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唐书.陆羽传》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在唐以前,人们大多用“荼”字来表达“茶”。<br> “荼”字的意思是古书上的一种苦菜和茅草上的白花,所以,我们有“荼毒”、“如火如荼”这样的词语。作为辞书之祖,成书时间大致在战国至西汉初年的《尔雅》有这样的记载:“槚,苦荼。”注释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所以,历代对《尔雅》的注释都表明,“荼”即是“茶”。</h1><h3></h3> <h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传说起源于神农氏,口口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成书。《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此记载,有学者认为,我们中国人发现和利用茶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br> 根据这个“荼”字我们可以继续追溯,于是,我们发现,最早出现“荼”字的古籍是《诗经》。</h1><h3></h3> <h1>《诗经》先后有七篇写到“荼”,原文和译文如下:<br>谁谓茶苦,其甘如荠:<br>苦人不觉荼菜苦,犹如荠菜回味甘。(《邶风·谷风》)<br> <br>采茶薪樗,食我农夫:<br>采来苦菜又砍柴,农夫生活难温饱。(《豳风·七月》)<br> <br>周原瞧膝,堇荼如饴:<br>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菜苦菜像饴糖。(《大雅·绵》)<br> <br>出其圈阅,有女如荼;虽则如茶,匪我思且:<br>信步走出城门外,游女熙熙如茅花。虽然游女如茅花,可惜不见意中人。(《郑风·出其东门》)<br> <br>予手拮据,予所捋荼:<br>我手操劳已麻木,我采白茅把巢补。(《国风·豳风·鸱鹗》<br> <br>其铸斯赵,以薅荼蓼;茶蓼朽止,黍稷茂止:<br>手持锄头来翻土,荼蓼杂草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周颂·良耜》)<br> <br>民之贪乱,宁为荼毒:<br>百姓如今思作乱,宁遭荼毒亦甘心。《大雅·桑柔》。</h1><h3></h3> <h1> 对于这些“荼”字,专家解释各异。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br> 第一,“荼”字作茅、芦之类的白花解,作田间杂草解,肯定非茶之说。如《郑风·出其东门》、《豳风·鸱鸮》、《周颂·良耜》。<br> 第二,“荼”为引申义,因荼之味苦而引申出其他意义,如《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荼毒”一词虽然现在人人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其源头则是出自“荼”。苦菜味苦,茶亦味苦,解释为两物之一,均可以通。<br> 第三,“荼”字既可用“野菜”来加以解说,也可用“荼”字加以说明。如《邶风·谷风》、《豳风·七月》、《大雅·绵》。<br> 这三首诗中的“荼”字用“野菜”解释当然可以通,但是若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联系史学家、文学家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这三个“荼”字用“茶”来解说似乎更合乎事实。<br> 更何况,历来均将“荼”字作“茶”的古字。顾炎武说荼字自中唐始作茶,春秋之际至中唐之前, “荼”字也可作“茶”字解。而且《大雅·绵》中有“堇荼如饴”句,说明“荼”虽苦却也有甜味,茶即是苦而后甜的。所以,我们把《诗经》中《邶风·谷风》、《豳风·七月》、《大雅·绵》三篇视作茶诗是有道理的。</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