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小精灵~红胁蓝尾鸲

响尾蛇

<h3>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br></h3> <h3>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上体从头顶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内侧覆羽表面概灰蓝色,头顶两侧、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特别鲜亮呈辉蓝色。尾主要为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具蓝色羽缘,外侧尾羽仅外翈羽缘稍沾蓝色,愈向外侧蓝色愈淡。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辉蓝色,其余覆羽暗褐色,羽缘沾灰蓝色。飞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最内侧二、三枚飞羽外翈沾蓝色,其余飞羽具暗棕或淡黄褐色狭缘。眉纹白色沾棕,自前额向后延伸至眼上方的前部转为蓝色,眼先、颊黑色,耳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杂以淡褐色斑纹。下体颏、喉、胸棕白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胸侧灰蓝色,两胁橙红色或橙棕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蓝色,尾黑褐色外表亦沾灰蓝色。前额、眼先、眼周淡棕色或棕白色,其余头侧橄榄褐色,耳羽杂有棕白色羽缘。下体和雄鸟相似,但胸沾橄榄褐色,胸侧无灰蓝色,其余似雄鸟。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淡红褐色或淡紫褐色。<br></h3> <h3>红胁蓝尾鸲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针叶林、岳桦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尤以潮湿的冷杉、岳桦林下较常见。迁徙季节和冬季亦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林缘疏林、道旁和溪边疏林灌丛中,有时甚至出现于果园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丛和草坡。<br></h3> <h3>繁殖期间主要以甲虫、小蠹虫、天牛、蚂蚁、泡沫蝉、尺镬、金花虫、蛾类幼虫、金龟子、蚊、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迁徙期间除吃昆虫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br></h3> <h3>红胁蓝尾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3-5只的小群,尤其是秋季。主要为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性甚隐匿,除繁殖期间雄鸟站在枝头鸣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停歇时常上下摆尾。 红胁蓝尾鸲在中国繁殖,也在中国越冬,既是夏候鸟,也是冬候鸟,属益鸟类。<br></h3> <h3>拍摄~编制 响尾蛇(邱良盛)</h3><h3>庚子鼠年正月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