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2019年11月14日(晴)<br>早餐后离开宏村去了临近三里路的塔川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是在观景台远观古镇外景,匆匆照了几张照片后便驱车前往距宏村5公里处的屏山村。该村位于黄山黟县境内的九都舒村,以舒姓聚族而居,舒姓是伏羲九世孙叔子的后裔,唐末从庐江迁居长宁里,距今已1100多年历史,该村是个江南水乡古村落。</b><br></h1> <h1><b>临村北,有座状如屏风的高山,故此后得名为屏山村。此山像名威武勇士,默默无声守护着这古老悠远的小村庄,为它遮风挡雨,为它护航前行,为它托起一片天空,使这里百姓繁衍生息、安居享乐、兴旺壮大,一直被人们视为是风水宝地。</b></h1> <h1><b>清朝诗人余逢辰在游屏山时曾写下诗句这样描绘:“青山列画屏,雨余翠欲滴。秋叶更春花,纷披似锦织。” 该村依山而建,溪水穿村而过,虽没有宏村名气大,但历史悠远,相比更多了些安宁古朴怀旧感,少了很多现代商业元素,尽管</b><b>位于西递和宏村之间,它却</b><b>往往容易不被人注意或与之擦肩而过。</b></h1> <h1><b>其实,屏山村自古就有“三千烟灶、四里十桥、五里长街”之说,早在明清鼎盛时期,全村有一千多人口,有十二条街、六十条巷、二十四眼井、四百多幢成套民居大宅院,</b><b>虽在规模上不及宏村,但全村民风家风淳朴忠厚,敬老爱幼重视教育,博闻强识勤学苦读的优良传统在屏山村体现得淋漓尽致。</b></h1> <h1><b>在屏风山与吉阳山之间相连的弓家岭,自北向南流淌着一条小溪,河水清澈见底,常年川流不息,此溪因位于吉阳山麓,故名吉阳溪,亦称吉水,为新安江源头之一,其流经屏山村竟长达一千八百米之多。</b></h1> <h1><b>小溪穿村向南淌,沿途筑坝掘渠,引水灌溉田亩,开凿月湖,水面约五十余亩。湖泥堆成湖塍,种植松柏桃柳,湖中波光粼粼,鸭禽水中捉鳅,牛羊散落田间,悠闲自得栖息,呈现一派恬静清幽的田园牧歌景象。</b></h1> <h1><b>吉阳河流经屏山村后一路南下</b><b>与毗邻的古溪村处的从黟城南流的漳水相汇,并流入新安江,再入钱塘江,最终流入东海,全长65公里,沿途养育和造福着人类,当地民众视它为母亲河。</b></h1> <h1><b>进村沿途,首先远远看到路边古宅外墙上几个书写工整的大红字:“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占满一整面白墙很是醒目,这一定是文革时期留下来的痕迹,虽已过去了五十多年,但字体依然清晰可见,村民并没有把它抹去,可见当时的口号已深深扎入村民的心窝。</b></h1> <h1><b>一路上除了我们几人外,再没见有其他游客,这和热闹非凡的宏村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让我一时难以费解。如此格外宁静的小村庄,给我最初印象:更显安宁清静、幽深素雅,古朴原始,能让你感觉到了这里心一下静了,多了一份静谧和安逸。</b><b></b></h1> <h1><b>步入村头,见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木制廊桥横跨于吉阳溪之上,廊桥上方牌匾写有“古桥物色”,为清大文豪阮元题字(阮元系清乾隆年间进士,江苏仪征人,著作家、刊刻家,在经史、数学、文字、篆刻、金石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b></h1> <h1><b>桥下流水潺潺,桥上众人纳凉,进村后才知,原来这些人是来自安徽各美院或艺校的学生,专门到此实地写生作画,正是因为这里有古朴素雅的自然风景,吸引着大批学生和画家涌入,无论是四季何时何地,你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难怪屏山村享有“旖旎风光、廊桥遗梦”之美誉,更是画家寻梦的艺术天堂所在。</b></h1> <h1><b>沿古老悠长的吉阳河,跟随讲解员小舒,边走边听她给我们介绍该村的发展史。没想到50元/人门票还可免费提供讲解员,在其他村没有。有她真好,可以让我们对屏山村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脚踩在数百年的大块青石板上,随她一同走进深宅小院、跨入豪华靓丽的祠堂大门去探个究竟。</b></h1> <h1><b>号称“九曲十八弯”的吉阳溪,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及祠堂幢幢相邻和前店后铺的商铺夹岸而建,为了方便两岸村民来往,明代时屏山人便在吉阳溪上修建了八座石拱桥,后人们称“长宁八桥”,还有无数座各具特色的小木桥横跨溪上,构成典型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所特有的古韵风貌。</b></h1> <h1><b>据小舒介绍,村内现仍保存完好有200幢明清古名居及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颇有规模的祠堂,其中的庆餘堂是中国皖南地区少有的明代宗族祠堂。</b></h1> <h1><b>屏山村沿吉阳溪两岸而建,南北走向,整个村子的格局宛如一艘扬帆出海的航船。</b></h1> <h1><b>长长的吉阳溪就像一根缆绳,周边秀美的群峰围就了一个美丽的港湾,南面开阔的盆地原野好比浩瀚的海洋,而村内数百幢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又如同大船上的一间间船舱,村头高大的乔木古树,犹如船的桅杆,那一座座高大石牌坊又如同一片片风帆。</b></h1> <h1><b>舒氏祖先告诫子孙后代如何在学海、商海、宦海中一展才华,乘风破浪,搏击中流,勇往直前,同时也预示着屏山村一帆风顺,兴旺发达。</b></h1> <h1><b>那些徽派风格的民居宅舍,相依相偎参差成趣,高低重叠错落有致,密密匝匝鳞次栉比。</b></h1> <h1><b>溪畔小街各色店铺,石板铺路连屋架桥,古居倒影映入溪中,清幽典雅古朴凝重,村民生活安逸祥和,原生态风光秀丽怡人。</b></h1> <h1><b>像这样的小木桥在屏山村里举不胜举,人们常说走在村里是:五步跨木桥,十步过石桥,形容小桥多得数不清。</b></h1> <h1><b>村里几乎看不到村民,街头巷尾除了看到最多的是采风的学生外,再看不到有其他游客来,我们几人都在想同一问题:这里的村民都去哪儿了?</b></h1> <h1><b>历代诗人游过吉阳山后,都留有诗句赞美,其中:<br></b><b>“树密日还少,苔绿径不分。<br></b><b>深没岩下水,迸出洞中云。”</b></h1> <h1><b>“卓卓三峰落碧天,夜深常见斗星连。<br></b><b>春风长养琼崖笋,夏雨沽濡玉井莲。”</b></h1> <h1><b>“吉山吉水吉阳村,神化三峰对吉门;</b></h1><h1><b>石板桥头无寂寞,明灯天乐伴黄昏。”</b></h1> <h1><b>清代诗人朱霈在《游吉阳山》中也留下妙语颂道:“树密日还少,苔绿径不分。深没岩下水,迸出洞中云。”诗中的石岩指的就是吉阳山石,泉涌四季流淌,川流不息,远观光亮如镜。</b></h1> <h1><b>这是什么地方呀?怎么有那么多的小桥呀?妈妈快来看,下面还有水呢!小小的加念对这里的一起都那么感兴趣,那么新鲜好奇。</b></h1> <h1><b>我还不太会说话,只能说很简单的几个字,但我会用我的眼睛去看世界,我喜欢这里,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这里没有高楼,小房子都是白白的,屋顶上还有很多尖尖的角,妈妈,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呀?喜欢用眼睛观察事物的加念就是这么聪明可爱。🤗😍</b></h1> <h1><b>发现村里生意最红火的要数卖画笔材料的商铺了,可看出它的需求量有多大,不大的村子,像这样的店铺就不下十家。</b></h1> <h1><b>屏山村好似一幅水墨丹青的油画,像世人充分展示它的灵动之美、淡雅之幽、恬娴之静,历代文豪及诗人用清秀淡雅来赞美和书写屏山村的蹉跎岁月史,用浓墨重彩去勾画设想屏山村的未来。</b></h1> <h1><b>漫步在吉阳溪畔,用心体会这里的一切,田园风光与两岸粉墙黛瓦遥相辉映,宛如流连于美妙无比的画廊之中,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b></h1> <h1><b>一个上午加念一直和我们大人在村里穿梭不停的走,午餐前又困又累的她终于走不动了,难得让妈妈抱着,我看看步数,她也和我们一起走了八千多步呢!只有一岁半的你真能干!👍🤗</b></h1> <h1><b>用四句话概括屏山村四季美景:春风细雨桃花水满,夏日纳凉柳翠杨郁,秋夜赏月水映桥动,冬季踏雪桥似银弓。</b></h1> <h1><b>屏山村自古至今就被认为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休声美誉的风水宝地,而今更是被游客认识和喜爱。</b></h1> <h1><b>徽派建筑极其讲究风水,起伏跌宕的翘角马头墙,白墙黛瓦形成流线的运动,自由而有节制,活泼而不轻桃,节奏明快韵律感强</b><b>,厚重坚实的民居,雕刻精美的家族祠堂,所有一切都向人们展示着屏山村的昨天与今天。</b></h1> <h1><b>马头墙、青石板路、各色的砖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中,寒窗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b></h1> <h1><b>屏山村风尊义重文,诗礼传家,人才辈出,自古以来舒氏家族本就有着严格良好的家风及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后代仁德行理,如何做人。</b></h1> <h1><b>淳朴施德流传千古的民风家规,在屏山村得以发扬光大,正因德才兼备,家族兴旺昌盛,</b><b>光宗耀祖流传百世。</b></h1> <h1><b>在中国封建社会,由科举入仕是进入上层社会的一条途径。入仕后有的贪赃枉法、残害人民;而有的尚能体恤民情,薄徭轻税,惩治贪官。</b></h1> <h1><b>黟县屏山由科举而中进士的自宋朝至清代有:舒介夫、舒升中、舒彦中、舒夷中、舒宾王等人,至于中举人的就更多。</b></h1> <h1><b>这些人中,为官清正刚直,留名后世的主要有:舒志学(明举人)、舒崇功(明进士)、舒荣都(明通判)、</b><b>舒斯笏(清进士)、舒绣文(现代杰出艺术表演家)等,在历史上传为佳话。</b></h1> <h1><b>屏山村,素来重视教育,文风极盛。在清以前,村塾就不少,学子除部分科举入仕外,其他于诗词书画各有成就的亦复不少,自古以来已培养了无数文化英才走出大山,走向世界。</b></h1> <h1><b>如:舒希武(明博览经史学家)、舒之翰(清代书画家)、舒元达(清代书法家)、舒耀宗(现代学者)等历史著名文人,其中舒秀文(现代表演艺术家)、舒炜光(当代著名哲学家)、舒先庚(现代徽商巨霸)等都是屏山村的骄傲。</b></h1> <h1><b>围村子走了一大圈,发现全村的小路基本都是用这种厚实宽大的青石板筑就铺成,弯曲悠长的小路,写满了屏山村历史的尘埃与痕迹。</b></h1> <h1><b>石板路上放了很多架画板手拉车,看出都是那些学生们的宝贝。</b></h1> <h1><b>本以为村里没人,结果街头巷尾采风的学生如织!古人真会选址安居,村外看着波澜不惊,甚至一不留神就会错过村口,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大有作为!小桥流水人家,祠堂古庙牌楼,样样不少!</b></h1> <h1><b>从日暮朝阳到日落西下,无论春夏秋冬你都能看见成群结队的学生,带着他们的“家伙”,一呆就是半天,一画就是一日,屏山村也是近些年来因为招来很多写生的学生而一炮打响走红网络,让更多人逐渐认识它、走近它、亲近它,赞美它。</b></h1> <h1><b>在屏山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写生人的影子,可见这里的特殊地貌及人文历史每一屋每一物都是那么吸引人心,勾住你魂。</b></h1> <h1><b>他们一般都是以班或以组的形式,选一处景聚一起,深入生活,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心与心的碰触。</b></h1> <h1><b>用他们的笔在寻找历史的岁月痕迹,用他们的墨洗刷着自己的心灵,用他们的心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b></h1> <h1><b>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些未来的“画家”们也在为画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b></h1> <h1><b>这是一口很特别的古井,井口呈8字型似葫芦状,当地老乡说此井有阴阳二眼,传说是吕洞宾造访“真元道院”。具体何年建造不清楚。</b></h1> <h1><b>华佗井:建于元代。传说喝华佗井水可以治愈病,关王老爷可以保佑你身体健康,故当地或其他乡的村民纷纷前来此井提水饮用。关于古井,在屏山村里还有很多,它们散落在街头巷尾处,默默无声地散发着它古老的传说和故事。</b></h1> <h1><b>屏山村明清时期徽派传统建筑,白墙黑瓦的徽州舒氏古祠堂上方,几乎都有“恩荣”牌匾,代表宗庙家族的等级及地位高低,牌匾属精美砖雕艺术,有极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b></h1> <h1><b>在屏山村大小舒氏家族祠堂共有7座。大户人家不在少数,恩荣门楼彰显着当年的家族辉煌荣耀,成为徽州文化与徽派建筑的形成,一方面是当地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另一方面也是当年在外做官的人为显示地位而在村中大兴土木,攀比之风盛行,似乎不修造宅邸会被人低估,无意之间创造了绝世的瑰宝。不论砖木雕还是石刻,样样都是精工细作,美轮美奂,堪称极品。</b></h1> <h1><b>蜿蜒幽静的小巷空无一人,鸦雀无声,只有在屏山村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样清静悠闲、安宁祥和的地方。</b></h1> <h1><b>小巷深处作画写生的学生无处不在……</b></h1> <h1><b>别看村小,但五脏俱全,应有尽有。村内的主要几个祠堂,大门平时都锁着,有专门讲解员可以带你在村中参观讲解,否则你是进不去看不到祠堂内部建筑结构的。</b></h1> <h1><b>光裕堂:舒氏家族的总祠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之门类似于人之面。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坊在建筑模式上代表家族的脸面,也是整栋建筑装饰之精华所在。</b><b>在今看来,仍显富贵大气、精湛绝伦、悠久亲切、古老而柔美。</b></h1> <h1><b>该堂占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光裕堂门楼正面为四柱三间五分楼,两边八字墙上各有一个楼檐,合称七分楼,其门楼最大的特色:高浮雕、七彩色、构图精、含意深,这在徽州祠堂中是独树一帜,属石雕顶极品。👍</b></h1> <h1><b>舒光裕堂的七彩门楼:光裕堂是屏山村一座由建于明代的舒庆余堂和建于清代的舒光裕堂所组成,距今前后已有500多年历史。</b></h1> <h1><b>门楼外两边围墙分别雕刻有整面“松鹤延年”图及“松鹿长寿”图,砖雕精美细腻,色彩鲜活动感。</b></h1> <h1><b>光裕堂又名菩萨厅,因门楼上有300多个砖雕菩萨而得名。建于清乾隆中期,虽已过去240多年,门楼砖雕精美细腻、生动有趣、色彩鲜明、保存完整。</b></h1> <h1><b>门楼是汉族历代传统建筑之一,门楼的式样、雕花工艺及构图含意都反映了老宅主户的地位及官职,也是代表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所以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设计都十分考究。</b></h1> <h1><b>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依附厅堂而建。</b></h1> <h1><b>门楼富丽堂皇,色彩绚烂多姿,图案呼之欲出,既精细又不失传统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既是大户舒家财富的象征,同时也是对儿孙未来的希冀。</b><br></h1> <h1><b>无论是从风水角度,还是从美观而言,它都堪称绝品!在这里能够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精华在</b><b>徽派建筑中雕梁画栋及审美观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传承。</b><b>岁月斑斓的白墙灰砖黛瓦上,刻画的是历代舒世家族史记,饱</b><b>含着蹉跎岁月的沧桑。</b></h1> <h1><b>从光裕堂出来,讲解员小舒带我们走街串巷又来到了咸宜堂门前,将门上大锁打开,领我们进去参观并给予讲解。</b></h1> <h1><b>咸宜堂:位于村南,又名楠木厅,或称驸马厅。最早由元末李伯屿(官至王府长史)所建,到清乾隆年间,后以旧料重建,祠堂所用的木料全部为精选极品楠木所筑。</b></h1> <h1><b>当推开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做工十分考究超大红木屏风,上面工整地写有祠堂简介,介绍祠堂的历史由来。</b></h1> <h1><b>据介绍:楠木是一种珍贵的高档木料,质地温润,纹理淡雅,柔软中带坚韧,并伴有淡淡的幽香,一般做成屋柱横梁或家具后,无需油漆,天然纹理,华丽大气,赏心悦目,经久耐用。</b></h1> <h1><b>祠堂向南五开间,中有大厅,高敞宏伟,7梁7柱,堂前为落地长窗,嵌半透明螺甸,中厅上方悬挂“咸宜堂”匾额,是由清代赵孟頫题字。</b></h1> <h1><b>赵孟頫为清代文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乐理,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b></h1> <h1><b>梁与梁、柱与柱间全部是用榫卯结构完成,没用一根钉螺,榫卯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建筑结构的灵魂。</b></h1> <h1><b>高大的石库门坊里,是方砖铺面的厚实大门,方砖衔接处,全用铁片压缝,成斜方格形,每块砖中央钉有圆头大钉,显得宏伟庄严。</b></h1> <h1><b>至今村内保存完好的有光裕堂、成道堂、庆餘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御前侍卫门楼极为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b><b>踏在青灰色石板路上穿过一条安静的小巷,两旁淌过汩汩的小溪,经过几个交错巷口,一座高大徽派风格建筑,门楼精美厚重、富贵辉煌,忽然展现在我们眼前,具解说员说,这就是大名鼎鼎庆餘堂的九檐门楼。</b></h1> <h1><b>据记载:舒馀庆堂座落在屏山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前后),占地480平方米,体型高大,梁柱雄伟,步架规矩,雕刻精美。庆餘堂的“御前侍卫厅”又称九檐门楼,是由高而低,层层相依,形如展翅雄鹰。站在花岗石砌石板大街上仰望,九檐门楼雄伟庄重、气势宏大,令人肃然起敬。</b></h1> <h1><b>院外小广场沿边密密麻麻席地作画的学生有好几十人,他们头顶烈日,脚踩炙热的石板地,专心致志在临摹作画,近距离接触了解历史,用他们手中的笔去发现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博大精深的建筑精华所在。</b></h1> <h1><b>舒庆餘堂是当前国内极为罕见的明代祠堂,属极品,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全长96米,门楼、内饰、墙裙、柱础用料讲究、恢宏富丽、线条流畅、细镂精雕,大门铁皮包封,门钉硕大,排列整齐,门环简朴,这些都是典型的明代风格。</b><b><br></b></h1> <h1><b>舒馀庆堂的大门朝南,正面是水平型高墙,用水磨砖砌成的双柱三楼大型贴墙牌坊,高约10米,砖柱宽50厘米,呈梭形,砖雕月梁,简朴大方,两层楼檐层层挑起,承以斗拱,整个牌坊造型主从疏密,互为烘托,相得益彰。</b></h1> <h1><b>祠堂分下厅、中厅、后厅三进,布局得体,梁柱雄伟,主要构架全用银杏木构造。大柱直径O.4米,呈梭形,柱础为复盆形,衬有梓木櫍(即木柱磉)。</b></h1> <h1><b>梁头柱间挑木,全以斗拱承托。丁头拱都镂有卷心花饰,梁下替木、细镂精雕。</b></h1> <h1><b>脊瓜柱下的平盘斗为仰张莲瓣,脊瓜柱两侧叉手,深雕成卷手纹。梁架甚为突出,形似彩带,颇具宋代结构式样,檐下一排斗拱,层层叠承,气势富丽华贵。</b></h1> <h1><b>后厅及中厅均因年久失修霉烂改建,但中厅仍保留原来风貌,主建筑中轴线贯穿南北,通透敞亮,整个祠堂严谨完整。</b></h1> <h1><b>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大里程碑的代表佳作,而且还是一件</b><b>原汁原味、</b><b>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品,数百年来向人们讲述着它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b></h1> <h1><b>听村民说,这老宅是明代建筑,祖上世家是文人雅士,后到外省做了官员。在这家大门的门楣上方还可清晰看到几个大红字:总路线万岁。从字里行间不禁让人们回想起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目标。如今62年过去了,“总路线万岁”几个大字一直高高在上,早已深入人心。</b></h1> <h1><b>午餐时间到,我们决定在此用过午餐后返回南京。加念听我们说要在这里吃午饭,兴奋得蹦起来了,因为她此时又饿又困。据小舒介绍,这家餐馆大厨菜肴手艺在村中数一数二的,点了四菜(荤素搭配)+一锅鸡汤,的确味道鲜美手艺不错,还很实惠不贵,相比之下宏村的价格是这里的两倍,虽说都是旅游景点,可差别如此之大让我们刮目相看,难怪熟悉的游客都选择到这里用餐包括住宿。</b></h1><h1><b>温馨提示:如果你有机会去宏村别忘了一定要到屏山村来,不光是吃住便宜,更主要的是有你不知道到的,值得看的了解的东西太多!一定不要走过错过哦!😜</b></h1> <h1><b>自你们有了加念后,我们聚一起出来玩的机会也少了,加念是你们的骄傲和希望,祝福你们全家幸福快乐,平安喜乐!🌹🙏</b></h1><p><br></p> <h1><b>从高大考究的围墙可看出,这家门户地位也不低,市口僻静里面有个占地很大院子,宅舍房屋雕梁画柱,想必是大户人家,背景不一般,因没人大院门禁闭,不方便靠近看个究竟。</b></h1> <h1><b>再往里这家小院不算大,但有红花绿草、太湖石做装饰很别致,干净整洁,像是久不住人,大门紧锁。这栋房屋既有徽派风格又有西方元素,是个很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建筑,外表看房屋设计及所有用料都很讲究,透过中西合璧式的“绣楼”,看出这家主人的身份与地位很不一般,猜想是海派。听讲解员小舒说,这村子里有很多大户家之前祖辈就出国求学发展,至今仍有不少留在海外生活,足印遍及世界很多国家。</b></h1> <h1><b>这是一间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建筑:房屋上半部为中国传统式徽派建筑,屋顶采用青砖小马头墙形式,以小瓦勾线做装饰,房体全部采用彩砖砌筑,则下半部分拱形门厅大堂设计以及室内装饰全部又是典型的西式。</b><b>设计者匠心独具将中西元素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失中西文化传统,是件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品,在古村落里可算是独树一帜,十分显眼。</b><b>房屋建筑考究时尚,没有院落更没有人气,显有些孤独。</b><b>后听村民讲,这家主人早年就留学海外,后在异国安居立业,目前在家看守房屋的是他们远房亲戚,难怪这栋楼就是与众不同。</b></h1> <h1><b>这一带建筑都很别致各有特色,以中西结合式居多,也比较集中,与村里一般民宅有很大区别,一看就是上等阶层,主人有一定地位背景和头衔的。</b></h1><h1><b>片片青砖黛瓦向人们讲述着屏山村古老的传说与先为人知的风流韵事。</b></h1> <h1><b>吃饱了,小加念精神倍增,独行是她最擅长的,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要爸妈抱。这里的一切给了你新鲜感,虽然你现在还不懂什么,等你长大了懂事了,我们还会再带你重游故地,相信那时的你会更喜欢这里。😄👍</b></h1> <h1><b>色彩斑斓的秋是屏山村四季最美时节,金黄一片的秋也是收获满仓的季节,吉阳河一路缓缓南下出村,两岸多种水稻,明显看出早晚成熟的两块地,东边的晚稻还没收割,丰收在望,长势喜人。</b></h1> <h1><b>而一溪之隔,西边的田地早已收割入仓。这里有最原始的徽派建筑民居,最纯真的自然乡村美景,来一场在深秋之季回归心灵的旅行,也是屏山村送给我们的一个最好礼物。</b></h1> <h1><b>村口的老黄栌树,还没等叶全红时,已几乎脱落掉光,只因今秋干旱少雨,过早退出历史舞台,否则会赤红满堂 、艳丽深秋。</b></h1> <h1><b>老宅院门前的古银杏树,同样没能逃脱干旱所带来的无情打击,树叶还未黄透,早早随风飘落得无影无踪,古树见证和讲述着村史与未来。</b></h1> <h1><b>素有“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美誉的九都舒村,似支巨大的水墨彩笔,绘出独具风格特色和悠久流长的古黟风情历史史诗巨幅画卷,向世人展示着无穷无尽的魅力与智慧。</b></h1> <h1><b>屏山印象:我很喜欢这里,它能让你的心境得到彻底的释放,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渊源流长、有严谨礼仪的祖训家教、有重视教育教书育人的厚重理念、有文化传承的继续发扬,还有那自然风光的无限静好,名副其实的水乡古村!</b></h1> <h1><b>临别前,再回望这片淹没于秋色意浓、安宁秀美的小村庄,处处无不彰显</b><b>小桥、流水、人家、老树的古韵气息,这里的一切让</b><b>我领略并认识到一个别样、有故事的屏山村~</b><b>有惊喜有感叹,有发现有留恋,让我一饱眼福。就要离开,仍然</b><b>不舍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值得回味。屏山村的美景好似一支重彩墨笔,给这次旅行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b></h1><h1><b>(手机随拍,用心</b><b>记录屏山村古与今</b><b>)</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