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的津贴和伙食

何老兵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的津贴和伙食</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网络 编辑制作:何老兵</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h1><font color="#ff8a00"><b> 战士的津贴:</b></font><br> 新兵第一年每月六元钱、第二年七元、第三年八元、第四年十元、第五年十五元、第六年二十元……。<br> 老兵退伍时的退伍费是按军龄计算的,均不足百元。<br> 津贴和退伍费按军龄计算,与是否担任职务(班长、副班长)无关,职务只是一种责任。</h1><h3></h3><h3></h3> <h1> 我们是1978年12月10日传达中央军委南下作战的命令,当时我们正在湖北省汉川县沉湖军区军堲农场支援秋收和兴修水利,接到命令后,立即归建营区。同时,也是新老交替的时期。南下作战,老兵退伍工作停止了,且接新兵的人员已经派出。为了平衡甲种师和乙种师新老兵的比例,甲种师调一部分老兵到乙种师(南下前乙种师要扩编为甲种师编制),甲种师所接的新兵一部分补充因调出而形成的差额,其他大部分新兵直接送到了乙种师。<br>  我们129师是乙种师编制,于是,进行了紧急扩编。我们二机连从一个排扩编为一个连,老兵少,新兵多,1979年入伍的占60%左右。</h1><h3></h3> <h1>  <b><font color="#ff8a00">干部的工资:</font></b><br> 1979年作战前后,连排干部的工资级别多为23级(每月工资53元)和22级(每月工资61元)。战士提升为干部(排职),行政级别23级,每月工资53元。排职升为连职,行政级别不会随着提升,工资当然也不会增加。<br> 职务是责任和任务,与行政级别和工资关联不大。同是连职或排职,级别(工资)相同属正常现象,工作调动也只是职务和岗位的变动,级别(工资)是不会变的。所以可以说:职务是责任,级别才是待遇。级别调整时,主要考察依次为:军龄、职务、任现职时间等。<br> 作战前后,连排职干部大部分入伍才两三年,长的是七三年入伍的。入伍时间相差很多,但工资差别很小或没有差别。<br> 干部转业,其转业费是按军龄和级别计算的。安排到地方后,不论所任职务高低,级别是不会变的。同一个工作单位,副职的工资高于正职;下级的工资高于上级也是很正常的。<br> 战士拿津贴,干部拿工资,干部就餐要交伙食费。连队的干部与战士同吃同住,每月交伙食费14.5元(与战士的伙食标准相同),还有就是干部的军大衣、军装、棉被、鞋袜、雨衣等要自己花钱买。</h1><h3></h3> <h1><b><font color="#ff8a00">  连队的伙食</font></b><br></h1><h1> 粮食供应:<br> 每人每月45斤,我们部队驻河南洛阳,粗粮细粮的比例为3:7,粗粮是小米,细粮是大米和面粉。即小米、大米、面粉的比例为3:3:4。<br> 粟脱壳后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得名小米。粟生长耐旱,多产于我国北方和黄河流域。粟的秸杆可作为喂养牲口(马、骡子、驴)的饲料,我们部队就是用粟的秸杆作为军马的粗粮。</h1><div><h1> 小米和大米混合做的饭称“二米饭”,远看像“蛋炒饭”;面粉做成馒头或面条,中原和北方人比较喜欢吃。理论上讲 “二米饭” 的小米和大米混合比例应为1:1,但因家属来队和离队时吃的是纯细粮,病号饭用细粮做,节日会餐用的也是细粮,所以“二米饭”中的小米要多于大米。</h1><h1> <b><font color="#ff8a00">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的津贴和伙食</font></b></h1><h3></h3><h1> 当兵吃粮,基层连队训练任务重,加之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45斤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让大家吃饱,连队的粮食就长期处于超支状态。</h1><h1> 1978年12月,部队南下打仗,在打仗前后的近半年时间里,因广西驻地没有小米和面粉的供应,连队吃的都是大米。</h1><h1> 每月的45斤粮食及粗细粮的搭配只是一个指标,相当于地方上用的粮票,要买回粮食是要花钱的。当时粗细粮的平均价格一角五左右,算下来45斤粮食需6—7元。吃的粮食越多花费的钱也越多。</h1></div><h3></h3> <h1><font color="#ff8a00"><b>  伙食费:</b></font><br> 每人每月14.5元(干部每月要交14.5元),扣除花在45斤粮食上的6—7元后,剩下只有7元多了,每天平均两角多钱。<br> 在计划伙食费的开销时,一般按每人每天0.15元进行预算。结余部分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日的会餐;2、外出执行任务(如野营拉练等);3、做饭用煤和添置或更换炊具;4、家属来队和病号饭。</h1><h3></h3> <h1>  <b><font color="#ff8a00">种菜养猪:</font></b><br> 为了搞好连队的伙食,每个连队都种菜养猪。<br> 在营房的前后,见缝插针,能种菜的地方都得利用上。全连的菜地一般只有篮球场大小,每个班分上一小块,先把菜地整得平平的,然后又整成一垅一垅的很直,菜种在地里横成行、竖成列。用种菜来改善伙食的作用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为了部队学习“南泥湾”精神。<br> 除了种菜,每个连队都养有猪,十几头二十几头的不等。尽管连队没有饲养员的编制,但每个连队都有一名专门负责养猪的。猪没有饲料供应,每逢周日,饲养员就带着几个战士外出打猪草。每逢连队会餐必杀猪,那时猪是不用喂专用饲料的,猪喂上一年以上才能杀。只有母猪下崽前和那些准备用来会餐的猪才能吃上剩饭剩菜,其它的只有吃打回的猪草。<br> 那时候,步兵营的营部、各营的机枪连、炮兵连,团直的通信连都才军马。说是军马,其实只有营部和通信连养的是马,机枪连和炮兵连养的均为骡子。<br> 军马有饲料供应,粗粮是粟的秸杆,细粮是麦麸之类的。麦麸等细粮放在马厩里,白天有驭手喂养马匹,晚上有哨兵站岗。尽管如此,麦麸等细粮也会经常出现被盗的情况。家贼难防,查也查不出啥结果,不了了之。所以,养有军马的连队,猪也养得多些、肥些。<br> 每年秋天,养有马匹的连队都要买回粟的秸杆堆成垛,作为军马一年的粗粮,到喂马前再切小(标准是寸草三刀)与细粮混合在一起。<br> 马粪可以用来作为种菜的肥料。养有军马的连队,伙食自然也要比其他连队的生活好些。</h1><h1> 1979年5月,部队回到了河南驻地,作战时期又转为了和平时期,继续过着与以往一样的日子。</h1><h3></h3> <h1>  <b><font color="#ff8a00">资 料</font></b></h1><h1> 1973年8月,38岁王洪文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升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在担任党中央副主席之前月薪68元,,当了中央副主席以后,月薪仍旧是68元(相当于军队行政21级的工资)。<br> 1973年8月,王洪文和毛主席、周恩来在“党的十大”主席台上<br>1975年1月,60岁的陈永贵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当了副总理不仅老婆孩子仍是农村户口靠工分吃饭,他本人也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国家干部工资。大赛大队给他每天劳动工资1.5元,一个月满勤是45元。另外,中央给他每天1.2元的生活补助,一个月36元。两项合计81元(相当于军队行政20级的工资)。</h1><h3></h3> <h3>1973年8月,王洪文和毛主席、周恩来在“党的十大”主席台上</h3> <h1>  1975年1月,37岁的吴桂贤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当了副总理的她,每月仍然只拿西北国棉一厂67.2元(相当于5级工人)的工资。参加国务院会议喝一杯茶要交0.1元的茶叶费,开始她不知道这个规矩就喝了茶,知道这个规矩后就说自己不爱喝茶,改喝白开水了。</h1><h1><br></h1><h1> 以上资料告诉我们:官居副主席、副总理却和普通的工人农民一个样。王洪文并没有因担任党中央副主席而增加工资;陈永贵并没有因担任副总理而改变他的农民身份;吴桂贤担任副总理后,喝杯茶水也是要掏钱的。<br></h1><h1><br></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