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合作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合作学习?如</h3><h3>何合作学习?“另类”校长、教育咨询专家郑杰20年来研究、实践合作学习的集大成。作者认为——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新的课堂文化和生态系统。</h3><h3><br></h3> <h3>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而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成长,不仅学生在成长,而且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这个成长,并不仅仅是获得解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习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独特的能力,比如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在交往中学习与成长,学校正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交往的场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促进知识增长,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关键性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并非显而易见的作用,那些看不见的价值,或许正是教育真正的本质。因为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传递知识,不在于训练学生成为有竞争力的“考生”,而是创造一种氛围,让孩子们生活其中,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h3> <h3>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为了促进课堂交往与合作,就要让不一样的孩子在一起,他们虽然兴趣不同,学业水平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但正是这些差异,恰恰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把这一个又一个小组变成“同伙”,让他们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他们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有共同信守的规范,责任分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严格分工,却又能精诚合作。那一个个如此与众不同的个体,组合成一个个全然不同的小组,构成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当班级里,每个人、每个小组都在做真实的自己时,他们就都是最美的。</h3> <h3> 教学中真正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师,会让合作在课堂里无处不在。可现实上你是否发现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举手发言,也不参与课堂讨论,你是否把责任都推给了学生,是否认为这在高年级学习中属于司空见惯,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这些才是最不正常的。那些在小学低中阶段,因为较强“向师性”,愿意配合教师取悦教师,积极举手,热烈讨论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性”压倒了用语言模板说话有利于思维习惯的形成“向师性”,就不再愿意陪老师“玩”了!作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下自己的课堂设计了。</h3> <h3>合作作为一种技能,不是什么人生来就会的。毕竟我们的合作对象不仅仅是亲人朋友等熟悉的人,有些时候也会是陌生人。那么如何在合作时向别人打招呼,说服别人与你合作,如何倾听 ,如何向他人表示感谢?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h3> <h3>说话要讲逻辑,郑校长用具体事例:鲁迅先生和张爱玲这两位作家谁更伟大?为我们讲述语言的逻辑性,明确合作学习中说话的形式:主题→结论→理由→总结。主题:鲁迅先生和张爱玲这两位作家谁更伟大?结论:我们认为鲁迅先生更伟大。理由:因为……。总结:总之鲁迅先生更伟大,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郑校长还借助自己生活中吃鱼的事告诉我们,看似古板的语言规则有利于思维习惯的培养。</h3> <h3>合作无处不在。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更不用说我们人类的工作、家庭、生活了。</h3> <h3> 人本来就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友好交往的本能,都知道“交换”和“回报”,在合作中鼓励和教会孩子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与同伴共同学习,学会为他人提供帮助,与他人分享经验,在交往中赞美和支持对方,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形成亲社会行为,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h3><h3> 都说“相爱容易相处难”,两个原本相爱的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也会磕磕碰碰。郑校长借生活中的事例向我们证明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把合作学习理论付诸于实践,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都能拥有幸福完整的生活。</h3><h3> 最后特殊的日子里祝大家节日快乐哦😊😊<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