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犟刘禹锡:就要活自己》

边关军魂

<h3>公元815年,长安,玄都观。</h3><h3>那时那地,桃花灼灼,游人如织。</h3><h3>一个中年人立于花丛中,嘴角下垂。</h3><h3>他脑海中涌现的不是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h3><h3>也不是前辈杜甫的“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h3> <h3>更不是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h3> <h3><h3>  而是《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h3><h3>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h3><h3>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h3></h3><h3><br></h3><h3>大路上车来车往,尘土拂面,人人都在谈论玄都观里桃花盛开,婀娜多姿,其实那些桃树,都是在我老刘离开后才有的啊。</h3><h3>这老刘,够豪气!</h3> <h3>  现代人一般看不出什么来,不就是一首写桃花的诗吗?没啥特别的啊。但其实在这首诗里,他以桃花喻当朝的新贵,以看花人喻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之人。</h3><h3>意思是你们这些人有啥了不起的,还不是我走之后才来的,如果老子在……</h3><h3>这首诗一出,立刻刷屏了唐朝的朋友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h3> <h3>《大唐娱乐新闻》在显著位置登出“十年后,他回来了”</h3><h3>《御史台快递》则质问“刘郎,你要干什么?”</h3><h3>《狗仔必读》则发出呼唤:老刘,终于等到你。</h3><h3>那些当朝新贵的鼻子自是比狗还要灵的,立刻嗅出这首诗的气味不好闻,几个人联合起来上书皇帝,说这首诗的味道如何不对头。</h3><h3>宪宗皇帝也勃然大怒,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让他滚。</h3> <h3>这个人就是刘禹锡。</h3><h3>刘禹锡的身世可大有来头。</h3><h3>据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h3><h3>对,你没看错,刘禹锡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和刘备大有渊源,用身世显赫来形容也不为过。</h3><h3>但据后人考证刘禹锡涉嫌欺骗。其实这也容易理解,在唐代还是很重视家庭身世的。</h3> <h3>比如李白、李贺都说自己和皇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没人认可。</h3><h3>信不信是别人的事,说不说是自己的事。</h3><h3>那年头没个显赫的祖先都不好意思在外面混。</h3><h3>刘禹锡也没辜负自己的身世。</h3><h3>他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曾经得到诗僧皎然、灵澈的指点。</h3> <p>上图为李白荧幕形象</p><p><br></p><p>身世好、天赋好、师傅好,再加上肯努力,想不成功都难。</p><p><br></p><p>公元793年,胸怀壮志的刘禹锡,满怀自信地奔赴长安,参加科举,没想到一考就中,当时的我只有21岁。</p><p>唐朝的科考,除了科举状元之外,还需要经历另外两场考试,也就是吏部内部考试和博学鸿词科。</p><p>没想到,我一鼓作气两年内先后拿下这两场考试,三科及第。可谓风华绝代,名传千古。</p><p>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我前一年考中进士的韩愈,也曾三次参加吏部考试,却三次都考不中,当时的吏部考试三年才举办一次,也就是说10年岁月蹉跎潦倒。</p><p>可以说我的人生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好运连连。后来作为一个30岁年轻的官员,就当了监察御史。</p><p>这个官等级虽然不高,但是权力却非常之大,就连当时的首都市长见到我都要乖乖让步,有“八品宰相”之称。相当于现在的巡视组成员。</p><p>真是人比人该死。</p><p>孟郊五十多岁才考中进士,还高兴的发朋友圈“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到处求赞。</p><p>还有那个“十上不第”的罗隐。</p><p>《自遣》——唐朝 罗隐</p><p>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p><p>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p> <h3>同榜人中刘禹锡还不是最年轻的。</h3><h3>还有一位牛人,他以后的好友——柳宗元,那年只有20岁。</h3><h3>你让人家孟郊、罗隐们情何以堪啊。</h3><h3>他俩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开始踏上仕途。</h3><h3>考试顺利的让人眼红。</h3><h3>别人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做的一摞摞的,就是跨不过高考的门槛,可对他们来说就像进自己家门一样简单。</h3><h3>以后考生考试就拜他俩了。</h3> <h3>上图为韩愈塑像</h3><h3><br></h3><h3>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个人玩得很嗨。</h3><h3>刘禹锡到那时虽没有大富大贵,但还是顺顺溜溜的,一颗政坛的小星星在慢慢升起来。</h3> <h3>上图为柳宗元塑像</h3><h3><br></h3><h3>今天我们要穿越到大唐刘禹锡的身上,去体会一下,这场持续了100天的永贞革新是怎么一回事?</h3><h3>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地府的变化。<br></h3><h3>这一年德宗死,顺宗即位。</h3><h3>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进入了权力中心,成了大唐帝国说了算的人物。</h3><h3>而刘禹锡和王叔文相交甚好,王叔文喜爱他的才能,对他委以重任。</h3><h3>从此,这颗政坛小星星成为政治革新的明星,光耀大唐。</h3><h3>他们被当时的人称为“二王刘柳”。</h3><h3>刘禹锡22岁便中进士,当上监察御史,24岁授太子校书。33岁的刘禹锡就成为大唐帝国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用权倾朝野来形容一点不过。</h3><h3>《旧唐书》:“侍御史窦羣奏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羣即日罢官。”</h3><h3>就连当时正火的御史中丞武元衡也因和柳宗元不对付,被挤兑的靠边站。</h3><h3>“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h3><h3>简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节奏。</h3><h3>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总的原则就是:利于朝廷,惠及百姓。</h3><h3>他们打宦官、打藩镇、打意见不一样的人,就像打怪兽的超人,见一个打一个。结果这些人联起手来把他们打到了。</h3><h3>他们推行的新政,史称“永贞革新”,维持了一百多天,比以后的“百日维新”长不了多少。</h3><h3>革新失败了,连皇帝也不能保护他们。</h3><h3>因为皇帝虽然叫“顺宗”,但一点也不顺:中了风,被赶下台。</h3> <p class="ql-block">  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王叔文不懂得妥协,没有一个缓冲,也没有利益上的赎买。改革派宰相韦执谊劝王叔文作一点妥协,王叔文竟想杀掉韦执谊。王叔文丧母回去尽孝之后,又轮到韦执谊不妥协。改革的后台唐顺宗身体不行了,已经让位给太子了,而太子是反对这次改革的,韦执谊面临的情况非常危急。韦执谊的老丈人,也是唐朝有名的官僚杜黄裳,给韦执谊出了个主意,说你最好妥协一下,主动率百官迎立太子,早一天让太子做皇帝。这样的话,你有一个功,太子当了皇帝要报复,也要看这点情面。韦执谊斥责了老丈人,说你怎么说这种话?结果宪宗上台就开始报复,报复非常之惨。刘禹锡和柳宗元也不妥协,两人掌握权力之后,史书称他们“喜怒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名”。当然,如果妥协,一时看起来进步不是那么大,但是要保持改革的力量,从长计议最要紧。</p> <h3>失败了就要有代价。</h3><h3>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偏)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h3><h3>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h3><h3>刘禹锡从一个小官吏一跃进入权力核心,然后半年的叱咤风云,忽然又跌入谷底,被贬他乡。</h3><h3>过山车就是这样吧?</h3><h3>经历大起大落的刘禹锡的命运会怎样,他会一蹶不振吗?</h3> <h3>答案自然是否定的。</h3><h3>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地,在路上又接到通知,太便宜你了,滚去朗州当司马。</h3><h3>朗州。</h3><h3>地僻,天热,贫穷,丧妻,孤独,空虚寂寞冷。</h3><h3>而且一待就是十年,黄金般的十年。</h3> <h3>唐朝的司马是个什么官呢?</h3><h3>简单来说,基本等于现代一个大县城的副县长,问题是这个副县长是没有什么实际职权范围的,只是名义上辅佐刺史处理州事。所以它往往成为安排冗闲官员的坑,京官被贬,也喜欢往这个坑里扔。</h3> <h3>  但在这十年间,刘禹锡并没有消沉、颓废,那铮铮铁骨却表现的愈发明显。</h3><h3>刘禹锡这哥们是个闲不住的人,司马是个闲职,无事可做。他就到处游山玩水,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做了一些实事。</h3><h3>如“竹枝词”就是由刘禹锡发扬光大的。</h3><h3>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竹枝词》:</h3><h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h3><h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h3> <h3>  运用谐音,充分展现了青年男女恋爱时的细腻感受。</h3><h3>处于这种境遇的刘禹锡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足见他豁达的胸襟。</h3><h3>这还不算啥,还有更牛的。</h3><h3>《浪淘沙词九首》之一</h3><h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h3><h3>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h3> <h3>  黄河弯弯曲曲挟带泥沙不远万里从天边而来,而作者却想沿着黄河,一直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去。</h3><h3>牛郎织女的家在天上,刘禹锡这是想上天的节奏啊。再结合他曾处于权力中心的境遇,这句诗还是能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h3><h3><br></h3><h3>硬挺的人不是不伤心,只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他善于疏解。</h3><h3>刘禹锡在贬谪时路遇黄河,他并没有执念于“我”的遭遇而眼里无它,而是面对奔腾的黄河境界大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h3><h3>所谓格局大,就是有胸襟有眼量能看开,倘若不是格局大,他也万不能在贬谪时还能写下这么雄浑的诗句,也不能熬过那些年。</h3> <h3>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秋词》。</h3><h3> </h3><h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h3><h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h3><h3><br></h3><h3>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刘禹锡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h3> <h3>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苏轼旷达不?他也说:“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h3><h3><br></h3><h3>这首诗,一扫以往迁谪诗人悲秋、忧虑、惆怅的情调,而显示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这诗就是告诉人们,我就是无敌小超人,我在朗州过的很不错,甭想打到我。</h3> <h3>  公元1345年,在一座凄冷的宫殿内。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h3><h3>“太子要登基了,天下即将大变,我们是做还是不做?”漆黑的房间里,传出来一个年轻人的声音。</h3><h3>“国家已经到了如此危急的时刻,已经不能再等,必须干!”</h3><h3>于是第2个人说干,第3个人说干,第4个人说干……</h3><h3>群情激奋,这几个人在一夜之间做了一个决定,一个决定天下大势的决定。</h3><h3>第2天清晨,房门终于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了10个人。这10个人摩拳擦掌,望着东方的日出,心中都在想:梦想即将成真!</h3><h3>这个国家即将迎来巨变,此时此刻的他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们的这个重大的决定,这次改天换地的行动——“永贞革新”在短短100天之后,就失败了!</h3> <h3>公元815年,被贬谪十年,43岁的刘禹锡和朋友柳宗元奉诏回京。</h3><h3>那些当朝的权贵们都想看他的热闹,看看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人物是如何的落魄,都等着刘禹锡卑躬屈膝的去讨好他们。</h3><h3>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h3><h3>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精神饱满,昂首挺胸的男人,那里有被贬的落魄像,分明是外出旅游了一番啊。</h3><h3>回京的第二年三月,刘禹锡听人说玄都观的桃花开了,开的是异常热闹,就去游览了一番。</h3><h3>于是出现了开头那一幕。</h3> <h3><h3>  (王叔文是不愿意把皇位传给李纯的,那李纯这位新皇登基后,自然全力绞杀革新派。不仅是“二王刘柳”,而是“二王八司马”全部死走逃亡。二王——王叔文、王伾被贬后都死于任上,王叔文还是被杀死的;八司马——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全部被贬为八个州的司马。可见,永贞革新是一次失败的运动,由一群不成熟的诗人政治家一味猛干,却适得其反。此后唐王朝新皇登基都铲肃前朝旧臣,开了十分不好的先例。)</h3></h3><h3><br></h3><h3>公元8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h3><h3>在刘禹锡被赶走不久,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平卢大哥大李师道派刺客暗杀,震惊朝野。</h3><h3>再有就是刘禹锡的好朋友白居易也在不久后被贬。</h3> <h3>  从长安出来,刘禹锡和柳宗元在衡阳相遇了。</h3><h3>刘禹锡还是那副“硬骨头”,丝毫不觉得自己在长安做错了什么;而柳宗元,却已经麻木了,他预感到,自己有生之年,可能回不到长安了。</h3><h3>有念及此,柳宗元缓缓地写下一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h3><h3>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h3><h3>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h3><h3>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h3><h3>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h3><h3>熬了十年,好不容易回到长安,没想到,现在又“翻为岭外行”。行路难,行路难,今朝临河话别,也许是最后一次见君吧!</h3><h3>一旁的刘禹锡,比柳宗元的心态好一些,见柳宗元如此消沉,便提起笔,写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以为酬和:</h3><h3>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h3><h3>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h3><h3>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h3><h3>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h3> <p>  兄弟啊,你那儿的桂江,一路东流,流到我连州境内,到时候,你的愁苦,让我来替你分担一些吧!</p><p>分别就在眼前,柳宗元克制不住离别的愁绪,重新拿起笔,写下《重别梦得》:</p><p>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p><p>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p><p>老刘,想咱们二十年来,休戚与共,当年同榜进士、同朝为官,后来一同参与“永贞革新”,今日衡阳一别,不知道还能否相见。</p><p>就此别过吧!如果哪一天咱们遇赦放还,我柳宗元官也不做了,就去乡下置些田地,跟你刘禹锡相与为邻,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些世外桃源的日子吧!</p> <h3></h3><h3> 身在庙堂,谁没有被贬的时候?即使跟皇帝长了一条心,也都要经历被贬,被贬是为官的正常路线,凭什么就刘禹锡苦不堪言?</h3><h3>其他人的凄惨,还真比不上刘禹锡。</h3><h3>一直到唐敬宗的宝历二年,朝中几番变换,刘禹锡才从凄凉地被赦回到东都洛阳。此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了,出去时是壮志未酬的青壮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54岁的落魄老翁了。</h3><h3>这样凄苦无望的人生,有没有把刘禹锡打垮?答案是并没有。望不到头的过程中没有,后来回首往事时,也没有。</h3><h3>许多文人墨客如果遭遇刘禹锡一半的难处,也许早死在被贬途中,刘禹锡却从不抱怨不遇,也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钻牛角尖想不开,绝望到痛哭流涕。他的人生信条是,只要活着,总有机会;总要活着,总要做更上层楼的努力。人生何必崩溃?</h3><h3><br></h3><h3>刘禹锡的倔强与自傲一直如影随形——</h3><h3> 《浪淘沙》</h3><h3>“莫道谗言如浪深,</h3><h3>莫言迁客似沙沉。</h3><h3>千淘万漉虽辛苦,</h3><h3>吹尽狂沙始到金。”</h3> <p>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挫折,除了破产,还有爱情破碎、婚姻失败、事业无成等等。有很多人咬着牙硬挺过来,但是有些人永远被困在了麻烦里,甚至自寻短见的也不鲜见到。</p><p><br></p><p>再来看看柳宗元style,自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便是“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p><p>《江雪》</p><p>“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p><p>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p><p>是不是孤独到了极点?</p><p>再来看一首,</p><p>《入黄溪闻猿》</p><p>“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p><p>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p><p>上面这首,不是孤独,而有些惨兮兮了。</p> <p>  柳宗元初贬永州时,政治失意,贫病交加,半年后,母亲更是贫病而死,柳宗元的心情可想而知,心中的“千万孤独”在《江雪》中展现得淋漓尽致。</p> <h3>生活可以马虎,但对朋友的事,绝不能马虎。</h3><h3>柳宗元的遗嘱,一半都写给了刘禹锡。</h3><h3>而老刘的后半辈子,也忠诚地守望着柳宗元的一切,</h3><h3>他为好友扶棺下葬,亲自撰写墓志铭;</h3><h3>他将柳宗元的儿子柳周六养大,视如已出;</h3><h3>他又写了几十篇思念柳兄弟的诗文,一读就知道,他是哭着写的;</h3><h3>他用20多年时间为宗元兄弟整理遗稿,并出版专著。</h3><h3>应该感谢刘禹锡,正是因为他的仗义和忠诚,我们现在才能看到柳宗元的著名作品,</h3><h3>比如,《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h3><h3>要知道,古代的记录条件有限,诗人们的无数精品,已经永远遗失在时空隧道。</h3><h3>我想用十二个大字来总结他们兄弟俩的一生——</h3><h3>你我半生飘零,竟成一世知己!</h3> <p>  当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时被贬,十年后回到长安,但是在长安没呆多久,二人又被贬。当时说要把柳宗元贬到柳州,把刘禹锡贬到播州,播州是哪里?在贵州,那个地方可真是道路崎岖,山高路远啊,柳宗元看不下去了,当即便上奏皇帝,希望能换个贬谪之地给刘禹锡,说刘禹锡带着高堂如何能够去往这么一个地方。虽然有人先柳宗元上奏,但是我们还是被他这种节气给感动到了,柳宗元自己就是个被贬的,但是他依旧挂念友人,传言二人这次贬谪是因为刘禹锡写的那首《玄都观桃花》得罪了人,但柳宗元还是没有怪他。</p><p>二人本身便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因为心中的气节,因为对彼此的惺惺相惜,所以铸就了如此美好的传奇佳话。如明月遇见了天山,如春城遇见了飞花,如刘禹锡遇见了柳宗元,所以才有了“明月出天山”,才有了“春城无处不飞花”,才有了感动千年的柳刘友谊。柳宗元逝世后,刘禹锡帮友人竭力照顾遗孤,还全心全力的整理友人的文集,才有了后面的《柳河东全集》。</p> <h3>永州柳宗元祠</h3> <h3>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最终同意,召还柳宗元。可还没等诏书到达,柳宗元就在柳州溘然长逝,享年四十七岁。</h3><h3>同年,刘禹锡的母亲去世。回乡奔丧的途中,刘禹锡又路过衡阳。</h3><h3>面对滔滔奔流的湘江,刘禹锡感慨万千,数年前,一同贬谪岭外的柳宗元,如今已经身故,而自己却仍是戴罪之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回长安。</h3><h3>刘禹锡感激不已,将满腔的情感倾注笔端,写成一首《重至衡阳伤柳仪曹》:</h3><h3>忆昨与古人,湘江岸头别。</h3><h3>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h3><h3>马嘶循古道,帆灭入流电。</h3><h3>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h3><h3>从此以后,还有何人再接续我刘禹锡的诗情,又有谁与我同造大唐的中兴呢!</h3> <h3>  滚出长安的刘禹锡先后去了连州、夔州、和州。</h3><h3>先是五年的连州刺史,又是三年的夔州刺史,三年之后再三年的和州刺史,加上为母守丧的几年,人生的五分之一,就这么过去了。</h3><h3>不过老刘依旧表示,Who care!</h3><h3>在连州,他施行文教,政绩斐然,更留下了几十首散文诗篇。</h3><h3>在夔州,他深入民间,吸收巴蜀民歌精髓,创作了一系列《竹枝词》。</h3><h3>在和州,他更是留下了人生巅峰之作《陋室铭》,而这,其实又是老刘的又一次嘴欠创举。</h3> <h3>  担任和州刺史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br></h3><h3>知县是个势利小人,知道刘禹锡是被贬的,对他百般刁难。</h3><h3>按理刘禹锡应该住在县衙,但知县对刘禹锡说,没有多余的房子,你去城南住吧。刘禹锡自是不会和这样的小人一般见识,于是就去了城南。</h3><h3>那个地方虽然偏僻,但是环境很好,且对着一条大江。刘禹锡很高兴,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h3><h3>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h3> <h3>  知县不高兴了,他又让刘禹锡搬到了城北,并且只给一间房子。</h3><h3>要是别人早就气愤难当了,但刘禹锡却不以为意。</h3><h3>自己是大树,何必与草争。</h3><h3>居所周围杨柳青青,景色宜人,刘禹锡兴致又起,又写了一副对联。</h3><h3>垂柳青青江边水,人在历阳心在京。</h3> <h3>  本想给刘禹锡难堪的知县恼羞成怒,他让刘禹锡又搬到一间斗室里,里面只有一床、一桌、一椅。<br></h3><h3>面对此种羞辱,刘禹锡只是微微一笑,提起笔来,一篇万古流芳的美文《陋室铭</h3><h3>》横空出世。</h3><h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h3><h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h3><h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h3><h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h3><h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3><h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h3><h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h3><h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h3><h3>孔子云:“何陋之有?”</h3><h3>意思就是:你们这些小人,我都不睬你。</h3> <h3>  陋室铭一挥而就后,老刘咂摸咂摸嘴,觉得差点意思。于是又去请了一位大牛——当世书法名家柳公权。用他潇洒清瘦的柳体,把《陋室铭》书写一遍,再选一块厚重的石碑,铭刻其上。郑重的立在了自己陋室的大门口。</h3><h3>也不知道那位知县大人被气死了没。</h3> <p>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了自己的观念,他认为居住的地方是否简陋,跟自身的德行有很大的关系。只要自身有“德”,那么就不会感觉到简陋,不会感觉到其他负面情绪。就如历史上的陶渊明、许由等隐世名士一般,只守得初心,以静心修行。</p><p>那些隐世名士,只在某个山谷中或者竹林田园当中,默默地升一缕炊烟,或奏一曲琴音,或吟几句诗词,过着孤独而又悠闲自得的生活。咋一看,隐士似乎没什么价值,但中国人历来都非常尊崇隐士。即便在物欲横流的现在社会,隐士的传承仍未断绝。</p> <h3>  公元826年,刘禹锡又奉命从和州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长安,二人在扬州初逢。好友相见怎能无酒,两人命运相似,互诉衷肠,豪饮一番。</h3><h3>推杯换盏之后,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h3><h3>白居易说老刘啊,我很同情你,很为你的遭遇不平。</h3><h3>来而不往非礼也,刘禹锡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h3><h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h3><h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h3><h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h3><h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h3><h3>没有白居易的伤感,一如既往的乐观豁达,这都不叫事。看,这就是刘禹锡,一个大神般的存在,古往今来没有几人。</h3> <h3>(此诗是刘禹锡代表作之一,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例来为后世称道,既富含哲理,又包含希望,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表现了他豁达的胸襟,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h3><h3>嘿嘿嘿,二十三年不算啥,再来三十也不怕。</h3><h3>感动得白居易差点把自己乐天的字当场送给他。</h3> <h3>  刘禹锡这个人看事物的眼光,就是和别人不同。<br></h3><h3>别人看到一件事物的兴盛,他却看到它将来的衰败。别人看到衰败,他却在衰败里又发现了生机和春意。</h3> <h3>  公元828年又回到长安,前后23年的贬谪生活会让这个硬汉低头吗?</h3><h3>答案显然是否定的。</h3><h3>一回去,他又到玄都观看桃花去了,并且又写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h3><h3>百亩庭中半是苔,</h3><h3>桃花净尽菜花开。</h3><h3>种桃道士归何处,</h3><h3>前度刘郎今又来。</h3> <h3>  意思太明显了:我刘禹锡又回来了,你们都跑哪儿去了。</h3><h3>挑衅意味十足,但又十足的可爱,豪迈。</h3><h3>重要的是序言中有“以俟后游”,就是有机会还想来,我的天啊!</h3><h3>刘禹锡,你这是和“桃花”不散伙了啊。</h3><h3>这样的名人名作,是少不了有人报告给皇帝的。</h3><h3>皇帝也已经换了好几茬了,现在是文宗皇帝当政,皇帝换了,态度没变,照旧是大手一挥:再滚!</h3> <h3>这以后他又滚到苏州、汝州、同州做刺史。</h3><h3>到了苏州,他开仓赈灾,减免赋役。</h3><h3>他离任后,苏州百姓为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兴建了“三贤祠”,至祭不绝,可见得民心之盛。</h3><h3>此后,他又历任汝州刺史,同州刺史。</h3><h3> 这根让朝廷上层百般难受的刺,半生时间,几乎刺遍了大半个中国。却是地地留文名,处处显贤达。</h3> <h3></h3><h3>  直至六十六岁,颠簸半生的刘禹锡才回到京城,任了个太子宾客的闲职。</h3><h3>官是做不动了,群嘲也嘲不动了,可诗还是要写的。</h3><h3><br></h3><h3>酬乐天咏老见示</h3><h3>刘禹锡</h3><h3>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h3><h3>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h3><h3>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h3><h3>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h3><h3>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h3><h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h3> <h3>  身处逆境是如何看到光的,坚守信念,永不放弃!你可以被生活剥夺激情,但是你却永远有权利保持自己的坚守,保持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的方向!</h3><h3>这一次流放,再也没有实质性的回归,等我真正回来之后,也就我退出了历史舞台的时刻。退居洛阳6年之后,我写下了人生最后一篇文章,绝笔遗书,《子刘子自传》。</h3><h3>我没有夸耀我一生的文学才华,没有说一代诗豪的成就,没有说如何天纵英才,没有说自己坎坷一生,三次流放,而是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为当年那个短短100天的永贞革新的主将王叔文辩护。</h3><h3>永贞革新之后,他被赐死,但是当初的那份信念,却没有死,至少我用一生在坚守!</h3> <h3></h3><h3> 年纪大了,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变。<br></h3><h3>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h3><h3>自此人称刘禹锡为“诗豪”。</h3><h3>他一生豪气冲天,配得上这个称呼。</h3><h3>刘禹锡后来又去了一次玄都观,是在冬天,下着雪,他又写了一首诗,但语气平淡了很多。</h3><h3>也许是时间使他改变了许多。</h3> <h3>刘郎万里今又还,</h3><h3>忧国不计桑榆晚。</h3><h3>文人风骨千年传,</h3><h3>傲然回首玄都观!</h3> <h3>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h3><h3> 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都非常熟悉。用巧妙的同音双关,意指“晴”与“情”。</h3><h3>其实,刘禹锡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位哲学家。他著有《天论》三篇,探讨天的物质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丰富哲学思辨的刘禹锡在他创作的诗歌文学里,自然也带上了一些颇具哲理的言辞。</h3> <h3><h3>  我们用两首诗可以剖析下刘禹锡的内心世界。</h3><h3>《赏牡丹》刘禹锡:</h3><h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h3><h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h3></h3> <h3>  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h3><h3>人有人品,花有花格。虽然这首诗并未对牡丹花王做过多描述,只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几个微言大义的字眼就描述出牡丹盛开轰动长安的盛况,七个字符囊括了一个时代,一个时节的风貌民情。</h3><h3>诗人言道,芍药花开虽然妖娆但是缺少格调,芙蕖盛开却又太过淡雅,缺少溶于世俗的兴致。惟有那繁华富丽的牡丹,才能彰显大唐盛世的璀璨国色。所以,“唯有牡丹真国色”才能道出诗人心中的无限赞叹。也暗涵追求“真国色”动京城的本领以及政治抱负!</h3> <p>庭&nbsp; 竹 </p><p>刘禹锡</p><p>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p><p>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p><p><br></p><p>此诗句虽短,诗意甚高。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可以清高自立。</p><p><br></p><p>一院青竹在寒冷的风中,依然不改它的翠绿劲节。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境遇,或挫折坎坷,或丽日阳光,青竹都能以守节的虚心,影响所处的环境。这遒劲的本色,也像诗人的履历,虽然屡遭贬官,心中志向无法腾达,但他的心境像这青竹一般,扎根在一方土地,力向苍穹保持生机,因为那是他生命的本色、来源的地方。</p><p><br></p><p>君子无地不相宜。按我粗浅的理解,就是有正确的义利观,身处复杂环境,要有定力,不怨天,不怨地,做应该做的事,做干净的光明正大的事,原则是: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我特别看重的是在人际关系上,应该是贵义而轻利。</p><p><br></p><p>竹是中国人</p><p>人格禀赋的象征。</p><p>竹之气节,宁折不弯;</p><p>竹之性格,凌霜傲雨;</p><p>竹之毅力,坚忍不拔;</p><p>竹之仪态,俊拔修长;</p><p>竹之襟怀,虚心自持。</p> <h3>  刘禹锡的爱妻早年丧亡,他又接连贬官的命运,仕途的坎坷交织着生活的艰辛,似乎又将天外之音弹奏得格外清越深沉。</h3><h3><br></h3><h3>很多时候,挫折是人生的常态,在我们遭遇社会打击和挫折时,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从现在起,我们要收起埋怨生活的目光,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h3><h3>行进中可以没有道路,但不能没有前进的脚步。要相信,没有一味的苦,没有永远的痛;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闯不过的关。困难只是暂时的,迟早会过去。</h3><h3><br></h3><h3>后来的陆游告诉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禹锡告诉我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h3><h3>人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遇到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有着积极的心态,前面还会有更好的风景在等着我们。</h3> <h3>  同学们,学历史就是为了自己去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坐标点。你是为了暂时的利益去做一个“紫陌红尘扑面来”的权贵呢?还有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呢?</h3><h3><br></h3><h3>历史就是这样呀,小人得意一时,君子流芳百世。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些骑着高头大马的权贵,后人谁还知道他是谁呀,他们都化为了尘土。而刘禹锡这样有铮铮铁骨的文人,不仅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能屹立的文人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传世的佳作。</h3><h3>“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些熟句,有短暂有永恒,有哲理有意趣,饱经沧桑又超越苦难,永远给人无尽的精神力量。</h3> <h3></h3><h3>  乌衣巷是六朝古都金陵的象征,是寻常普通人抒发思古幽情的慨叹焦点! 能成为南京游客打卡胜地,哪真的是拜托刘禹锡所赐,文化的力量造就了许多景点,比如苏轼就将一堆无用的石头打造成了“赤壁”!</h3><h3> 《乌衣巷》这首诗歌,很容易牵动南京人的回忆。帝王之都,王公贵胄,士族豪门,衣冠来往、车马喧阗。“六朝金粉”南京城的繁华气息,风流韵籍,经历王朝兴替,沧海桑田后,</h3><h3>笼罩在一抹斜晖,寂寥、惨淡之中。世事多变、荣辱无常。豪门大族的荣耀也难以持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h3><h3>  金陵乌衣巷,这曾经辉煌显赫的重要地方,如今,却生长着野草花,夕阳斜照,可见其荒芜和没落。就连曾经飞到王导谢安家筑巢的燕子,如今飞到原先做巢的地方,却已经成为寻常老百姓的家了。诗人将自己对历史的深深感概,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看似不经意,,却给人带来很强的冲击力,震撼人心。诗人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国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感慨之情,自然充斥于心。<br></h3> <h3>  六朝的金粉和风流,给秦淮河和乌衣巷涂抹上了最绚丽的色彩。然而,随着一个时代的坍塌,乌衣巷的神话,乃至金陵六朝帝王都的神话盛极而衰。</h3><h3>乌衣巷似乎要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可是就这一片废墟,竟然还是有人来。大多也是金陵怀古而来:李白来到金陵,他登上凤凰台,眺望白鹭州,然后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h3><h3>杜牧来了,他夜晚停泊在秦淮河上,听见弦歌声声,于是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h3><h3>刘禹锡在离开前最后望了那残破的巷陌一眼。他却不知道,那一刻,乌衣巷在野草和废墟中重生了。那一刻,乌衣巷不再需要任何砖瓦去重建,它已经得到了永恒。</h3> <h3>  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h3><h3><br></h3><h3>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h3> <h3>于是</h3><h3>乌衣巷是否依旧繁华或者还是一堆废墟,</h3><h3>已经变得不再重要,</h3><h3>甚至是否还有这么一条巷,</h3><h3>都已经没人关心。</h3><h3>只要有它的名字在,</h3><h3>就会有人千里来吊,</h3><h3>就会有人感慨着赋出一首又一首的新诗或新词,</h3><h3>甚至会有人无端端地因它而落下两行清泪来,</h3><h3>作为对文化深深的祭奠。</h3> <h3><h3>  最后录一首刘禹锡最著名的怀古名作结尾,这首诗被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是朝代变迁、世道轮回、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h3><h3>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h3><h3>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h3><h3>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h3><h3>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h3></h3><h3><br></h3><h3>  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几千年里,83个王朝,559个皇帝,“盛极而衰”,起义不断、天灾人祸后走向衰亡。王朝的繁华熬不过诗文的永生。荡气回肠,穿越时空的诗文,或豪放或婉约,惊艳后人几千年!没人记得,那年黄金榜上状元的姓名。只有那个失意的白衣男子,永远定格在时间的记忆中,任凭历史长河风高浪急,他的身影,始终不曾淡去。</h3> <h3>  当时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盛世大唐已不复存在,但是人们对当时大唐的繁荣景象,依然追忆不止。中唐的中国,朝纲崩坏,混乱不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h3><h3>刘禹锡一生都在坚守永贞革新的理念,哪怕是他被三次流放,哪怕是他被整整外放30多年,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h3><h3>他依然在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人生最后的一封绝笔遗书,还在为当年的那场革新辩护,他用自己一生的坚守,来告诉世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h3><h3>身处逆境是如何看到光的,坚守信念,永不放弃!你可以被生活剥夺激情,但是你却永远有权利保持自己的坚守,保持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的方向!</h3> <h3></h3><h3>  公元842年,刘禹锡离开人世,终年70岁。<br></h3><h3>信念不死,倔强不屈!</h3><h3></h3> <h3>  观刘禹锡一生,毁于嘴欠,成于心大。</h3><h3>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们,或早早的淹没在官场的诡谲风云中,或无声的死亡在贬谪的穷山恶水中。唯有他,开开心心的活到了古稀之年。</h3><h3> </h3><h3>与其说他嘴欠,不如说他高傲自矜,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h3><h3>与其说他心大,不如说他豁达坚强,才能于世俗自得其乐。</h3><h3>利禄功名视若浮云。这于别人不过是一句假大空话,于他,却活成了人生的哲学。</h3><h3>终其一生,历尽沉浮,不改初衷。</h3><h3>不负人,不负己,不负心。</h3> <h3>内心高贵刘禹锡</h3><h3>信念坚定不屈膝</h3><h3>孤傲坚韧如桑榆</h3><h3>陋室仍吟兴唐曲</h3> <p class="ql-block">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p><p class="ql-block">——白居易</p> <p>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310国道与郑上路交叉口南的豫龙镇狼窝刘村高地上,古称檀山。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坐北面南,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新唐书》民国《荥阳县志》载:“乃葬荥阳檀山原”、“刘禹锡墓在檀山”</p><p>依托刘禹锡墓,荥阳市政府修建了一座“AAAA”级人文景观主题文化公园——诗豪园。</p> <p>  刘禹锡一生漂泊,在荥阳时间不多。公元797年,26岁的刘禹锡护送父亲的灵柩千里迢迢从扬州回荥阳安葬,并在这里守孝3年。公元819年,48岁的刘禹锡再次回到荥阳,这一次是安葬母亲。因此,荥阳对刘禹锡来说,就是“叶落归根”的“根”。</p><p><br></p><p>公元834年7月,刘禹锡奉命调任汝州刺史,汝州离洛阳、荥阳较近,因而他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里说:“忽蒙天恩,稍移近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病辞江干(岸),老见多树,荣感之至,实倍常情。”离故乡近了那么一点,都能让刘禹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辞之间,可见他对老家的情感。</p> <p>  不幸是伟大的教师,不幸中的大幸更是伟大的教师,祸福相贯,生死为邻。刘禹锡说:“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p> <p>竹枝词 刘禹锡</p><p>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p><p>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p> <p class="ql-block">  刘禹锡曾言:“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p><p class="ql-block">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自会帮你筛选出什么才是最真的。 </p><p class="ql-block">时间虽悄然无息,却能在无形中改变很多东西;时间虽不声不响,却能帮你解决很多问题。</p><p class="ql-block">一切交给时间,上天自会给你答复。</p><p class="ql-block">生活中,面对误解与诬陷,不如坦然一笑。</p><p class="ql-block">相信你的人,自会相信; 不信你的人,再多解释也是徒劳。</p><p class="ql-block">对于虚伪的人,敬而远之;对于城府之人,减少来往。</p><p class="ql-block">善恶有报,时间自会帮你做主,无需因烂人烂事而烦琐。</p><p class="ql-block">人生就像是一场旅途,总有人来来往往,离开的皆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p><p class="ql-block">时间最懂人心,时间见证真情。</p><p class="ql-block">一颗心是否真挚,时间长了便立见分晓;一个人是否真诚,漫长岁月会告诉你答案。</p> <h3>  历史的画卷由近及远,绵延不绝。定睛、定神,你会因乌衣巷和“王谢堂”所散发的武能定国、健身,文能安邦、怡情的中华精神而激动、振奋不已,而豪情倍增。乌衣巷,这条再普通不过的江南小巷,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中华文化的肌肤之中,融入到她的血液里面,映射出修齐治平的中华传统基因。</h3> <h3>上图为今天的乌衣巷</h3> <h3>  西方有一种流行颇广的观点,认为一首诗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者了,是一个独立甚至封闭的符号世界。但在中国,恰恰相反,诗歌写出来,千秋万代之后,它也只属于那个作者,它永远扎根于那颗心灵,永远在唤起我们对于那段独特人生画卷的回忆。中国的艺术作品,永远在反映具体的人格和历史。写诗的人会这样想,这样写,而读诗的人,也必须这样想,这样读。这就是传承。</h3> <p class="ql-block">  刘禹锡,无疑是唐代最豪放、最乐观的诗人,“诗豪”的名号,他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曾经,他多次陷入困境,但他从不绝望;曾经,他再三被人非议,但他从不屈服;曾经,他屡屡遭受责难,但他从不违心。</p><p class="ql-block">一个坚强的灵魂,留下了一篇篇鼓舞人心的佳作,当你苦闷时,不如读读刘禹锡,一定会受益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