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斯坦福大学著名教育学教授Carol Dweck做了一系列实验,想揭开一个谜题:为什么有些孩子遇到难题或挫折以后开始抱怨、退缩,甚至装作自己对失败不屑一顾,有些孩子却兴致盎然,对打败他们的难题感到感到兴奋、着迷?</p><p>通过大量的研究,Dweck教授发现,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一个孩子认为成功、能力、品质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来的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前者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而后者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各个领域访谈成功人士以后,Dweck教授指出,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是在任何领域通往成功的基础,这些人能够主动挑战更高的要求,不断突破能力的天花板,从而不断进步。</p><p>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成长型思维呢?在幼年的时候父母的夸奖和批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weck教授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给两组孩子们一道简单的题,他们做出来以后,一组孩子被夸聪明,一组孩子被夸努力。这么简单的区别,却让孩子产生了非常不一样的行为结果。</p><p>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试验中相对更加不愿意选择更难的题目,为了维护聪明的形象,他们喜欢选择那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继续成功;而且,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觉得难题超越了自己的聪明程度,聪明程度又不是立刻可以改变的;甚至,他们更容易撒谎,谎称自己解出了难题。</p><p>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没有这些思想负担,对他们来说,因为努力更宝贵,所以选择更难的题才是更会被认可的;他们也更会坚持不懈的尝试,因为解不出来的原因是“不够努力”;最后,他们对结果也没有那么看重,所以更倾向于坦然的面对成败。</p><p>所以我们看到,家长的夸奖有时候不仅不会帮助孩子,还有可能无形中为孩子灌输了固定型思维。那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呢?</p><p>简单的来说,夸努力、夸过程、夸成长,而不是夸天赋、夸结果或夸表现,并且尽量使用描述型而非评论型夸奖</p><p>怎样夸更合适?</p><p>第一 </p><p>描述值得赞赏的事情或者你的感受而非评论</p><p>★一句话总结★</p><p>赞扬对孩子的自尊自信很重要,但夸张、不真实的赞赏,或者对不可改变的特征的赞赏会带来负面效果,应该使用描述性的赞赏,或者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p><p>★例子★</p><p>孩子画了一幅画给妈妈看</p><p>夸张:“哇,画得太棒了,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画!太了不起了!”</p><p>不真实:“比老师画的还好!”</p><p>对不可改变的特征的赞赏:“画得这么好,真是一个小天才啊!”</p><p>描述性的:“我发现你把天空画成了五彩的颜色,这很特别!”</p><p>自己的感受:“我看到这幅画有一种进入奇幻世界的感觉!”</p><p>★背后的儿童心理学理论★</p><p>虽然大家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孩子主要是在成功中成长的。当他们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得到家长的正面肯定,会不断强化他们对这个事情的认识,并且获得自信和掌控力。家长的夸奖对孩子至关重要。</p><p>但是,不正确的夸奖有时候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家长夸得太频繁、太夸张、甚至是不真实,会引起孩子不安、焦虑、被控制的感觉,长期下来,孩子会变得经不起挫折、听不得批评、抗挫折力差。</p><p>有研究表明,对一些不可改变的素质的夸奖,例如聪明、漂亮,尤其会让孩子害怕挑战那些可能会失败的任务,而缺乏这种精神的孩子会逐渐形成固定化的思维,难于不断突破自己的天花板。</p><p>所以,虽然“聪明”“天才”“太棒了”之类的赞赏是最自然的方式,也是充分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惊喜和快乐,但却应该被更加有艺术的夸奖替代。</p><p>正确的夸奖其实也很简单。第一个原则就是使用描述性夸奖,把孩子做的事情描述出来,好在哪里说得很具体,这样客观、细致的描述会让孩子觉得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肯定,感受到家长的真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帮他分析和总结了成功的原因。</p><p>第二</p><p>★一句话总结★</p><p>在描述性赞赏之后,再将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p><p>★例子★</p><p>“你花了这么长时间反复尝试,终于成功了,这就叫有毅力”</p><p>“你这几天都能准时起床,这叫守时”</p><p>★背后的儿童心理学理论★</p><p>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对正确的行为、品德、态度形成正面的概念,并不断强化。这些概念是相对抽象的,不像汽车、苹果这些词汇那么具体简单,但是学会这些词汇,并在脑海中理解他们的意义,懂得如何去做,对孩子的社会性素养发展非常重要。</p><p>第三 倾听并共情,而非提问建议甚至否定说教</p><p>★一句话总结★</p><p>孩子向你叙述他的烦恼、问题时,不要轻易开始提问、提建议,更不要轻视或者否定他提出的问题,要全神贯注的倾听,让他自己表达出来,并在合适的时候帮他描述他的感受。</p><p><br></p><p>★例子★</p><p>“妈妈,我不要跟明明做好朋友了”</p><p>轻易开始提问:“为什么?她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吗”</p><p>轻易开始提建议:“是不是上次明明拿了你的玩具,你就不高兴了啊?可以找他拿回来啊”</p><p>轻视和否定:“不要动不动就说不喜欢自己的朋友,这样不好”</p><p><br></p><p>倾听: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倾听,可以回答一句“哦?”,然后让孩子自己接着说他想说的话。用“是这样啊……”表示你在不断倾听,鼓励他们在描述问题的时候自己理清楚问题和自己的感受,从而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p><p><br></p><p>★例子★</p><p>“妈妈,她踩了我一脚!”</p><p>轻视和否定:“就轻轻踩了一下,没关系的”</p><p>轻视和否定:“别哭了,勇敢点”</p><p>轻易提供解决方案:“哦,那你是不是要去问问她为什么要踩你一脚”</p><p><br></p><p>倾听:“哦,是吗?”</p><p>共情:“你看起来有点难过”</p><p><br></p><p>★背后的儿童心理学理论★</p><p>倾听是人际交流的基础,也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巧,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在倾听过程中可以帮助对方整理出重点。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倾听也是重要的一步,幼儿说话很多时候断断续续,不连贯不完整,父母就更需要养成倾听的习惯。</p><p><br></p><p>倾听时需要有专注的态度。与我们和成人交谈一样,放下手头的工作,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的倾听。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做一些无关的动作,比如翻看手机,看表等;也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让孩子把话说完。</p><p>第四 描述问题,给予提示,而非威胁命令</p><p>★一句话总结★</p><p>倾听之后用简单的话语描述你听到的,或者看到的问题,或者给予提示,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该怎么做,而不是威胁、命令、抱怨</p><p><br></p><p>★例子★</p><p>孩子没有按规定在睡觉前收拾好玩具</p><p>抱怨:“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玩完了要收拾玩具!真是烦死了!”</p><p>命令:“马上去把你的玩具收拾了!”</p><p>威胁:“不收拾玩具不准睡觉!我倒数三声,赶快行动! 3,2,1!”</p><p><br></p><p>描述你看到的问题:“我看到玩具还没有回家呢”</p><p>提示:“我需要有人能帮我收拾一下玩具”</p><p>★背后的儿童心理学理论★</p><p>在很多的早教理念里,比如Montessori教育,都提到要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对于很多儿童本身的特点,比如好动等,不要用“指挥”和“命令”的方法。但在一些情况中,我们需要取得孩子的合作,同时也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在这样的情况中,描述你所看到的情况,比指挥、命令以及指责孩子可能更有效。</p><p>在描述过程中,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词语,不要长篇大论,尽量使用他理解的词语,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你的诉求,不易产生厌烦情绪或者忘掉之前的要求。</p><p>例如:刷牙后牙刷没有放回原位,你应该做的是描述这个现象,而不是进行无效的指责:</p><p>“牙刷没有放回原位”(描述你看到的)</p><p>“我提醒过你多少次要把牙刷放回原位”(没有帮助的指责)</p><p>除了描述,给予简单的提示也是很好的帮助,孩子更加容易接受提示,而不是谴责。其实往往只要给他们一些提示,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提示的类型可能是以下几种:</p><p>▪ 提示后果:“酸奶不放进冰箱会坏的”</p><p>▪ 提示规则:“墙壁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是用来画画的”</p><p>▪ 提示应该做的事情:“我需要人来帮忙收拾一下”</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