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曾经的荣光、而今的彷徨——伊朗探秘

黎华Helen

<h3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font color="#b06fbb">我一直认为,伊朗是个有故事、有个性、有深厚文化底蕴且不容小觑的国家,也正是这个原因,促成了我前往伊朗旅行的念头。在2019年12月初,说走就走,向伊朗出发。知道我要去伊朗的朋友,无一例外的在与我交流中添加一句,“注意安全啊”。至于为什么,我想大家一定心里都有数吧。中东啊,世界有名的火药桶!果不其然,在我从伊朗旅行回来没多久,战争就又爆发了……</font></h3> <h3>2020新年伊始,就美国炸死伊朗革命卫队将军苏莱曼尼这一事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苏莱曼尼死后,伊朗人民举行了大规模反美游行,之后伊朗政府对美进行报复,据从伊朗情报部门获得的较为准确的消息,伊朗于1月8日凌晨晚间发射了15枚“弹道导弹”,其中10枚导弹击中了美军阿萨德空军基地,1枚击中了美军埃尔比勒军事基地。此次行动中,至少有80名美军被炸死,200多名美军受伤。弹道导弹还至少摧毁了一架固定翼战斗机以及数量较大的无人机和直升机;</h3> <h3>同日,一架从伊朗德黑兰机场起飞的乌克兰民航客机坠毁,造成乘客和机组人员在内的176人全部丧生。有报道称,伊朗已经承认是意外击落了乌克兰客机……接二连三爆出的消息,使得伊朗占据了全球的新闻头条,火药味很浓啊,甚至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来临了。很庆幸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前,我已平安回来。</h3> <h3>伊朗的前身是波斯帝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之一。早在公元前2700年,伊朗地区就诞生了文明,并先后出现了埃兰和米底两个国家,虽然埃兰和米底尚未被希腊人称为波斯,但也是波斯历史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份。于当时世界的文明发展水平而言,这两个国家代表的文明处在当时世界文明的前列,也让波斯人先于其他文明登上世界舞台——公元前六世纪,在中国还在诸侯割据、相互攻伐的时代,波斯人已经统一伊朗高原,征服中东与希腊,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国——波斯帝国,使得波斯文明达到鼎盛。灿烂繁荣的古代文明,地跨欧亚非的巨大版图,这些历史遗产,成为波斯人心中民族自豪感、凝聚力的稳固基石。</h3> <h3>但自从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陷波斯波利斯之后,波斯帝国灭亡。虽然之后又有几次复国,但很快又被阿拉伯帝国、塞尔柱突厥、花剌子模、蒙古汗国等外来势力灭国。波斯人心中希望能恢复波斯帝国曾经的荣光,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这是波斯文明能够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却仍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日后伊朗独立、强硬的行事风格。</h3> <h3>伊朗的国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约是中国的1/6,总人口8200万,有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的信众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h3> <h3>如果按照较为粗略的时代划分标准,可以将波斯文明分为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波斯文明和信仰伊斯兰教之后的波斯文明。许多人认为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波斯文明是真正辉煌的文明,而信仰伊斯兰教之后的波斯文明是沉沦的文明。公元7世纪初波斯文明真正达到高峰,以高大磅礴为基调的波斯建筑、以现代波斯语为基础的波斯文学、以工笔重彩画为主的波斯细密画、以繁复华丽为风格的波斯装饰都得到长足发展,并深深的影响、辐射整个西亚、中亚、南亚地区。</h3> <h3>盛极而衰,从波斯攻占拜占庭首都失败开始,拜占庭挟势反攻,两个国家开始了多年的争战,直到双方精疲力尽才签订停战和约。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被战争极大削弱的波斯帝国很快被来自西方的穆斯林军团攻占了。虽然波斯文明至此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但波斯文化仍然对伊斯兰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伊斯兰教那种装饰华丽的清真寺体现的便是波斯风格。  </h3> 到了伊朗机场才知道,马汉航空、阿曼、沙特航空对待旅客的行李都是非常不上心的,出了名的乱扔行李。所以行李损坏是正常的,而且摔坏了行李还不负责赔偿。所以顺便在这里提醒以后搭乘这几家航班的朋友,注意不要带太好的行李箱了。 伊朗对女士的要求是,出机舱后必须佩戴头巾,包裹头发,上身穿长袖衣服,衣服的长度必须盖过臀部,下身需穿长裤或到脚踝的工裙,男士可以穿短袖衣服,但不可以穿短裤,只能穿长裤,所以去伊朗还是选择冬天去,否则包裹这么严实,对于我们女士来说真的受不了了。 <h3>说到特产,伊朗有开心果、鱼子酱、波斯地毯、藏红花,还有玫瑰精油和手工艺品等。品质特别好的藏红花在伊朗价格比较实惠!玫瑰精油也适合带回来!当然石油是伊朗的重要出口物资,我国中国石化的采油基地就在伊朗。另外不可不提的是波斯美女,波斯女人身材娇小苗条,有亚洲人的特点,但又长着如欧洲人一般有棱角的脸庞,有深邃的眼睛和长睫毛,形成独特的穆斯林式的美丽。</h3> 宗教方面穆斯林有五大功修,又称五大天命,是伊斯兰教重要的教规。五大功修即:1、心有念功;2、身有礼功;3、性有斋功;4、财有课功;5、命有朝功。 功修具体内容如下:<br>念功乃五功之首,即念清真言,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清真言汉语译为“我作证:除安拉外,再没有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br>所谓礼功,就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而朝麦加克尔白的方向跑拜安拉。<br>所谓斋功,即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举行一整个月的斋戒功修。每天从日出前开始至日落,禁止饮食,戒除私欲。<br>所谓课功,即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规定限额时,都应交纳一种名为“则卡提”(阿拉伯语,即“天课”)的宗教税,亦称济贫税。<br>所谓朝功,就是指成年穆斯林,无论男女,一生至少应去圣地麦加朝觐一次。<br> 我们一行在伊朗的十天,发现伊朗人民热情友好,特色的餐饮文化,庭院驿馆,大巴扎(巴扎的意思是集市)等等,一路收获各种奇见趣闻,既增长知识,又娱悦身心,其乐何极! 以下分享我的伊朗之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卡尚——玫瑰之城</b></h3> 伊朗的行程是抵达德黑兰后,再前往卡尚,参观古老的地下城市努沙巴德。这座城市以卓越的地下隧道和房间而闻名,是当地居民获取淡水和逃离高温的地方,同时也是战争期间一个避难所。当我们在努沙巴德的隧道穿梭,仿佛穿越到波斯帝国的时期。 随后参观卡尚闻名大豪宅,传统波斯建筑的经典之作——布鲁杰尔迪古宅,这座豪宅的修建花了18年时间,于1876年才完成。古宅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摆设,无不显露出富贵人家的阔气。接着我们前往参观具有1200多年历史,依照伊斯兰教徒想象的天堂作为蓝图而建成的费恩庭园。 参观伊朗的建筑,记得要抬头看,因为每个穹顶都绘有花纹、经文或人物,每一个都是美轮美奂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伊斯法罕——最古老的城市</b></h3> 乘车前往下一站,伊朗第三大城、世界遗产之都——伊斯法罕,途中游览伊朗的三大古村落之一的奥比扬奈古村。 伊斯法罕建于公元前四、五世纪时期,是当时王朝的首都,萨法维帝国全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八方宾至。伊朗有谚语称“伊斯法罕半天下”,可见其繁荣景象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我们在伊斯法罕的第一站是参观萨法维王朝最重要的王宫之一,纯波斯式建筑的四十柱王宫。四十柱王宫是伊斯法罕著名的建筑,位于一个占地6万多平方的巨大花园之中。宫殿建于1647年,是接见和宴请外宾的专用场所。这里作为“波斯园林”的代表,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接着去被列入世界遗产遗录的全世界第二大广场伊玛目广场和伊玛目清真寺,其建筑大量运用了蓝色的镶嵌工艺图案,再加上比例匀称的萨法维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视觉奇观,彰显了设计者阿巴斯一世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建筑天赋。 之后还参观最具历史的建筑聚礼清真寺,逛完一轮,我们被安排在17世纪波斯澡堂改造而成的餐厅用餐,在充满波斯风情的壁画下品尝当地美食,感觉自己化身成了远古时代在这里用餐的波斯人。 用完餐后我们还去逛当地的大巴扎。在回酒店的路上,我们看到两座非常有代表性的古桥,33孔桥和哈鸠大桥,它们是两层结构的砖石古桥,虽然有600年了,但至今依然显得绚丽而实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亚兹德——拜火教的发源地</b></h3> 亚兹德距伊斯法罕280公里,是拜火教的发源地,由于地处沙漠地区,这里干燥缺水,造就了当地独特城市建筑风格和坎儿井,城市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物顶部设计用来通风降温的是“风塔”,因此,亚兹德也被称为风塔之城。 拜火教又叫自由宗教,宗旨是人要有好的行为、好的思想和语言,害人之心不可有,每天五次面向太阳祷告。公元7世纪萨珊王朝亡于穆斯林,所有伊朗人都被强迫改信伊斯兰教,拜火教在伊朗走向灭亡。少数拜火教徒从大城市躲避到亚兹德附近的沙漠里,继续拜火教信奉。所以,亚兹德成了现在伊朗信奉拜火教的中心。现在全世界20万拜火教徒,有6万左右在印度,是在印度的伊朗人。 途经寂静塔,这里是以前波斯人天葬的地方。 然后抵达亚兹德的老城区,老城区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老城里的小巷如迷宫般曲折,巷子两旁由土坯泥砖制成的房屋以及古代波斯人智慧结晶——风塔。 然后我们参观亚兹德著名地标星斯五清真寺,又名大清真寺,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它有三层楼,高圆形金色屋顶闪闪发光。 之后到亚密尔洽玛额广场和火神庙,庙里有正在燃烧了1500百年不熄灭的圣火。结婚戒指起源于拜火教,意思是时刻警示自己。拜火教徒认为,神圣的火可以战胜黑暗和妖魔,但人呼出的气体是不干净的。所以在祭祀的时候,需要戴上口罩,防止口水和浊气污染了圣火。 晚上住的特色庭院酒店非常特别,庭院深深,很有气派,感觉蛮好。 去设拉子的途中经过帕萨尔加德,参观都城遗迹居鲁士陵墓,居鲁士是古波斯帝国缔造者,居鲁士陵墓建造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但依然屹立不倒。 <p>再经过帝王谷,道路的左前侧是帝王的陵墓,用顺序区分的话分别是:左1为大流士二世墓,左二为阿尔塔西斯一世墓、左3为大流士一世墓,左4为薛西斯墓。</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设拉子——诗的故乡</b></h3> 设拉子是伊朗第六大城市 ,人口150万人,以玫瑰和夜鹰之城闻名于世,公元10世纪为波斯首都。设拉子也是诗人哈菲兹的故乡,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早餐后前往粉红清真寺,清真寺里面大量采用彩色玻璃,室内则大量采用粉红色的瓷砖。 然后前往光明王之墓,之后到大巴扎, 下午参观波斯波利斯。波利斯是波斯帝国最宏伟的都城,是伊朗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的景点,3月21日是伊朗的春节,遗迹里面有许多咬春的壁画,狮子座咬了金牛座,就是春天来了的意思。另外从浮雕可以看出当时波斯帝国的强盛,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带着贡品拜见波斯帝国的统治者。 晚上到地标建筑古兰经门,其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卡里姆汗(桑德王朝第一位统治者)曾在这个城门顶上的小房间里放置了一本《古兰经》,保佑进出的人平安。 在设拉子第二天早餐后参观哈菲兹墓,这是第七代伊玛目之子瑟伊哈菲兹诗人之墓,伊朗人迷茫时会打开哈菲子的诗来借鉴。哈菲兹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蒙古人统治波斯的时期,他的诗对当权者的专制和暴虐、社会道德的沉沦,尤其是对社会的虚伪、教会的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 他还在大量诗篇中,咏叹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对贫困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的波斯文《哈菲兹诗集》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亦有流传和讲授。 哈菲兹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东、西方著名诗人也对哈菲兹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后世伊斯兰学者赞他为“诗人中的神舌”、“设拉子夜莺”。德国大诗人歌德盛赞他道:“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之后我们参观了天堂花园,天堂花园始建于恺加王朝,并于2011年与其他8个波斯花园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波斯花园的典型代表。之后我们前往机场,乘机飞往下一站:德黑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德黑兰——首都</b></h3>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人口1100万人,是西亚最大的城市之一,德黑兰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有许多著名的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犹太会堂等等,德黑兰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 自由纪念塔,于1971年建造,是为了纪念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建国2500年,融合了蕯珊王朝和伊斯兰建筑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它见证了当代伊朗每一次重大事件,包括伊斯兰革命和众多反美集会。每年二月革命纪念日当天,全国各地上百万人会涌向这里和一众伊朗高官参加阅兵式等盛大活动。 我们还参观德黑兰最早的建筑之一格雷斯坦宫,这是座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建筑,它见证了恺加统治者的荣耀和奢侈无度。宫殿外墙采用了大量的彩釉瓷砖,色彩艳丽;内部则采用了伊朗传统玻璃片镶嵌工艺,豪华精致,让人叹为观止。 随后又到地毯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伊朗不同时期和地区编织的各种古老的手工地毯,每件藏品都是伊朗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杰出代表。 走出地毯博物馆,在们参观了玻璃和陶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之后,我们一行有幸能够进入废弃了40年美国大使馆参观,那里的时间仿佛定格在1979年时美国逃离德黑兰的时刻:里面有被摧毁的电子设备、拼接好的机密文件等。玻璃小屋是美国人秘密开会的地方,能隔音和屏蔽信号,打印好的文件可以从小窗口送出去。 接着到萨德阿马德王宫,王宫位于德黑兰最北部的山上,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每一座宫殿都富丽堂皇,设备齐全,有游泳池、花园、体育场等,他们的主人都是巴列维国王的皇亲贵族。这宫殿仍保持了国王时期的摆设和装饰,以便让人民亲眼目睹国王和皇族当年的奢侈生活。 之后前往参观尼亚瓦兰宫,它是伊朗巴列维王朝末代国王和皇室成员的主要居所,直1979年被伊朗革命推翻其统治。这个区域在德黑兰的东部,东部是德黑兰房价最贵的,约合6-7万人民币每平方米。 在德黑兰的当晚,我们吃地到的羊肉泡馍,味道很不错,满屋都是水烟味,非常有风味。 伊朗的行程圆满结束了,春节这些天趁着疫情在家闭关看了《逃离德黑兰》、《小鞋子》、《亚历山大大帝》、《斯巴达300勇士》等电影,对伊朗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2020年,注定不平凡,全国人民都在抗击疫情中度过,让我们感叹生命的脆弱和世事无常的同时,依然能够感受到整个世界蓬勃的生机。很多的伙伴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次疫情,众多医护人员舍己的付出,让这个被阴霾笼罩的新年多了许多的的暖意和感慨。 <b><font color="#167efb">相信风雨过后,必定迎来春暖花开。</font></b> <h3>亚兹德</h3> <h3>设拉子</h3> <h3>德黑兰</h3> <h3>食在伊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