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游戏

氪桐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我们小时候,老师除了在学校里给同学们上课以外,是绝对不会到学校外面去办什么补习班的,社会上也没有任何针对在校学生的培训机构。老师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不多,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所以我们每天做完作业以后还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可以尽情地玩耍。只要你不是吵闹得太厉害,家长也是从来不过问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时候玩耍,主要是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一起玩,以做各种游戏为主。由于那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人家都舍不得花钱给小孩子买很多玩具,所以我们玩的游戏通常都不需要花钱,或者只要花很少的钱,但是却也充满童趣。</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六十年,但那时候经常玩耍的一些游戏,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重温往事之余,忍不住拿起笔,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弹玻璃球]这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玩具就是几枚小小的玻璃球。游戏时,先要在地上找到或者挖出一个小洞,大小要能够让一个玻璃球滚进去。在距离小洞一段距离的地方,确定一个发球点,玩家轮流从这儿开始发球,以后就从自己的球上一次所停留的位置处,继续轮流出球。第一个目标是要尽快地把自己的玻璃球滚进小洞,在自己的球滚进洞以后,便取得了发动进攻的权力,可以用自己的球弹出去击打对方的球,幸运的时候会把对方的球弹出很远。对方在没有把自己的球滚进小洞之前,是没有还手的资格的,他只有不断地努力争取把自己的球滚进洞,才能取得反击的权力。而另一方则不断地进攻,努力地要把对方的球击打到距离小洞更远的地方。记得童年时,我在和小伙伴们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还曾经发生过一件趣事,那一次我用自己的球击打玩友的球以后,对方的球虽然滚出去一段距离,但球体仍然完好无损,而我自己的球却在撞击的瞬间突然碎成了两半,虽然表面上是我占据了主动,事实上自己却承受了重大的损失,心中十分懊恼,尴尬之余,只得悻悻地结束了游戏。有趣的是,几十年以后的今天,这件小事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始终忘记不了。</p> <p class="ql-block">  [插水漂]玩具就是一片残破的瓦片,瓦片最好要带有一定的弧度,大小要适当,大了自身太重,小了浮力不够,都容易沉入水中。在我们小时候,这种瓦片随处可见,很容易就可以捡到。玩的时候,人要站在河坎下靠近水边的地方,前方要有一片开阔的水面,手拿着瓦片,弯下腰,把瓦片尽量沿着水平面用力向前斜着送出去。瓦片被抛出去一段距离以后便会飞向水面,而在接触到水面的一瞬间,瓦片会被水面弹起来悬在空中继续向前飞,接着又落下又被弹起来向前飞,如此反复延续。但是每一次弹起后向前飞的距离,都会比前一次要短一些,速度也会越来越慢,直到最后掉到水里再也弹不起来。游戏的结果,以弹起来的次数越多越好。这里也有一个技术问题,就是瓦片从脱手到第一次接触水面这一条飞行的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要越小越好,夹角越小,瓦片能够弹起的次数就越多,也能够飞得更远,因此人一定要站在靠近水边的地方,并且要尽可能地弯下腰放低身体,再用力抛出瓦片。记忆中我小时候的最高记录是可以弹起大约11~12个。</p> <p class="ql-block">  [踢毽子]毽子都是自己做的,事先要收集若干鸡毛,主要是公鸡颈部周围那些漂亮的长羽毛,最好再配上一些较短的绒毛。做的时候,先找一枚铜钱(也可以用两枚铜钱叠起来,以增加重量),外面用布包好,并用线缝起来,然后把鸡毛的根部向内,缝在布的中间正好对着铜钱方孔的位置,以这个位置为中心,四周围一圈都缝上鸡毛,最后把鸡毛向上折使其竖立,同时用手将羽毛收拢,并用线在鸡毛下部靠近铜钱的地方绕几圈扎住固定好,一只毽子就做好了。</p><p class="ql-block"> 踢毽子有许多不同的姿势动作,有单脚跳的,也有双脚跳的,有从前面跳的,也有从侧面跳的,还有只用一只脚着地悬着跳的。每一种动作,以能够连续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如果中途毽子掉在地上,自己的此轮动作便到此为止,换给别的小朋友继续跳。</p> <p class="ql-block">  [翻花绳]我们小时候称之为“解绷子”。就是用一根比较长的线,把两头并在一起打成结,一根线便成了一个圈。然后把连成圈的线绕在自己的两个手腕上,再用自己两只手的多根手指,分别在线上这边勾一下,那边套一下等等,最后把线绷紧,就可以使这根线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造型。玩的时候要两个人,一个人用手把造型做好了,另外一个人接着就用手指在他做好的图案上再这边勾一下,那边套一下等等,便会把这个线转移到自己的两只手上来,而转移以后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图案,接着对方再来进行类似的操作,设法转移。玩的过程中,小小的一根线,可以组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图案造型,变化多端,趣味无穷。这个游戏也可以有更多的人参加一起玩。</p> <p class="ql-block">  [跳房子]用粉笔在地上画若干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些长方形或正方形都是拼接在一起的,它们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座“房子”。再在每个方格(房间)里写上1、2、3……,给它们编上号。玩的时候,先找一个小瓦片,放在起点的地方,玩家要弯起一条腿使一只脚悬空,只用另外一只脚立在地上,单脚向前跳动,并在跳动的过程中,努力用移动的脚去推动地上的小瓦片,使它沿着规定的路线顺序移动。期间,脚和小瓦片都不能移动到房子的外边,也不能停留在任何一根线条上,也不能违反顺序进入到其它房间,否则就要让位给别的小朋友玩。谁先走完规定的路线,把小瓦片送到终点,谁就算赢。</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这个游戏好像有几种不同版本的游戏规则,上面介绍的只是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玩的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  [跳皮筋]这是女孩子玩的游戏,但在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一种游戏。玩家一般要三个人或者更多,两个人在两头拉住皮筋使之绷紧,另外一个人便站在靠近皮筋中间的地方,不停地跳动自己的两只脚,在跳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用自己的脚在皮筋上勾动或者缠绕,一会儿把皮筋踩在脚下,一会儿又放开等等,做着规定的动作。如果一轮动作做完了,就可以接着做下一轮难度系数更高的动作。如果中途把动作做错了,就要让位给别的小朋友跳,自己改去拉皮筋。在跳的时候,嘴里还哼着儿歌,不同的儿歌会配有不同套路的动作。</p> <p class="ql-block">  [跳白果]白果就是银杏树的果子。树上当年新结的白果是不适合做游戏用的,因为新鲜白果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果肉饱满而又柔软,并且和</span>果壳是粘在一起的,跳出去以后落到地上会产生弹跳,最终的落点不好判断,所以不用它。做游戏的白果越陈旧越好,陈年的白果,由于水分的蒸发,里面的果仁会收缩,与外壳发生分离,这时如果用手摇动白果,就可以听到果仁与果壳之间撞击的声音。通过摇动时的手感和撞击声音的差别,可以判断出果仁收缩的程度。有的白果年份很长了,内部的果仁还会碎裂成许多小颗粒,我们便把它叫做“碎米”的。更有甚者,这些小碎粒进一步粉末化,摇动时会感觉到里面就是一小堆粉尘,这种白果便被叫做“香灰”的,这可是顶级的了。果仁收缩或碎化得越厉害,跳出去再落地的时候,弹跳就越小,越容易判断出落点的位置,因而越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游戏之前先要找一根小草,掐头去尾只留下中间又硬又直的一部分,当做标尺用。标尺可长可短,标尺越短则游戏的难度就越大。玩的时候,要找一处墙或者台阶,在离其大约2米左右的地方画一条与其平行的短线,玩家要依次站在线的后面,双脚并拢夹住白果,在往前跳的时候把白果送出去。第一轮跳出的白果,以靠近墙壁或者台阶的壁最近者,取得下一轮先跳的权力,以后便按次序轮流跳。主跳者可以选择向对方发动进攻,也可以选择不进攻而在一定的距离处与对方周旋。谁先把白果跳到靠近对方的白果,并且使得两颗白果之间的距离达到或者小于标尺的长度,便为赢。记得我那时候曾经拥有过两颗“碎米”级的白果,它们成为我的镇山之宝,与小伙伴跳白果的时候,只要把它们祭出来,十有八九会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除了上面这些游戏以外,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记得的还有:抽陀螺、滚铁环、翻洋牌(小画片)、抖空竹、掼纸炮、打铜板、斗公鸡、捉迷藏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大多数人家住的都是平房,一个大杂院里面,会住上好多人家。平房最大的好处就是,邻里之间相互交往非常方便,你来我往串门很频繁。受到大人们的影响,小朋友之间也经常互相串门,所以我们小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多小伙伴一起玩耍。这种集体游戏是由小朋友们自己组织的,从来不需要大人的参与。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小朋友们学会了与人相处,相互之间建立了友谊,学会了制订和遵守规则,懂得了忍让,培养了积极争先的意识,经受了胜利与失败的历练。这些游戏绝大多数都在户外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身体需要不断的运动,思维也会处于持续的活跃当中。这样的游戏,对小朋友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现在的小朋友们基本上都已经不玩了。</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二零二零年二月十三日)</p> <p>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