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记忆

johnzhou

<h3>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亥子之交,新冠病毒肆虐,大家响应号召,自觉居家隔离。有同学在群里晒出了自己动手做出的包子,发糕,馄饨,饺子等等,心灵手巧,佩服佩服!有同学提到,自家人一起发面包包子,才有小时候过年的气氛。此言深获我心,不由得想起以前过年的点点滴滴。小孩子是最盼过年的,有新衣服穿,有肉吃,有压岁钱。在南京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年时,表叔吴智宣一家7口人来我们家给大姑奶奶即我的奶奶吴元玲拜年,有吃有喝,还有节目,一次和我年龄相仿的表哥吴大跃表演了幼儿园才学的筷子舞,印象深刻。因为我奶奶是腊月二十六生日,1963年春节表叔带来生日蛋糕,庆祝奶奶的七十大寿,在那个年代,可是奢侈品。帅气的表哥吴大健在家里偷吃了生日蛋糕上的奶油花,被表婶发现一顿好揍,到我们家时不再像平常活泼,被我细心的奶奶看出了,问小四今天怎么不神气了?表叔是有苦难言啊。这件事还是近年大健哥自己回忆出来的。刚刚南京的邻居告诉我,我们家过年时要向奶奶行跪拜之礼,我印象不深了,主要是文革前我尚小。 那时过节的菜单有蒸香肠,变蛋,油炸花生米,卤蛋,粉蒸肉(合肥话zharou),金针菜烧肉,肉圆,青菜烧豆腐,还有什锦菜,蛋饺等。平时都没有的。妈妈会做猪油年糕和糖年糕,春节南京供应的猪油年糕,重油重糖,也是我们的最爱。我市的一位统战部长曾在餐桌上回忆他的童年,过年全家才有一碗肉,他是男孩,家长舍不得吃,给他多吃些,谁知道吃伤了,转身就全吐了,父亲饱以一顿老拳,边打边说,真没出息,难得的好肉还给吐了!<br></h3> <h3>1962年的春节也很特殊。父亲的后补右派帽子摘了,他反而想不开了,寒假期间和母亲一起去北京找哥哥谈心,哥哥一句不排除误伤的可能,使他稍感安慰。南京的家里6个孩子在家过年,最大的13岁,最小的3岁,烧饭有 保姆,玩乐由大姐带着,印象里玩得很嗨,好在南京大板巷44号里住的十户人家都是南京一中教职员工,年龄相仿的孩子不少。</h3> <h3>这是我的同学今年做的包子。特地买的黑面,其实就是麦麸含量高一点。</h3> <h3>这是我的拿手菜</h3> <h3>1969年底,我们全家下放到淮安县平桥公社孟集大队,离平桥18里,赶集去南面的张桥(属于扬州地区宝应县)或者北面的三官殿(溪河公社)还有东面的施河。距离差不多是6,7里,但是去施河要过一个灌溉渠,砖头砌的河道,两边只有一块砖的宽度,从边上走是很胆战心惊的,从河底走又有点水,上有横的钢筋,要弯腰低头的。所以去得少。父亲有个同事下放在施河,我们一起去过,正赶上有杀牛,买了许多牛肉回来。施河的猪肉最便宜,7毛2分一斤,溪河7毛3,平桥最贵7毛4,可能就是地区差吧。谁让平桥的交通便利呢?一车(桥)二岔(河)三平桥,是说淮安县境内的三大镇。别小看这一两分钱的差价,要知道当时的口号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农民多数是"负翁"啊。我们家父母由于是带薪下放,加上农贸市场有议价粮油供应(当时叫黑市),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过年最好的是全家人可以团聚,在宝应插队的大姐三姐回来了,在内蒙古支边的二姐也历经艰险回来了,二间草房住不下,我和哥哥借住到隔壁家的堂屋。有一年表叔家的新华新平还有王伟都来了,王伟是南京一中知青,能说会道,绘声绘色地讲各个老师的特点,动作声音,令人 忍俊不禁。当时斯文扫地,父母不悦也只有苦笑,我们年幼不知,哪里能体会呢?农村里过年,荤素菜不缺,但是花样少。二姐从内蒙古草原舟车劳顿,到了南京大板巷的家已人去楼空,是好心的邻居接待住下,在南京买了我们农村生活急需的粪桶,和一些年货,装在干净的粪桶里挑回来的。印象最深的是急需的菜籽和防裂膏,零售的,装在玻璃瓶里,我的脚在农村冻得裂了好大的口子,搽了一段时间愈合了。农村过春节邻村有样板戏演出,智取威虎山,一句台词,用淮安方言念出印象深刻:豆豆豆!友情为重,友情为重啊!(对对对)。春节期间有走乡的摄影师上门拍照,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在二间草屋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因为我们自己认为下放农村是响应老人家号召,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所以精神焕发,照片寄给亲友,有的反馈,背景凄凉,人的精神不错。农村里过年习俗,一是杀猪,一是做豆腐,我都有另文纪录,这里不赘述,倒是蒸糕蒸馒头,值得记录。我们在南京过年吃年糕主要靠买,虽然要票要排队。农村里是要自己动手的。蒸糕是大米加一点糯米,磨成粉,当时有的人家还有石磨,村里还有一个石臼,用脚踩了粉碎米的。米粉发酵后上锅蒸,切成菱形的块,甜甜的,好吃。馒头,其实是包子,里面包上馅,农民较困难,只能包上一点萝卜丝粉丝之类的,能放点油馇就算好的了。不知道为何,包上馅我们认为是包子,农民认为包子不好听,一定叫馒头,我猜想是不是打麻将点炮要包赔,所以过年的包子要叫馒头呢?有句俗语说,不吃馒头争(蒸)口气,过年要鼓劲啊!农村里过年有许多要饭的,不叫要饭,叫跑年,带上芭斗,要馒头和发糕,回家晒干,春荒时是很好的口粮,要讨吉利,人家来要是一定要给的。有比较会过日子的,就专门用麦麸为主蒸实心的馒头打发跑年的,黑乎乎的,卖相不好,口感一定也差。谁知道时光流逝,今天我们为防三高,花大钱买黑面粉去做黑色的包子呢?当年缺粮,面粉有两种,一种叫75面,也就是一斤麦子出75%的面粉,差不多是标准的白面,一种是83面,是一斤麦子出83%的面粉,颜色自然就黑一点,按照现在的观点可能营养更好点,但是那个无油的年代,口感差多了。</h3><h3>过年还有好处是人多,热闹,我们家的保留节目是玩24,每人分等张的牌,一次一人出一张,按照牌点做加减乘除,得到24点为胜。谁先算出来拍一下手,依次拍手,最慢的收牌,最慢的可以叫前面人讲出结果,有时候四张牌是算不出24的,那么还有人为了抢时间就把它拍下来,说有了,实际上就是错的,这样的情况,他就要把这个排牌收回去。这个牌有的玩法是只用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牌,这样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我们家打的时候是把JQK,都放在里边,丁钩算11皮蛋算12,老K算13,这样难度会大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爸爸喜欢和我们一起来,他常常会提前说有了,但是我们有时候遇到那个算不出来的,就叫他收回去。一家人其乐融融,也锻炼了头脑速算能力,到学校教会同学,反应相对要快一些。</h3><h3>在农村还有一样好处,与父母相处时间更长些,不像在南京,父母都忙于工作备课等等,交流时间少。谈起做菜,妈妈因为在抗战时期有一,二年待学在家,学做了家务事,虽然不能说算大厨,还是尽可能做到兼顾色香味。爸爸正常负责采买,不大动手烧,蔬菜我和五姐负责种,基本自给自足。他们经常会讲些笑话,比如说,一家人请客,客人评价菜说:皮蛋最好,刀功还差点。汤很好,好就好在烫。</h3> <h3>这就是当年在陆庄过年要蒸的糕。</h3> 1970年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在陆庄的草房前留影。右起4,1,6,2,5,3 <h3>1978年我们全家到了淮阴师专,当时叫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食堂里过年为教职工提供代蒸包子服务,代为发面,自家做馅,拿到食堂去包,包好在食堂蒸,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互相观摩,好不热闹,谁能干,谁尖滑,一目了然。关系好的邻里同事互相赠送,互夸好吃,互相取经。后来变成年前订包子,省事是省事了,那种年味就淡多了。<br></h3> <h3>1983年的春节是我们家在淮阴(今淮安)过得最热闹的春节了。前一年我们老四老五老六大学毕业,哥哥结了婚,春节前我也结婚了,妯娌两人也是78级的。大姐一家回来,二姐带着三儿子回来了。按照合肥西乡的风俗我们的年夜饭是晚上吃,淮阴人的习惯是中午吃,我们上午到中午在城南公园(今名清晏园)游玩,我和妻子用120海鸥相机拍照,在草坪上拍下了合影。用三角架自拍,随意在草坪上的合影,有人认为不够正统。</h3> <h3>奶奶也会做点心的,只是限于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改革开放后,奶奶一个香港的亲戚寄来一盒花生油,那么有了计划外的油,她就开始做这个点心,用油来和一半的面,用开水和另外一半,然后把它们合起来揉,包上一些豆沙之类的馅,用油一炸就是一个很高档的点心,名曰酥饺,很香的。</h3> <h3>这是1983年除夕全家合影于城南公园,我们自己动手扩印的。<br></h3> <h3>那前后的一次春节也值得一记。1981年除夕我们家开了一场春节联欢晚会。除夕之夜,除了我们家人以外,还邀请了颜景常老师的夫人刘顺贞老师和长子颜世平和次子颜世安。世平的口才绝对!南京白局说得真精彩,内容是茶壶没得盖儿……,爸爸背古诗,我和妈妈唱牡丹之歌,嫂子唱苏联歌曲小路,我妻子唱小城故事,颜世安唱岳飞的满江红。五姐唱“蝴蝶泉边”大姐大哥诗朗诵巜张勇之歌》抑扬顿错。大嫂教我们跳交谊舞,等等,等等。当时录音机刚刚兴起,录了一盘磁带,时时回放,多年以后刘老师还说什么春晚也没有那个春晚好!</h3> <h3>现在包子有现成的卖,蒸一蒸就可以吃。方便是方便,年味就差点了。</h3> <p class="ql-block">猪油年糕是春节的标配,今年朋友去苏州,请他买来了,这个春节就完美了。2023年补记</p> <h3>同学的手艺</h3> <h3>同学姐姐的手艺</h3> <h3>手巧的同学</h3> <h3>奶奶经常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在我和她一起生活的年代,肚里缺油,体会不深,现在常常想起。</h3> <h3>代替元宵的洋花萝卜汤。萝卜学名莱服(来福),南京人被称为大萝卜,我就喜欢大萝卜,因为我就是大萝卜。萝卜刮油,通气,现代人可能比较需要。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吃萝卜,以前宋家瑞老师常说:想吃就是需要,看来有道理,我们不必要听各种大师的养生经验,听从内心即可。</h3> <h3>淮阴以产青萝卜闻名,有俗语云: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赶不上清江浦的萝卜皮!这句话有自夸的成分,但是诸君想一想,当你吃完了淮扬美食,满汉全席,来一丫青萝卜,是不是很爽口呢?现在青萝卜上市的季节,我们家经常用萝卜皮当小菜,即使遇到空心的萝卜虽不好吃也当药吃了。说起吃瓜皮,我们家吃西瓜的时候,西瓜瓤吃了,然后把西瓜皮分两部分,青色的部分可以放辣椒炒了做菜,中间白的部分可以用盐腌了当小菜吃。冬瓜皮也可以削下来,放辣椒炒当一个菜。奶奶经常会说“有日当思无日苦”,过日子还是要精打细算的。</h3> <h3>初四值班,医院送的工作餐。</h3> <h3>20200202,全民隔离在家,小区院子里的茶花,虽然不名贵,向阳开放。瘟疫终将过去,春天即将来到! 49年后再访大板巷 油炸花生米的技巧 做豆腐 【新春第一篇】四十多年前养猪的故事</h3> <h3>疫情三年了,哥哥没有回国,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开了视频会议,共叙亲情,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能够线下团聚。20230122</h3> 疫情三年,我们兄弟姐妹不能够团聚,我们就召开网络会议,大家共叙离情别绪,交流生活点滴,增进了友谊,期待疫情早日结束能够线下欢聚。<br>我们今年还召开了海内外宗亲联谊会,二个多小时,有歌曲,有朗诵,有舞蹈,大家欢聚腾讯会议,充满暖暖的亲情。大板巷发小也微信会议团拜,我们小家也开了微信会议,总结一年的情况,展望新年的工作。<br> 过年的记忆林林总总,留下的主要是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