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又是周末。成都的室外温度高达39度。适合宅在家看书。《茶之书》值得再看。2022081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开始是作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8世纪的中国,茶,更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致,步人了诗句的殿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p><p class="ql-block">无言教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质上,</p><p class="ql-block">茶道是一种对</p><p class="ql-block">“残缺”的崇拜,</p><p class="ql-block">是在我们都明白,</p><p class="ql-block">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p><p class="ql-block">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p><p class="ql-block">所讲行的温柔试探。</p> <p class="ql-block">茶道表面是美学仪式,内里则渊远流深,奠基于道家和禅宗思想,冈仓天心不惜用两章篇幅,深人阐释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奥义。</p><p class="ql-block">他把中国茶史分为三个时期,唐代的煎茶是舌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代的淹茶则是写实的自然主义,不同的泡茶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茶叶、道家和禅宗都发源于中国,中国也有过讲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时代断层造成文化裂变。</p><p class="ql-block">冈仓天心认为,元代之后,中国因异族人侵,经历兵燹战乱,颠沛动荡,致使礼俗察坏流失。日本反而承传唐宋古礼,并把禅学融入茶事,在15世纪形成茶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花了六个小时,一口气把日本冈仓天心1906年写的《茶之书》读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踽踽独行远眺望,也无红叶也无花,深秋薄暮月朦胧,一轩坐望浪淘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夜望海远,茂林眺月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我2016年11月1日购的。一直没有认真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冈苍天心(Okakura Tenshin,1863—1913),日本美学家、美术教育家、评论家。后更名觉三,中年后以天心为号。出生于福井藩士之家,父亲在横滨从事与西洋有关的贸易。1880年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后,进入文部省成为官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之书》借茶道描绘日本文化与日本人的生活,展示了其艺术思想。在谈到东方寂寞的、美的意境时,他认为:“在这种意境中,新生的灵魂仍然荡漾在过去的幽影似的梦中,沐浴在美妙无我这一柔和的灵光中,渴望着一望无际的彼岸的自由世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冈仓天心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的试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一个人若能掌握生命艺术的精髓,便可乘称作道家的真人,对这样的人来说,出生乃是进入了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则是为了能在离世之时,见识到梦醒的真实。他磨练自己的心智,好隐入悠悠大众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宋代流传一则有关尝醋者的寓言,巧妙地表现出儒释道三家之言特色为何:话说,孔子、释迦牟尼与老子,同立于醋缸——象征着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尝一口。实事求是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陀则谓其苦,老子却称其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道家主张,若是人人都能保持物我的和谐,生命定能更加喜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此世的人生大戏若要扮演成功,秘诀就在于维持万物之间应有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一任他人自在的同时,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场,想要扮演好个人的角色,必得对整出戏码有着全盘的了解才行;在考虑自我的同时,切勿失了整体的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无”,因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唯有在空间之中,才能存在动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能藉由自己的虚怀若谷,接纳所有异己,才有办法无入而不自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禅这个名称源于梵文的Dhyana,意即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为佛家六种真正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道德经》强调坐禅的重点在于收摄心神,调节吐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利休扫庭院——打扫,并非徒有清净,更要兼有美感与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茶室有“时兴之所”的别称,暗示它是一个容纳创意的空间结构,可以符合特定的,个别的艺术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茶室以其茅草屋顶,诉说短暂易逝;以其纤细支柱,透露脆弱本性;以竹撑暗示轻微;以平凡的选材,言明无所滞碍。因为将美感投射于如此单纯简朴的环境上,那妙不可言的灵光始能闪现于现实之中,而所谓的永恒,惟有可能在这精神世界之中,才有可能追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虚空之所”这样的称呼,除了带有道家“无所不有”的理论之外,也关连到另一个概念,那就是茶室中装饰的主题,需要持续不断有所变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室乃是绝对的“空”,其中的摆设,只是符合某种暂时性的美感情怀。所有的对象,都是为了增添与主题应和的美感,而刻意挑选与安置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才会加入一些别有用意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如同一个人,无法同时聆听一首以上的曲子,美丽的事物,也只能经由不断回到某个中心主题,才能真正地掌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日本茶室的装置原则,与动辄将任何厅房变成博物馆的西方室内装潢,两者之间显然有所不同。日本人早已习惯单纯而不断变换摆设方式的装饰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不全之所”这个说法,指出我们装置架构的又一个面向。同样是受禅道两家典范影响所致,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欠缺平衡对称,此项特征经常为西方评论家所着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二元论理念为根本的儒家,以及崇拜“三元”的北方佛教,绝对不会认为表现出平衡对称。生命与艺术的蓬勃生气,源自于它们具有成长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室,将这种可能性保留给每一位客人,让他们的想象力为自己填补出完整的美感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当代艺术提出的主张,呈现在生命各种重要面向上的意义,切不可以等闲视之。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便是当前这副模样----它就是我们自身的倒影。对它进行诋毁,其实是在对自己诋毁。当我们说这个时代不存在着艺术时,又是谁该负起责任呢?无论对古代有何美好遐想,人们还是太少注意到自身拥有的可能性,这实在是件可耻的事。犹未放弃奋斗的艺术家,疲惫的灵魂在世人的冷漠阴影中苟延残喘,而我们这个极度自我中心的世纪,又提供过什么灵感或鼓励给他们呢?当代文明困乏至此,看在过去之人眼里,或许会因此替我们感到悲哀;当代的艺术成果,也可能贫瘠得招致未来之人嘲笑。我们正一步步摧毁艺术,同时也一步步摧毁了生命中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宗教中的“未来”,反而在我们身后;而艺术里的“现在”,则是“时时刻刻”。在茶道大师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赏艺术,唯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一位宋代的评论家,则有这段饶富趣味的自白:“年少轻狂时,余之赞赏大师,乃其画有我所爱者。待齿岁渐长,功力渐深后,余始能赞赏自己,能爱大师欲我所爱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1.“临画如临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利休最后茶会”,永远都占据着悲剧之美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大的武人太合秀吉,虽然与利休有着长久的情谊,但伴君如伴虎。唯一的恩赐便是:准许他以自杀保持自我的尊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