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训》</b></h1><h1><b>文|王世華</b></h1><h1><b> 今天所言之训,乃《了凡四训》。学习传统文化,你就绕不开这部书。《弟子规》也一样,就是你不学,别人也会与你讨论,逼着你表态的“国学”。</b></h1><h1><b> 《弟子规》是古代的食粮,今天拿出来吃,一定要洗一洗淘一淘捡一捡,把乌七八发霉变质的东西剔除再做成饭吃,尤其是给孩子们吃,一定要如此。问题是不管是家长还是师长还是什么德高望重的大德,你们有那个淘米做饭的本事吗,如果没有,就不要拿来就往我们嘴里塞,跑肚拉稀事小,药死人命事大,让一个民族奄奄一息更是罪大恶极,不是危言耸听,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候的中国人不就这个德行吗,中国到了这个地步《弟子规》是有责任的。</b></h1><h1><b> 《了凡四训》也是传统道德伦理的奠基之作,尤其在普及意义上,它基本上是明清以来的范本。这部书把朱熹以来的中国文化固定在了惟皇帝命是从的变了型走了样的“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天命观是所有活人不论地位都应遵从的,但是朱熹后已经不见天命只惟三纲五常的“皇命”了。</b></h1><h1><b> 命由己定,核心含义是命的责任自己负,富贵荣华出人头地否,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但是所谓的富贵荣华出人头地有没有边界、限制、甚或主宰呢?了凡先生没有说有,我想他也不敢说有,但是他一定知道有,同朝的王阳明也知道有,但他们都不说,王阳明就用“心学”来应付。为什么不说,因为不用说,天下都是皇帝的,荣华富贵出人头地也是皇帝的恩赐。你所有的尽人事,勤修养都是争取个恩赐的机会。此时你还敢说命由己定的吗?了凡先生同朝的、先后的比了凡做的还优秀的大有人在,但是寿终正寝如愿所求功德圆满的有几人呢?就因为站队错误一切都灰飞烟灭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命由得了自己吗。人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但命运未必由己,告诉我们搞清命运由“谁”定,或者是怎么才能知道命运由谁定才是宅心仁厚比了凡先生仁慈的做法。了凡先生的命,惟皇帝马首是瞻,不能拂逆了皇帝老儿,了凡先生说没说过李世民的命由谁定,说没说过李世民的哥哥及其一干人等的命由谁定?朱熹、了凡的愚昧在于把命归自己,把数奉献给皇帝老儿,他们不愿意相信,命运在野蛮兽性和无知,或者在自以为是面前是不可琢磨的,人的修养此时就等于自残。今天鼓吹照本宣科学习《了凡四训》的大都是冲着“数”的解释主导权来的,而且美其名曰“命由己定”,但他把“数”给你限定了,你就是孙悟空,不也得在他的“数”里乱折腾吗,看看今天的权不是这样还是钱不是这样?</b></h1><h1><b> 改过之法,听起来就像西方的忏悔,就像原罪。知过,知道自己的边界,比改过还重要。知过,知道“过”的标准,才能定夺取舍。了凡先生的过,更多的是按抽去了自我的群体利益标准来定,如果我们理解不深,看看《二十四孝》你就会理解了凡之过的过了。如果不过,或者说改过,了凡先生能不能解释一下如何女人不裹脚就成了“过”呢,而且裹脚变成了贞操的同义词!裹脚如此残忍,为什么不是过?!改过没问题,回避过是什么是大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了凡先生时代的“过”之标准今天肯定需要修改,问一问现在带着我们学习《了凡四训》的先生们给我们提示过吗?</b></h1><h1><b> 积善之方,更像是投资。今天的善,应该是自我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让渡,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试问这是逻辑,还是咒语?了凡的行善,其实是为了自己,是不善,同样的不善还有“舍得”。善是放弃所得,为得而善就是不善,了凡先生告诉你了吗。了凡时代有不得的权贵吗,有不得的大德吗,有,关键是什么样的有!为得而善是不善,起码并不高尚。</b></h1><h1><b> 谦德之效,掩盖了一个也必须说明的事情,人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必须坦诚自己的优缺点,人与人之间赤诚相待,不只是学别人的长处掩盖自己。不坦诚这是传统修养文化中的弊端,所以中国很有成就的人,严于律己高深莫测城府极深能量极大,怎么看都像是魔王再世,这样的人在你身边你不害怕吗。人与人相处应该是和谐平安,踏实互助,互相借鉴,不是一个谦虚就行的,尤其是今天。</b></h1><h1><b> 了凡四训,我也有四方面的质疑。如何把传统在今天发扬光大,应该采取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与质疑态度,才能发挥传统的作用。</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