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贵州丹寨县城北40公里一个叫石桥的地方,因有一座天然石拱桥链接河岸两岸山崖而得名,此地至今仍然保留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造纸术,以树皮为精,构树叶为华,山泉为煤,手工而成。<br></h3> <h3> 在贵州丹寨县城北40公里一个叫石桥的地方,因有一座天然石拱桥链接河岸两岸山崖而得名,此地至今仍然保留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造纸术,以树皮为精,构树叶为华,山泉为煤,手工而成。<br></h3> <h3> 这是修在穿洞里的一个造纸厂,石桥生产的纸皮是用当地野生在山上的纯构皮作原料,造纸用水是南皋河和深山溶洞里流出的未经任何无染的纯净水,而作坊就建在天然的穿洞之中,采用苗家传统手工纸浆,抄纸,造纸等工序,全部采用植物、手工完成。<br></h3> <h3> 最初的原料来源于构树,砍伐回来的构树,要进行剥皮,才得到最初的构皮,构树皮纤维长、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易于成浆,是制作白皮纸的上好原料。<br></h3> <h3> 构树皮刮去外层晒干后,还要手工清理一些劣质不太好的皮渣。<br></h3> <h3>把晒干了的构皮按长短粗细不一,分捆打好,放入水中浸泡,称为水沤。河边几个苗家女正在清洗构皮料。<br></h3> <h3> 过去以古法造纸的地方大都依山傍水,石桥村也不例外。这种造纸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原生态、无污染,所以,石桥村虽然世代造纸,但绕寨脚流过的南皋河依然清澈见底。<br></h3> <h3>石桥古法造纸工艺复杂,削构皮麻刮去外层晒干后经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变成棉絮状 。<br></h3> <h3> 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张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一般要3年~10年才能熟练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任何工业原料。<br></h3> <h3> 就连纸焙房也是原生态的木炭烘焙,苗家女就凭一把毛刷,一双手非常熟练的将一张张薄纸定在烘焙墙上,同时非常老道的能把握它的间隔温度,因一张纸上可以重叠粘上6-8张纸,时间、温度没把握好就会导致纸会粘到一起撕分不开。<br></h3> <h3> 苗家女正熟练的把烘焙好的纸张一层层撕下来,张张完好无损。<br></h3> <h3> 穿洞就在余安高速的下方,洞内常年泉水叮咚,冬暖夏凉,利用这天然无污染的山泉水和构皮原料造就了一张张白皮纸。<br></h3> <h3>在穿洞,造纸师傅们可以用一分零七秒的时间制造出一张纸,一天可造200多张。<br></h3> <h3>石桥古法造纸利用丰富的构皮麻和水源条件,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厂房,几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简易,投资小,易于操作,无污染。<br></h3> <h3>石桥除了造白皮纸外,还做彩色纸工艺纸,采用当地新鲜的花草做材料,用传统造纸方式制造的粗糙的纸张上面放花草装饰。<br></h3> <h3>走进石桥纸街,五颜六色的植物花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各作坊门口都晒满了花纸。<br></h3> <h3>白皮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手工清理纸渣。<br></h3> <h3>石桥古法造的白皮纸纸质洁白,有柔韧性,耐拉力,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是书画作品最佳纸品。同时也成为国家图书修补文献和茅台酒包装的主要纸张。<br></h3> <h3>丹寨石桥因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销量不大,处境比较尴尬。但我们要感谢石桥人民,为保存一份物质文化财富的遗存,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对研究汉代到唐朝造纸术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