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font color="#167efb"> 2020年的这个寒假过的很特别,<br> 没出家门拜年, <br> 没逛车水马龙的庙会,<br> 新型冠状病毒在迅速蔓延,</font></b><p><b><font color="#167efb"> </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恐慌、无助、焦虑......</font></b></p></h3> <h3> <b><font color="#ed2308"> 面对疫情, 但请不要害怕哦!</font></b><br> </h3><h3> 为了科学规范的开展疫情防护工作,缓解校园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压力,积极响应吉林市教育局下发的《吉林市面向师生开展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方案》,船营区教师进修学校在船营区教育局“疫情期间防控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部署下,成立“疫情防控心理干预教师团队”。为我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哦!<br> </h3> <h3><b><font color="#ed2308">船营区中小学生居家防疫心理调适问答</font></b></h3><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问题一: 什么是防疫心理调适?<br></font></b><br><h5> 答:心理调适是使用心理科学方法对人们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进行调节,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实践活动。心理调适既可以帮助自己,也适用于帮助别人。面对突然发生的重大疫情,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恐惧等,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这些过度反应的情绪,增加抵抗疫情的能力,这就是防疫心理调适。</h5><br><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二: 吉林市确诊感染病毒人数较少,有必要接受心理干预吗?</font></b></h3> <br><h5>答:心理学家发现,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也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我们没有到过疫区,没有感染病毒,但听到、看到他人感染病毒甚至死亡,我们也会间接感受到患者的痛苦,这就是替代性“中毒”。同样的,如果他人看到我们通过进行心理调适,实现了身心健康,他们可能也会受到鼓舞,在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及时寻求心理帮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接受心理干预都是有必要的。</h5><br><font color="#167efb"><b> 问题三: 哪些人群需要心理调适呢?</b></font><br><br><h5> 答:面对疫情,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如担心、紧张的消极情绪,这是非常自然且正常的现象,无需担心。但如果你和你的家人出现了以下这些症状,就说明你们的负面情绪超出承受范围,那就需要进行心理调适了:(1)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觉得很紧张、很焦虑,并且持续了好多天无法缓解;(2)情绪波动很大;(3)身体上出现一些不适,如头疼、胃疼等,睡眠状况下降、食欲改变;(4)做平时喜欢的事也提不起精神;(5)脑海中反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冲动,等等。及时寻求心理援助,是强者的表现。</h5><br><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四: 如何做到正确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font></b></h3><div><br></div><h5>答: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出门一定戴好口罩。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出门返回家中后要用流水加香皂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h5><br><h3><font color="#167efb"><b>问题五: 如何调整自己或家人的紧张情绪?</b></font></h3><br><h5> 答: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深呼吸、运动等方式放松自己;可以通过看书、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得到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可以书写日记,记录心情,与自己不合理的想法“辩论”等等……当然,如果这些办法都不管用,请一定要拨打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也可以联系你们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哦!</h5></div> <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六: 新闻里让大家戴口罩、少出门,可长辈却一直不听劝。我该怎么办?</font></b><br><br></h3><h5> 答:大人们可能会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当下的事情,但又由于首次遇到而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为少年儿童,我们一方面可以用各种数据、图像形象来对大人们开展形势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地向他们表达担心:“您如果感染了我会很担心的”。此外,也可以采用身边或附近的例子来提醒他们提高危机意识。</h5><br><h3><font color="#167efb"><b> 问题七: 家人看新闻后变得很紧张,紧张的情绪也会传染吗?</b></font></h3><br><h5> 答:是的,情绪是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的,这种“传染”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人们天生就有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即“共情”的能力。共情是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彼此支持的基础。你之所以会被妈妈的情绪影响,是因为你主动选择关心妈妈,和妈妈一起分担紧张和压力,并不是被动地染上了坏心情。所以,你可以和妈妈一起做一些释放紧张情绪的小活动,如做些家务劳动、看看喜剧片、以及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新冠肺炎”事件,从中找到一些积极的、可能为生活带来改变的信号。</h5><br><b><font color="#167efb">问题八: 别人打喷嚏、咳嗽时,我就觉得自己要被传染了。我的担心正常吗?<br></font></b><br><h5> 答:疫情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我们容易产生焦虑,甚至有些人还会出现“疑病”症状:怀疑自己是不是患病了?这种猜测与担心往往会让人呼吸急促、胸闷、肠胃不舒服,恰好这些身体反应又和肺炎的某些症状描述相似,这让人们加倍焦虑。其实,这都是“过度焦虑”惹的祸。过度焦会影响你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导致注意力下降,食欲或睡眠变差,健康变差等等。因此,你可以通过深呼吸来缓解过度焦虑:<br> 第一步:通过鼻腔慢慢地深吸气,同时慢慢从1默数到5。把你的手放在腹部,当你吸气的时候,会感到腹部慢慢鼓起来。<br> 第二步:屏住呼吸,慢慢从1默数到5。<br> 第三步:通过鼻腔或口腔,缓缓呼气,同时慢慢从1默数到5。<br> 第四步:重复上述步骤,每次持续3-5分钟。</h5><br><b><font color="#167efb">问题九: 网上有很多与疫情有关的新闻,看完心里很压抑,但又忍不住总想去看,这是怎么回事?<br></font></b><br><h5> 答:当我们看到与疫情有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会难以避免地产生悲伤、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使我们感到身体不适,同时又反过来促使我们不断查看新的进展以确保自己是否安全。这样一来,负面情绪再次被强化……因此,我们可以限定自己上网查阅新闻的次数,如把“随时看新闻”改成“一天只看两次”,减少负面信息的输入,重点关注利好消息,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对抗疫的信心。</h5><br><font color="#167efb"><b>问题十: 看到各种关于疫情的信息,我最近总梦到自己感染了病毒或者死亡,这是怎么回事?</b></font><br><br><h5> 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让人们更快地了解疫情,但也由于信息的不完整导致人们更容易焦虑、恐慌。梦境往往表达了人们的这种情绪。白天的你看到很多有关疫情的新闻,大脑接收了大量有关“病毒”、“隔离”、“抢救”的信息,到了晚上,这些信息就会出现在你的梦境中。如果你经常梦到这些,首先你必须减少白天查阅疫情新闻的次数和时间。其次,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担心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吗?它发生的几率有多大?”如果它有可能发生,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应对它? 通过想象和实践具体的预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你对疫情的恐惧。</h5> <h5></h5><h3><font color="#167efb" style=""><b>问题十一: 我隔壁一家被居家隔离了,我觉得自己真倒霉。我该怎么调整心态呢?</b></font></h3><h5><br> 答: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觉,排队总是在最慢的一队,开车总在最堵的路上。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其实不然,是我们自己在无形中骗了自己,人类的“认知偏差”实在太多了,每一种都可能令人变得不理智,而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其实邻居被隔离,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很糟糕的影响。不论邻居有没有被隔离,切实做好预防措施才是真正保护自己的方法,切不可心存侥幸,盲目乐观哦!</h5><br><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十二: 听说很多人感染病毒死了,我就整天胡思乱想我的亲人朋友也遭遇不测,我该怎么办?</font></b></h3><br><h5> 答:的确,每一次病毒的传播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伤亡率,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遭遇不测。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贩卖焦虑,渲染了大家的情绪,增加了恐慌感。其实,我们应当注意,在每日的资讯中,正面信息是多于负面信息的。留意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提醒你的亲人朋友做好预防措施,多多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当你忍不住胡思乱想时,还可以大声地对自己喊一声“停”,然后想想让你安心的人、事、地点,或者想一件你期待去做的事情。</h5><br><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十三: 我的家人被医院隔离了,我非常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我该怎么办?</font></b></h3><br><h5> 答:你非常担心家人的安全,非常害怕失去他们。当我们遇到不可控的事件时往往会夸大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医院隔离你的家人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治疗,并控制疫情。据当前的科研报告与临床实践表明,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是轻症,是可治愈的。如果有可能,你可以定时给家人打电话或发信息,他们表达你的爱。你的关心与鼓励有助于家人更快恢复。如果暂时联系不上家人,也不要着急,你可以和其他家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大家的相互交流可以有效缓解自己的过度紧张哦!</h5><br><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十四: 我因旅游被“封”在疫区,回不了家,同学们得知后都叫我千万别回来了,我觉得很委屈。我该怎么办?</font></b></h3><br><h5> 答: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本身你也是“受害者”,在疫区一定正忍受着担心、着急、害怕的复杂情绪,很希望能得到好友的安慰和支持。遗憾的是,同学们的反应让你失望、伤心,感觉“被排挤”,甚至有可能你会因此也“讨厌”自己,埋怨他人。请让我们“换把椅子坐一坐”:假如你的同学被隔离在了疫区,你会产生哪些想法呢?也许你也会有一丝担心和忧虑吧?这可都是人之常情呀!告诉你的同学们:“你们放心吧,我会‘乖乖’呆在疫区,你们也要少出门。”还可以把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与他们分享!我想,你的同学们一定非常好奇哟!</h5><br><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十五: 期盼已久的亲子出游因为疫情取消了,我很沮丧怎么办?</font></b></h3><br><h5> 答:期盼已久的亲子出游被迫取消,沮丧是正常的,其实你的爸爸妈妈也同样沮丧。老师要为你点赞!现在全国人民都在与这场疫情做斗争,我们小朋友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保护好自己,控制疫情的扩散。亲子活动的形式不止出游一种,在家中与父母聊聊天、一起看看书、一起锻炼身体,既能抵御病毒侵害,也能增进亲子沟通哦。</h5> <h5></h5><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十六: 有人说鼠年不吉祥,听起来很恐怖,这是真的吗?</font></b></h3><br> 答:这是一种迷信心理,当然不是真的。迷信的人容易认为原本没有关系的现象或事物具有因果关系。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机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写一写你的鼠年“幸福清单”吧,把春节以来你感受到的幸福记录下来,并分享给你身边的人!<br><br><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十七: 小伙伴想来我家玩,答应TA怕引起交叉感染不答应怕失去这个朋友,我该怎么办?</font></b></h3><br> 答:根据国家防疫法律,现在规定少出门、不聚会,那么我们必须要遵守法律。所以从结果上来看,必须拒绝小伙伴上门玩耍的请求。但从拒绝的方式来看,却是你可以选择的。你可以在拒绝的同时给TA提供一个替代或补偿方案,比如约定每天打一个电话聊聊天,分享自己看到的好书、好剧,讨论讨论寒假作业的情况。<br><br><h3><b><font color="#167efb">问题十八: 爸爸妈妈让我每天都待在家里不许出去玩,我感到很烦躁。我该怎么办?</font></b></h3><br> 答:整天都待在家里确实很无聊、很难熬,再加上疫情的消息一条接一条,总想出去散散心、透透气。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想要立刻享受到旅行、外出的快乐,就有可能感染病毒。与其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如延迟满足,你就能获得更高的安全保障。重新调整作息时间,从普通的事件中找到特别的意义可能会让你格外高兴。比如,写一写或画一画“宅”在家的自己,用艺术的方式发泄情绪。弹一曲自己喜欢的歌曲,写一篇自己欣赏的小文章都可能有助于缓解烦躁。<br><br><br><h3><font color="#167efb"><b>问题十九: 我最近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想做作业提不起劲,想出门又担心个不停。我该怎么办?</b></font></h3><br> 答:有数据表明,疫情开始后有大约10%的人会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对生活失去兴趣,什么都不想做,失眠、食欲衰退、心情低落。如果你正处于这种状态,建议你:①寻求社会支持,和好朋友们电话聊天,分享一些有趣的笑话或经历;②规律作息,保证睡眠,保持一个较好的精神状态;③设定小目标,给自己列一个计划表,丰富当下的生活,和无所事事say bye;④适当运动,增加身体活力,提高抵抗力,排解抑郁心情;⑤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帮你改善心情,记得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和干预。<br><br><h3><font color="#167efb"><b>问题二十: 因为疫情,一方面为学校延迟开学感到很庆幸,但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羞愧和内疚,我该怎么办?</b></font></h3><br> 答: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小人儿”,一个小人儿崇尚自由,爱玩、调皮、喜欢偷懒,另一个小人儿却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正义感。此时你的内心,这两个“小人儿”正在激烈的吵架呢!其实,无论哪个“小人儿”,它们的诉求都是有意义的。爱玩爱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向往轻松的生活。但是道德感也不可缺少,它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我想,你并不希望疫情给祖国同胞带来伤害,你只是想要拥有更多的休息玩耍时间,对吗?所以,不要责怪自己,允许自己好好享受在家休息的时光,同时也要做好“假期有限”的准备。你可以列一张时间计划表,把你想做的事情合理安排并一一实践,那么当假期结束时,你一定会品尝到充实满足的好滋味!<br> 困难终将过去,阳光总会回来。我们无论遭遇了什么,保持一种“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希望感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勇敢而坚定地携手,一起战胜短暂的黑暗。希望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可以在危机中成长,继而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愈发热爱生活。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依旧笑靥如风。<br><br> 当恐惧、紧张、焦虑情绪难以承受并感动痛苦时,不要一并对号入座进行自我诊疗,可以寻求心理援助哦!<br><br><div><font color="#ed2308"><b>吉林市教育局疫情防控相关心理危机干预QQ号码:</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2749267619</b></font></div><div> </div><div>我校心理辅导教师微信</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