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那些事儿

德美

<h3>  过年啦!</h3> <h3>  过年了!又是一年花落去,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大家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我想和大伙儿说说小时候过年那些事儿!</h3> <h3>  扫房子。不记得是不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我家每年大约在年三十前一周开始大扫除。擦玻璃,洗衣物,一把鸡毛掸子扫遍屋子的角角落落。小学时我家住平房,屋顶的蜘蛛网,吊吊灰,柜底的尘土,杂屑,墙角和砖缝肯定还会有蚂蚁或鞋底板虫,统统毫不客气地踩死,扫走,干完这些基本要用一天的时间。待到窗明几净,亮亮堂堂,满意地拍拍尘土,洗净脸上的灰黑。嘿嘿,准备迎接春节了!</h3> <h3>  办年货。小时候,年货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北方的冬天,夏季蔬菜很少,基本是白菜,萝卜,土豆,大葱,大蒜。所以趁着春节特供夏季蔬菜和各种干菜,大年三十前至少要备好四到五天的食材,年货主要是各种肉类,冷冻带鱼,蔬菜,糖,瓜子,葡萄干,还有鞭炮和窗花。家家户户基本初三或初五后再出门买菜。</h3><h3> 当我长到能够独自外出采购的时候,我家的年货基本是我用自行车一趟趟驮回来的。说到驮,一点也不夸张,不是骑,是驮!肉类全部放在袋子里挂在窗外,为什么?天然冰箱!</h3> <h3>  炸油果。炸油果是年三十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准备,这是全家人过年十多天的零食和早餐。最初,我家不会做这些,爸妈都不是本地人,只会做油饼,麻花和芝麻片。我和哥哥们把和好的面左捏右捏,于是很多四不像的小动物被扔进锅里,小老鼠,小猪,小乌龟,小蝴蝶炸的蓬起来,金黄金黄的,各式各样,稣软甜脆。有的一下锅,头和尾巴就掉了,我们哈哈哈笑成一团。后来,妈妈和邻居阿姨们学来如图所示的各种油果做法,我家的油果从那年起就越来越像样了!我最喜欢吃的是用红糖和的面和白面一起做成的花蝴蝶,吃到嘴里,软甜软甜的。</h3> <h3>  贴春联。一切都准备好后,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贴福字。一年又一年,我家的春联都是爸爸自己撰写,我负责裁剪红纸和研磨。哥哥们成年后,爸爸还要给他们的小家专门写一幅,字里行间,充满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和祝福!看,福到了!</h3> <p class="ql-block">  年夜饭。我家的年夜饭,哥哥和我都只能打下手,大厨自然是爸爸和妈妈。爸爸的传统拿手菜醩肉,几天前就开始准备,煮入味的五花肉,抹上六必居的红腐乳液,整齐地码在大碗里,吃之前上火蒸透,倒扣在盘中,红润油亮,垂涎欲滴。妈妈的拿手菜是八宝饭,蒸好的糯米饭伴少量猪油,碗底用红枣,葡萄干,青红丝,海棠果等各色果脯摆成梅花形状,蒸软后倒扣在盘中,犹如梅花盛开,甜糯香滑。这两道菜年年最快空盘,至今回味无穷。还有酱牛肉,清炖羊肉……各式菜肴,各种大小不一的碟子错落叠放,摆满了不大的八仙桌,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红烧鱼,年年有余嘛!</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1年2月11日,又是大年三十了!非常怀念小时候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今晚的团圆饭,第一次学着做了爸爸的拿手菜糟肉、四喜丸子和妈妈的拿手菜八宝饭。有多少年没有看到和品尝过了!</p><p class="ql-block"> 开饭的时候,我一直念叨着这句话。糟肉和四喜丸子非常不错,真有爸爸的味道,但是八宝饭比妈妈做的差了好远,不甜也不够糯软。尽管不够完美,却也让我强烈的思亲之情得到了也许慰籍!</p> <h3>  放鞭炮。年夜饭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羞涩地举起酒杯,说着平时很少说出口的祝福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畅享美食,其乐融融!吃完了年夜饭,嗑瓜子,吃糖,全家一起守岁,总要热闹到凌晨二三点才睡。</h3><h3> 新年钟声响了,外面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1000响,5000响,四周震耳欲聋的炸裂声仿佛唤醒了沉睡一年的人们,头顶不时掠过嗖嗖的火箭炮和咚叭的二踢脚,照亮了黑暗的夜空,空气中充裕着浓浓的火药味儿,人们却欢乐地看着,笑着……是啊!鞭炮声声辞旧岁!这,就是年味儿!</h3> <p class="ql-block">  包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是我家延续多年的老传统。爸妈此时已经开始准备,放完鞭炮的我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包啊包啊,好像要把一年吃的饺子都包完。天麻麻亮的时候,大家都被起起落落的鞭炮声惊醒,不多时,热气腾腾的饺子和一大桌菜就上桌了!哈!猪肉白菜馅儿,真是百菜不如白菜,百吃不厌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天,我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每年正月初一,我家必定吃饺子。和面拌馅擀皮,包好下锅上桌,从头至尾,都是我一个人的杰作。看,时代变了,年华变了,不变的是那盘充满年味儿的饺子和那张笑意盈盈的脸庞!</p> <h3>  看春晚。自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里程碑。从那年起,我家年三十不再包饺子,看春晚成了我家的第二顿年夜饭,37年了,无一例外。春晚也早已成为无数中国人年三十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和视觉盛宴!</h3> <h3>  回娘家。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呀走得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在她脸上擦…一首《回娘家》,唱出了喜回娘家的画面。</h3><h3> 百度是这样诠释回娘家的——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反映了姑娘对亲人的切切思念,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h3> <h3>  看社火。正月初三,是整个城市拉开春节序曲的第一天,吃完了团圆饭,人们开始走亲访友。附近所有乡镇的社火队这一天全部要进城拜年。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社火队经过时,人们便将那条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热闹非凡。年小的孩子都被架在大人脖子上,大一点的就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伸长了脖子。看呐,踩高跷,划旱船,太平鼓,扭秧歌,还有舞龙,耍狮子。</h3><h3> 在我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都是学校社火队的主力军,打腰鼓,军乐鼓,扭秧歌,舞蹈演出。记得常常春节前和同学们一起祈祷,出演的那天千万别下雪,千万别下雪,下雪路滑,不好走。可是,到了社火大戏那一天,大多时候半夜便下起了鹅毛大雪,早晨9点,社火队出发的时候,到处已是白茫茫一片,映衬着火红的旗帜,火红的红绸,鲜艳夺目的服装和每个演员的红脸蛋。不时有人在社火行进队伍中摔倒,伴随着周围善意的哄笑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雪花,调皮一乐,做个鬼脸,舞得更加卖力。大雪,使得年味儿愈加浓厚了!</h3> <h3>  拜大年。看完社火的人们三三两两走去了哪里呢?开始走街串巷拜大年了!我们当地的风俗,除了家里备好的各种糖果外,还要准备小菜和酒,招待来访的客人。特别是同事或者朋友,挨家挨户串,到哪家不得喝上二三小杯陈酿,于是,越串人越多,越串酒越兴,所以某种程度上,拜年就意味着醉酒,一天串下来,几十杯各种不同的酒,上百次过年好的问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h3> <h3>  全家福。我家过年必不可少的还有一项就是一定要拍一张全家福。小时候,去照相馆拍,长大了,在家拍,去街景拍,处处是年景,人人笑开颜。</h3><h3> 我们从小到大,相片从黑白到彩色,父母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一张张,一件件,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忆!然而,岁月更替,我却记不清,上一次全家福,是哪一年什么时候了呢?!</h3> <h3>  吃团圆。年三十到初八,是一年来全家人团圆时间最多的日子。这时候的主题就是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五花八门,每个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做出了最拿手的菜,吃的肚滚腰圆。渐渐的,我们都长大了!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h3> <h3>  乐元宵。元宵节,吃完元宵去观灯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这一天,城市已经变成了一座灯城,如果遇上下雪,正好应了“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语。漫天飞雪,银装素裹,别有一番滋味。</h3><h3> 观灯的地方一般在主要街道或者公园里,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玉兔灯、孔雀开屏灯、大闹天宫灯,还有白菜灯、葫芦灯、西瓜灯、娃娃灯,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后来又有了大型的冰灯,色彩艳丽,美不胜收,真可谓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了。正应了一首古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h3><h3> 过完元宵节,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回归了平常的日子,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当老年俗的隐退成为某种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么新年俗的补充就应当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当我们反复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时,就应该为年注入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让“年味儿”能够延续不减、传承不息。我相信,明年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仍然会和小时候一样,期盼着年味儿和精彩!</h3> <p class="ql-block">作者(2020年春节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