学者孜孜不倦的研史精神,枯燥的服饰和我们民族的变迁紧密相联,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栩栩如生的民族画面。在这浮躁的社会,能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坐得住板凳潜心的研究民族文化,陈慈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谢谢陈慈老师!点赞,点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