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行南京博物院

云飘

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br> 博物院门外就是在中山东路,站在门口拍的城墙和中山门。 <div>博物院的主要建筑分左右两块,右边走一段路后是仿独乐寺的博物馆老主殿,现已不再用作陈列展品,而成了安检的地方,“独乐寺”后是历史馆,其他五馆都在左手边。<br></div>俯瞰博物院,正对门的是主殿,这个建筑是30年代由蔡元培先生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1944年建成,其他建筑是2013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扩建工程完工,形成“一院六馆”格局。 灰色部分是建在地下 40年代一期工程完工后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看到的主殿。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银色的雕塑是一个莲藕,不知寓意是什么呢? 历史馆常设“ 江苏 古代文明展”,行走其间,仿佛漫步于江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里。江苏位于中国东部,傍江临海,有着悠久的历史,素称“鱼米之乡”。其所在的长江流域与其他大河流域一起,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江苏的历史发展极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特色。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古代文明,体味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div>南京博物院每天的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各有一场由讲解员边讲解边参观的活动,庆幸的是我预约到了这个活动。带我们讲解是一位三十多岁温婉的女子,博物院历史馆好象是她的家,每一件展品都她都很详细地说出来源、特点、历史意义,她还告诉我们通过什么线索去观看展览、怎样欣赏展品、怎样去理解这个文物所产生的意义,哪些是重中之重要看的,文物展览的方式有裸展、半裸展和封闭展……所以这一次的参观,我有着不一样的收获。</div><div>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的路线是人类劳动工具的演变:江苏最开始有人类活动到旧石器到新石器到青铜器到铁器时代,重点给我们讲解历史馆里最有代表意义的文物:<br><br></div> 讲解员提示我们观察青铜器上的花纹,两千多年的先人就能制作出如此精良、气魄的器物,真是技术高超! 印象最深的一件文件:错银铜牛灯<br>错银铜牛灯为东汉青铜器,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汉代青铜灯具中实用、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尖之作,其环保意识和设计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多年。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br> 神异之宝--青瓷神兽尊<br>西晋青瓷神兽尊在1976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中。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此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最早有铭款的瓷器之一。 <div>画像之宝--竹林七贤砖画<br></div>整幅砖画长约4.8米,高约0.8米,出土于南京西善桥某南朝大墓中,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且品相最为完好的大型人物画像砖实物,南朝帝王陵墓装饰壁画,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br>讲解员给我们讲到模印砖画,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生产能力,由此证明当时的作坊式生产很有规模了。 &nbsp; &nbsp; &nbsp;这座拱门是用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一套备用构建复原而成,门券 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法相装饰(六拏具),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石共烧制的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一套用于施工,两套埋于地下,用于以后的维修。这座拱门就是当时备用两套中的一套。<br> 御窑之宝--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div>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div><div>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也有过类似这样的瓷瓶,妈妈拿来放豆子之类的东西,如果不是看到上面的解释它如此之珍贵,我会以为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东西差不多呢。</div> 民国馆是老南京 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以实物与场景相结合的陈列模式,让游客可以走在民国的旧街上,在楼上楼下、小巷之间自由穿梭。街 上林 林总总的店铺并非摆设,游客可以寄信购书、按方抓药、挑选服饰、品尝美食,动态体验民国社会风尚。很多年轻人就是冲着民国馆来博物院的,到处看到小姑娘正里面玩自拍,玩得不亦乐乎! 人实在太多,都只能给它们拍大头照 照相馆的楼上真是一个用照片做出来的南京近代史博物馆,把南京近百年来的建筑、道路变化、南京的风土人情等等用纸质的照片陈列得很完善。 西餐厅里真的有西餐可以点的。 30年代南京中产阶级家的布局是这样子的哦。 经过邮局,我也试着给女儿写了一个明信片寄出去,可惜到现在她也没有收到! 小时候我们都吃过的,不过我们那时叫它猫屎粒粒,味道还是那个味道,酸酸甜甜的。 民俗茶社是一座全木结构仿古茶社,精湛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茶社完全按照老式茶社布局修建,天井苏式彩画艳丽夺目,戏台金碧辉煌,木雕隔断精致巧妙,池心敞亮宽阔,包厢整肃典雅,是观众欣赏江苏省表演类非遗项目和品味江苏省饮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最佳场所,是“动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在这里,将定期上演江苏特有的曲艺、传统戏剧折子戏和民间音乐等项目,如苏州评弹、南京白局、昆曲折子戏、江南丝竹等等;并采用传统茶馆中“荤茶馆”的形式;把南京雨花茶、苏州洞庭碧螺春、连云港云雾茶等进入非遗名录的茶饮和其他饮食项目同时纳入其中。演出时间为每天下午14:30—15:30。 我有幸看到了越剧《苏三起解》,虽然听不太清楚唱词,但很熟悉这个剧的故事情节,所以还是很有兴趣的。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坐在茶楼看戏,边喝茶边吃瓜子,不过好多观众和我一样,不太懂欣赏,只会安静地听着,几乎没有喝彩鼓掌的人。 我觉得南京博物院要多看几次,我实在是走马观花,非遗馆也是一个很值得去认真看和体验的地方,可惜时间只允许我匆匆拍照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