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校

tss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目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正文:回到那年</b></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一:四代校门欢聚一堂</b></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二:看支疆留念照片随感</b></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三:人生转折点高人开悟</b></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四: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b></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五:永远怀念孙良同学</b></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六:入团参军大学南柯梦</b></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七:永远怀念沈迟挚友</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回到那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想写篇中学时代校园生活回忆录,献给95岁的母校,了却感恩母校民本中学的夙愿!致敬我们高中毕业55周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次偶然的资料查阅,百度搜索出《这些老照片带你穿越崇明百年旧影》,该文刊登了民本中学在民国时期的两张老照片并有注解(见附件1、附件2),简明扼要介绍了民本中学的来龙去脉,满载着老底子民本中学的回忆。天赐良机,让我歪打正着,侥幸获得梦寐以求的图片资料,如获至宝,喜出望外!惊喜之余,萌生了写作冲动,想把这两张老照片上与我们息息相关、挥之不去,忘之不却的校园故事记录下来,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既可与人共亨,又可自娱自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不是我心血来潮,也不是我自寻烦恼,而是人很怪!年轻时都爱喜新厌旧,年老时就喜欢怀旧,喜欢回忆以前的人和事,越老越眷恋过去。除了生理原因,可能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青春年代的校园生活,人际关系纯洁质朴,清澈见底,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大家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坦诚相见,和谐相处,那些没心没肺的日子,我就特别的怀念和向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岗时职业使然和工作所迫,只会弄点党八股应付差事,对记叙文一窍不通,是个门外汉。虽然胸无点墨,心无底气,惴惴不安,但我依然我行我素,斗胆试写《回忆我的母校》,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防疫保卫战被困家里,我与其等待,不如修练内功,专心致志,闭门造车,获益匪浅。首先,响应政府号召宅家少出门,自我防护,共克时艰;其次,集中精力练习写作,用来消磨时间和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烦躁情绪,延缓老年痴呆蜕变;最后,拾遗补缺,以此来弥补《向高中毕业50周年献礼片》因缺失资料而留下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5年风雨沧桑,55载春华秋实。在我们高中毕业5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将我的习作也是拙文,还有弥足珍贵的校园老照片呈献给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怀念和回忆在母校共同学习、劳动、生活的峥嵘岁月和美好时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当老同学们在家闲着无聊时,重新看看这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不经意就会打开尘封的记忆,发现早已深藏在心里记忆的角落,仍旧安放着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民本校园你我的学生时光仿佛又拉近到了眼前,重拾记忆,重温美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的母校民本中学是崇明县重点高级中学,是堡镇周边成千上万年轻人最向往、首选进入的学校,不但十里八乡,声名显赫,就是崇明岛上,也是威名四方。我的母校位于崇明第二大镇南堡镇西南角,堡镇是崇明旧时“桥、庙、堡、浜”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政通人和,人寿年丰,工农渔服、四业发达,经济繁荣,民康物阜,人给家足,兴旺富庶,是个令人神往和留恋忘返的鱼米之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堡镇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对我们母校的教育教学,尤其对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见美篇《百年堡镇》,见美篇《大通纱厂储存的记忆》,见美篇《拔黄花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的上学路线是从南堡镇正大街出发,快到与光明街相连的聚星桥,沿着双十街西行就到了城乡接合部,快到民本中校男生宿舍左转朝南,走过东西横河上的木桥,有一条南北向长200多米、宽约3-4米的煤渣路,路东和南头全是堡兴农场的菜地和大片农田,东边与光明街接壤,南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路西我的母校校舍就镶嵌在这片四季如春的田园风光中,一东一西,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我的母校不但外部风景美如画,校园也环境幽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面环水,被东西南三面的校沟和北面天然形成的东西横河团团围住。我的母校校园是胜利者的摇篮,是成功者的基地,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沿着煤渣路南行10来米有个便门、100多米就是民本中学正门(见附件3),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间江南风格的建筑物,古朴典雅,浓浓的乡土气息,校门背后高高耸起的木头架子,木架上悬吊着一口喇叭形钟口铜钟,这个吊钟架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标志。近看,中间正门边框砌有外观壮美,大气庄重的门楼,门楣刻有“崇明县民本中学”的横幅匾额。大门通道北边是我们的保护神--门卫室(兼文印),南边是文具小卖部兼理发室。大门平时紧闭,只有上学和放学时畅开,平时行人都从门卫室边门进进出出,吊钟架就矗立在门卫室西墙窗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母校校门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显得苍老,有点陈旧,但腔调犹在,很有特色,别具一格。砖木结构,白墙黑瓦,人字形屋面,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继承了建校时老校门宗祠式建筑的基因,外貌长相神似,也是大门通道居中、偏房分列两旁的3开间门面房,尤其正门门楼和门楣的设计样式一脉相承,更加壮丽,更加吸睛。所不同的是把完全符合祠堂建筑规制的一大二小三个门,改成了一大一小二个门。旧时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族运长久、人财两旺的关键,所以新建祠堂选置、方位十分讲究。母校校门座西朝东,紫气东来,祥云西去,祥瑞吉气源源不断,校运生生不息,人才辈出,桃李芬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门卫室东边门鱼贯而入,再拐弯出南边门,顺路朝西、南北两边就是温馨宁静,繁花似锦,十分迷人的书香校园。校门口一路笔直往西到朝东的教职员工宿舍楼,整个路南在五十年代是民本中学大操场,我上初中时,大操场已搬迁至西校沟的西边,新建了400m环形跑道标准化运动场。学校对老操场场地全面规划、重新布罝,进行了初中部校舍,体育场地,道路和绿化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从东到西新建了两个籃球场、初中部各个年级的平房教室群、排球场。路北是行政为主、教学为副的办公楼,还有高中部教室、教学辅助设施、后勤服务设施和寄宿生女宿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办公楼兼具行政与教学功能,是全校的行政中枢。中西合壁,古今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黛瓦白墙,上下两层,座北朝南。楼南面是初中部教室和排球场;楼北面是建校时的关帝庙大雄宝殿,被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改造成全校师生开大会,听报告,组织文艺汇演大型活动,寄宿生就餐饭堂等多功能大厅,大家亲切叫它:大礼堂;楼东面是一排平房,分别是室内体操房,图书阅览室和电视播放室;楼西面有个连廊与南面的坐西向东教工宿舍楼连接,上下二层,下面两头分别是文体老师办公室和医务室。与连廊北面相连的是一排平房,朝北分别是体育用品室,江一帆老师的动植物标本室,音乐教室,总务处办公室,伙房,教师食堂,通往西面运动场的过道,顾定一校长府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办公楼底层是校长室,行办室,教导处和各任课老师大办公室。楼上有二大一小房间,东西两头大间分别是65届高中丙、丁两班高二和高三时的教室,楼梯西边小房间是教工团支部办公室。在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国家休生养息、严禁楼堂馆所建设的大背景下,全校初高中各个年级、二十几个教室,还有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等都是清一色的平房,唯独我们鹤立鸡群,高高在上,孤芳自赏。我们一群什么都不是的清贫学生,能在全校行政中枢、办公重地占有一席之地并在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办公楼上,坐在南北通透,窗明几净,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上课、学习,实属罕见!我们是幸运的,却也是孤独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母校民本中学的校名一直小有名气,解放前就有“红色民本”美誉,“民本”两字让我刻骨铭心和融入血液!“民本”的含义耳熟能详,顾名思义,表面通俗易懂,实质内涵深邃,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蕰和办学特色,以及建校先辈们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我们这些入世不深的青年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受到民本思想的熏陶和教育,胸怀“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刻在脑里,记在心里,终生难忘,终生受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班上大部分同学出身寒门,多数是学校附近乡镇和农村的孩子,少数是南北堡镇街上小市民的子女,都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忠厚老实,善良本分,思想纯朴。大家争先恐后,积极响应毛老人家的号召,学习雷锋做好事,靠拢组织求进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苦读中,力争品学兼优,名列前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莘莘学子为夺功名,寒窗苦读12年,渴望学业有成,报国有门。梦想前程似锦,大展宏图,立志将来仕途得志,谋个一官半职,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全心全意,服务于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报效国家,报答党恩。自古忠孝难两全,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好,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回馈社会,回报父母。乌鸦反哺,尚知报恩!羊羔跪乳,方现孝心!孝敬父母天经地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做人勿忘本,百善孝为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几张校园老照片极其珍贵,因为这个给了我们终身难忘记忆的地方,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而不复存在,寿终正寝,彻底消失。我们只能看着老照片,重拾难忘的岁月和美好的回忆,执一份怀旧,留一份念想,细细品尝,慢慢体会。这里,留存了我们的青春,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记忆了我们经历过的喜怒哀乐,还有我们的同窗友情和师恩如山,我们会一直铭记于心,永不忘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那时我们正值青春,翩翩少年,如今白发苍苍,垂垂老朽。55年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改变不了我们怀念母校,感恩老师,想念同学的深情厚谊。当生命已经走过了几十年,青春早已成为远处一道风景时,岁月如痕,岁月如歌,我们心里还是留下了那一串串催人泪下的故事……!在这里,有欢笑,有悲伤;有落寞,有拼搏;有失败,有成功;有爱情,有友情。为了青春的梦想,在这里我们度过六年的时光,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母校,充满着美好的回忆,难忘母校的一切,这一切将成为我人生最璀璨的回忆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忆我的母校》作文到此,文思枯竭,江郎才尽,该收笔交卷了。总会牵强附会,总有不尽人意,及不及格也就这样了。也许有人纳闷,读了六年中学,最后冲刺修成正果了吗?客官莫急,听我一一道来。人生无常,世事难料,造化弄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班上各色人等,有声有色,成就精彩人生的大文章,小的就无能为力,只好望洋兴叹了。但有一点都是大同小异,不会因人而异,那就是无论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无论当官当老板,有权有势又有钱,还是靠出卖劳动力和时间的永远都是“穷人”;无论留在北上广深或东部沿海城市,还是屈居中部内地或西部边陲;只要你是人间凡人,不是天上神仙,那就对不起了,都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尽人事而听天命!众生皆苦,唯有自渡。人生实苦,闻者保重。天意无常,顺其自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各人都有本难念的经,各自都充满艰辛坎坷,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尽力了,也付出了,都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上对得起党国,下对得起母校,就是对不起自已!舍小家为大家嘛,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问天问地问良心,扪心自问,我们问心无愧就足矣!保尔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众生皆苦,唯有自渡。人生实苦,闻者保重。天意无常,顺其自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看图识物,触景生情,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终抵不过一句:谢谢!情系母校,感谢恩师,感恩同学。感谢让我们求知而来,载知而去的母校!感谢给我们授道传业解惑,辛勤培育我们的恩重如山的老师!感谢风雨同窗,相伴同行,情同手足的同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我还要特别感谢范锡昌老师,他是我的初等代数启蒙老师,是我三年初中班的班主任。我还要特别感谢</b><b>陈权、孙德成、邱秀峰三位高中数学老师!他们对我从不嫌弃,总是高看一眼,经常给我开小灶悉心辅导,不厌其烦的帮我理顺破解疑难杂题的思路,推荐我和甲班陈隽参加了1965年上海市数学竞赛预培班,恩师对我的宽容、爱护,以及每一个关怀我都终身不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母校!母校不但对我有培育之恩,还有养育之恩,我初高中6年、每学期13元学费全免,每月还有6元助学金。我是靠党的恩泽,人民的乳汁,母校的关爱长大成人。没有你们的恩惠,我的基础教育难以为继,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无老本可吃!没有党、没有人民、没有母校就没有我范松涛的今天!母校的再造之恩和再生之德,我没齿难忘,心中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人不能忘本,心不能忘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无以回报,唯有写篇学生时代的回忆录,感谢母校给我知识,感恩母校伴我成长,亲爱的母校,你是我心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最后,我们在纪念高中毕业55周年之际,祝母校95岁生日快乐!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不忘栽培!愿母校日新月异,兴旺发达,永远辉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件1:1922年冬,由邑绅施丹甫、杜少如等筹办于南堡镇,1925年秋,私立民本初级中学开办招生。</b></p> <p class="ql-block"><b>附件1+</b></p><p class="ql-block"><b>崇明闻人杜少如(右)和王清穆(左)</b></p> <p><b>附件2:民本中学办公楼、教室和操场(楼下办公,楼上教室,兼有行政和教学功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35年10月,全校4个班,学生181名,教职工12名。1938年3月,日军侵崇,学校解散。1945年10月,学校恢复并准设高中部。</b></p> <p><b>附件3:第二代校门(民国后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第二代校门图片信息量很大,所以趣事也多多。该校门陪伴我们度过六年的快乐中学时光,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和多姿多彩的校园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故事之一:新旧校门图片欢聚一堂(见美篇《民本中学新旧校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这是65届高三丙班李雅丽同学如同稀世珍宝般珍藏了55年的老照片,仿佛就是她家的传家宝!这张1965年民本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赴疆留念照,其背景图就是我们初高中时期的母校校门,论资排辈应该是第二代校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第二代校门是我们在校期间,始终陪伴大家朝朝暮暮、进进出出六年之久的学校大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好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对我们65届同学而言,这才是与我们密切相关,倍感亲切的校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曾经的我,为筹备高中毕业50周年同学会,制作献礼片ppt时,先后收集了母校第一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校门图,独缺这张始建于民国后期、我们在校时的第二代校门照片。六年来我绞尽脑汁,多方寻觅,期望而去,失望而归,始终爱而不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乎意料,老同学李雅丽帮了大忙,给人天大的惊喜!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第二代校门图片,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span class="ql-cursor"></span>55年后,求之不得的校门老照片终于重现江湖,四代新旧校门欢聚一堂,喜圆美梦,百年穿影,各展风采,令我喜出望外,激动万分!今天梦想成真全是老同学加疆友李雅丽的功劳,谢谢你的绵上添花!谢谢你的友情相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前排左1-7(蹲着):沈涧峡、谭黎明、胡惠榴,林富英、倪佐坤、?宋学娟/戊班、?龚雪萍/63届乙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排左1至6(坐着):范松涛、龚颂平、刘耀章、顾邦文、沈振球、徐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后排1-17(站着):施汉昭、洪惠民、王金凤、徐士聖、曹加彩/戊班、唐毓秀、陈权、赵猛槐、朱玉昆、洪时衡、顾定一、施兆祥、张振声、沈光远、黄玮、李雅丽、王膺复。</b></p> <p class="ql-block"><b>附件3:第三代校门(文革时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件2+:我们上学时的校门草图</b></p> <p class="ql-block"><b>我为写回忆录搜集资料,又遇到了始终绕不开的头痛问题,手上独缺第二代校门图,这是我苦寻无果,无计可施的窘境下,又一次想到了用手工绘图替代照片的权宜之计,再次求助老同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上学时的校门草图”这张钢笔写生画是65届高三乙班龚颂平同学的全新力作,他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和灵巧的双手绘制出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形象逼真的母校校门图,强有力的帮助我们重新打开记忆的闸门,记录点滴瞬间,回味美好岁月。谢谢老同学龚颂平的雪中送碳!谢谢你的无私奉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龚颂平是我同校同届异班的同窗学友,1965年10月,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报名支边新疆,双双分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二团原九连和十二连当农工。我们一起坐船离岛,一起坐火车进疆,一起乘货运卡车、长途跋涉1000公里到团场,一起坐马车下连队,一杆子插到底,靠出卖劳动力和时间修补地球,背朝苍天,面朝黄土,苦度寒日。我们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真朋友、好兄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二:看支疆留念照片随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第二代校门图片上不难发现,校方来了不少头面人物,以校长顾定一为首,有关行政部门主任和部分教研组组长作陪,由此可见,虽然参加留念照的人数不多,总共30人,但其隆重程度和规格之高不亚于拍摄毕业大团圆照。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顾校长为首的领导和老师们,都让座于学生,自己却站着?这种安排有点反常,有悖常理,不符合祖传规制。究竟是出于对知青上山下乡支援边疆、这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的尊重和敬畏呢?还是对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支疆学生的敬意和谦让?还是两者皆有?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故事,我心中有一个疑团,百思不得其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还有咄咄怪事满眼前,我和乙班龚颂平等同学是在校门口拍摄留念照30人之一,还是主角,享受着赐座的“龙恩”,几个大男人对此竞然一点印象也没有,忘得一干二净,双双失忆,脑子一片空白,岂不怪哉?而且我俩从未见到过,更不要说收到过这张照片,要不然的话,绝对不会时隔55年后才会找到它。只有一条解释,一切都在老天掌控中,好事多磨,人间有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故事之三:人生转折点高人开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这张照片的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65年高考发榜,我每天上下午准时守在弄堂口,坐在马路边的路缘石上,等候邮差送达高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几天无所谓,第二批发榜时,心里发毛,坐立不安,茶饭不思,精神恍惚,人快扰郁了,常常失控地喃喃自语:老天保佑我,姆妈保佑我,翘首以盼发生奇迹,高校录取通知书从天而降。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无法挽留,对我来说再虔诚也没用,高考美梦终被泡汤,第一次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我变得更加悲观,消沉和自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到了9月份,收到一份回校开会的通知,内附新疆兵团招干简章,简章上“先学习,后工作”条款深深吸引了我,意思非常清楚:录用后,先到红专大学学习,毕业后再分配工作。我的心情开始逐渐变好,从焦虑不安,失落无奈,到喜出望外,轻松自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回校那天起了个大早,从市区兴冲冲赶回母校,进了校门就直奔阅览室,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我坐在最后一排,定神一看,有个年轻女生穿着黄军装,扎着两条羊角辫子,是个上海支青正在现身说法。她说新疆山好水好地好人好,反正统统都是好,没有蚊子不用蚊帐,没有雨天不用雨傘等。接着是新疆兵团农四师政治处干部科张科长作动员报告,他眉飞色舞地介绍兵团的光荣历史和光辉历程,兵团的伟大使命和伟大作用等等,一大堆不切主题的官话套话。我最关注、最想听的关于“红专大学”的内容一句也没有,不想听的假大空一箩筐,顿时心灰意冷,有点上当受骗感觉(生变原因到了新疆才了解,内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好命苦啊,幸运之神总是与我擦肩而过)。又不敢发问,那时的人都老实本分,循规蹈矩,任人摆布,根本没有互动交流这一说。散会后我闷闷不乐,起身离开会场,急着赶船回上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我刚要走出校门口,就被后面追上来的班主任朱玉昆老师一把逮住不放,拉着我的左手臂不让走非要留饭(表面上留吃饭,实质上是我没有填表报名,政治老师没有完成政治任务,脸上挂不住)。就这样在大门口的过道里,我要走他就拽,越拽越紧,俩人揪扯在一起。当天我刚换的新衬衫袖子管与肩背缝合处撕裂开了一道口子(好心疼!吾穷得来答答滴),可想而知,这要用多大的劲啊!由此可见,双方都使性子,动了火,较了真,旁边有不少师生围观轧闹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谁也没有想到,发生在校门口的这幕好戏惊动了顾校长,我生平第一次被叫进校长办公室谈话,正是这位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和群众打成一片,在全校师生中享有崇高威望的革命老干部感召了我,在他的劝说下,我回心转意,改弦易辙,关键时刻高人的点拨,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我和朱老师发生在校门口的戏剧性一幕,对我来说,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如果没有这一出,顾校长就不会找我谈话,我的人生轨迹就要重新改写,就不会有我完美的今天!假如说,我不去新疆而留在人才辈出,藏龙卧虎的上海,随便找个人都是武林高手。等待我的结局是终生呆在底层乘风凉,彻底边缘化,一辈子苦力的干活,政治上永无翻身的日子!最后的归宿是破产失业大军中的4050人员,买断工龄提前赋闲在家抱孙子。施人之惠,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衷心感谢顾校长的开导和点拨,让学生受益终身!向朱老师躹躬致歉,请原谅我的非理性情绪化反应,顺祝朱老师健康相伴,幸福相随,后福无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四:榜上无名脚下有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65年金秋9月,丹桂飘香,在这充满收获和希望的季节,我们被拒之高校门外的14位应届生强忍悲痛,抚平创伤,振作精神,挺身而出。关键时刻尽显英雄本色,没掉链子,没当孬种,没有食言,没有临阵退却,忠实履行《保证书》上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誓言和承诺。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响应毛老人家的最高指示和党的号召:“好儿女志在四方”、“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紧跟“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潮流;怀着”一颗红心跟党走,广阔天地炼红心”的雄心壮志,滿腔热血献祖国,积极报名参加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建设,成为百万军垦战士中的光荣一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开始了孤立无助、漫长无期、艰难困苦的支边生活,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五年,那些饱经风霜,苦不堪言,刻骨铭心,极不寻常的经历还是记忆忧新,历历在目。其路途之遥远,条件之艰苦,城乡差别之悬殊,持续时间之久长,经受的磨难之多,是旷世罕见的,而后发生的抗争也极为悲壮。我们不怕苦难,但我们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想撕开好不容易结痂的伤口,但我们绝不捂着伤口唱赞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新疆的上海人,上海的新疆人。究竟是支边青年,还是知识青年?到底应该扎根边疆,还是应该落叶归根?这一连串的话题,虽然将成为历史的过去,却依然是留到今天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来历史就有两种:一种是印成书的,另一种很难写进书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只能任其在风中飘逝。十万上海支疆青年的故事,一半偶然,一半故意。官有官威,民有民怨。官有官语,民有民言;官方、民间各说各话,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至于为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无论怎样,有一点在大家心中是肯定的:那片广袤深厚的土地没有欺骗我们,那些一辈子扎根边疆、吃苦耐劳的兵团人没有欺骗我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正像大家在歌里一直唱的那样,新疆,确实是个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五:永远怀念孙良同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今天是老同学孙良与世长辞一周年纪念日,是其亲人最为悲痛和难过的日子,也是同窗好友自发悼念时心情最为沉重的日子,这是一个撕心裂肺、痛断肝肠的日子,一个令人扼腕叹息、悔不当初的日子!就在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里,我特地撰文做个美篇缅怀故友,寄托哀思,以此,永远怀念我们的好同学,好朋友,好兄弟,好医生,好党员,好人孙良!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十八年的交往,五十八年的友谊,你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念念不忘,仿佛就在我们身旁,未曾离开;你的温良恭俭让美德大家记忆犹新,交口称赞,好评如潮;你对我恩深似海、义重如山,令我没齿难忘,终身感激,永恒的感动伴随我到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亲爱的孙良!你虽然夕阳西下,离我们远去而阴阳两隔,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不会把你忘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愿你在极乐世界找到自己的幸福,没有病痛,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愿你在天国永享安逸,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愿你在天之灵保佑我们这些同学,我们来世今缘还续,再做同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请你在西方净土等着我们,等着民本中学65届高三丁班大集结,大会合,大团圆。我们在天堂一如既往,专心致志,群策群力,再次筹办高中毕业100年同学聚会!我们再回儿时地,重圆当年梦,畅叙同学情!我们再次亲力亲为、共同见证,无与伦比,空前绝后的百年盛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学弟松涛跪拜泣奠</b></p><p class="ql-block"><b> 二0一八年六月十六日</b></p><p class="ql-block"><b> (农历戊戌狗年五月初三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b>不尽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纪纪念孙良学友逝世三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又到了孙良老同学三周年谭祭之日,故人已去整三载,哀思常存一千天。你我天人永隔,往事如昔,回首往事,不仅仅是对老哥的思念和缅怀,而且更多的还有崇敬和感恩。感谢你的帮助和关怀!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和对我的好!感谢你一直记得我,四处打听和寻找,为我早日归队所作的暖心安排!感谢你的神助攻,为制作50年同学会PPt竭尽全力,功不可没!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如有来生,我一定要衔环报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8年的同学情缘,半个多世纪的朋友情谊,格外弥足珍贵,在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情怀和美好的回忆。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永恒的感动伴随我到老,江水滔滔,请带去我无尽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两年前老哥周年忌日,本人特意制作的美篇《永远怀念孙良同学》既不公开,也不发表在我的微信和微博上。这是给逝者以尊重,给生者以慰藉,也是对家属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深渊,一扫阴霾和心理恢复仍需时日,有所顾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美篇《永远怀念孙良同学》今天解锁,选择三周年逝者最后一个特殊而又隆重的祭奠日发布在网上公开祭祀,应该是正当其时和恰如其分!既是缅怀故友,寄托我的不尽思念,又是与亡者的亲朋好友们一道慎终追远,文明共祭。炎黄子孙不忘祖训,不忘传统,尊重人道,尊重生命,尊重情感,该有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愿老同学在天堂一切安好!无病无灾无烦恼,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愿你幸福永无边,快乐永无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亲爱的老同学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此去不经年,后会终有期。咱俩奈何桥再见,定当把酒言欢,畅叙当年同窗情,来世再续同学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塾友松涛叩首泣拜</b></p><p class="ql-block"><b> 2020年6月23日</b></p><p class="ql-block"><b> (农历庚子鼠年五月初三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六:入团参军大学南柯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高中毕业考试结束后,学校不再是单纯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高考总复习,填报志愿,部分院校招生等事务纷至沓来,我们当学生的服从命令听指挥,闻鸡起舞,跟着老师的节奏,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首先,</b><b style="font-size: 18px;">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之差,就能淘汰上万人,其惨烈可想而知。高</b><b>中毕业典礼前,学校就安排步暑,向决战决胜高考攻坚战发起最后冲刺,同学们集中精力转入系统复习,大家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认真复习,全面备战高考,决胜高考,改变命运。65年高考科目有数理化和语文政治外语,任课老师印发了各科目复习提纲,一生一册,其中死记硬背部分都是利用课余时间由各人自行安排;在课堂上我们争分夺秒,勤学苦练解答习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大量做题,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还有广受欢迎的听老师划重点,点明复习要点,大家跟着老师的步骤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强化复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临近高考,学校组织毕业班填报高考志愿,那天下午,教室里七零八落坐了二十几个同学,莫名其妙少了一大半的人,这些人神神秘秘不知去做啥了?后来才知道是某老师叫走的,说是辅导填报高考志愿表。环视一圈留在教室里的男女同学,仔细琢磨发现不是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子女,就是被管被关被杀被执法的家属,大家幡然醒悟,心知肚明,前途无望,人生渺茫,一个个像挨了霜打的茄子 --蔫了,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唉声叹气。一群政审通不过、受到原生家庭拖累的黑五类,意味着噩耗已降临,高考没戏已淘汰出局,上大学没门,填不填报志愿表一个样,所遭遇的冷落漠视和人格歧视也就不足为奇,见怪不怪了。突然其来的致命打击,如雷轰顶,瞬间击垮了毫无思想准备,内心脆弱的同学,我们第一小组的XX就精神崩溃,突然萌生了轻生的冲动,弃门而去,喊也不停,头也不回,直奔校西南北竖河岸边,欲投河了却此生,差点闹出轰动全校和全堡镇的爆炸性新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高考填报志愿,事关学生的前途命运,非同儿戏。某老师忠于职守,热情帮助和精心指导学生正确填报志愿和专业,量力而行,避免高不成低不求,无可厚非。应该慈悲为怀,公平正义,一视同仁,不该以偏概全,厚此薄彼,亲疏有别;应该满腔热情,以情感人,不该冷若冰霜,伤害众生,老师的天职是保护学生。忽视和歧视弱势群体,不利于全班同学团结和凝聚和谐。某老师精神可嘉,方式欠妥,对他只向红五类献关爱,不给黑五类送温暖的短视行为,实在不敢苟同,值得商榷。天地君亲师,老师始终是学生心中最尊敬的长者之一,师生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全班阿猫阿狗,好也好坏也罢都是你的学生,手心手背都是肉,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才是真正的水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人都有爱才怜弱之心,乙班班主任孙德成老师就是一位有爱心有善心有热心的好老师,为班上倪俭同学亲自向顾定一校长求情说好话。深受感动的顾校长挺身而出,执义仗言,力挺倪俭。有关方面终被说服,采纳了顾校长的谏言,网开一面,让地主家庭出身的倪俭遂了心愿,圆了大学梦。本该考上第一志愿上海交大,降格二级,被上师院体育系破格录取。倪俭三生有幸,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没考上名牌大学,有点遗憾,好歹当上了大学生,好歹留在了上海,好歹穿上了皮鞋(班上曾有同学戏谑:高考是决定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分水岭)。虽然这是一个不可多见的个案,但足以证明孙老师和顾校长的菩萨心肠和宅心仁厚。这段两凑凑促成的师生情谊,在民本校园一时传为佳话,让很多学生敬佩不已。人生三大幸事,上学遇到一位好老师。好老师可以成就学生的一生,坏老师可以毁灭学生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次,高考前夕,军事和文体等高等院校的招生工作、争夺稀缺人材大战提前开打。各路人马紧锣密鼓,络绎不绝,分期分批莅临我校,深入一线听介绍、调档案、查三代、看材料、术课考试遴选优秀学生(文化课以外的都是术课,系指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我记得首先是第二第四军医大学、通讯工程院校挑选军医和工程师,接着就是文艺和体育学院挑选演员和运动员。这些手握“生杀大权”的招生大员们,走马灯似的隔着教室玻璃窗东张西望,指指点点,神秘兮兮,将他们相中的男女同学叫出课堂先面试、后笔试,搞的大家心神不定,神经紧绷。这种由上到下的选人方式,学生没有选择院校和专业的自由,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招生组居高临下,一言九鼎,拥有绝对的权力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能被招生组挑选上的同学少之又少,都是人中龙凤,都是幸运儿,都已内定角色吃了定心丸,都是木板上钉钉,对他们来说后面的高考只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文化课考分已经不重要,只要不太荒腔走板。招生一事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军事院校招生组见我如同瘟神,避之不及;文体院校招生组对文体天赋缺失的人不入法眼,不屑一顾,与我无缘,形同陌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再次, 军校招生情节,触景生情,使我想起了两年前高一上半学期一年一度的征兵,仿佛就在眼前。征兵动员工作在学校轰轰烈烈展开,校门口到教育楼的大道上悬挂了宣传横幅,图书阅览室,室内体操房等墙上张贴了彩色的宣传标语。62年招兵刚开始是飞行员,过后才是空军地勤部队,专门针对在校高中生直招,是难得一遇的负责飞行保障和飞机维修的机务兵,不是后勤服务兵。空勤机务兵都是技术兵,专业好,待遇高,表现好的还可以入党提干,送军校,前途无量,最关键是复员后不愁工作,所以特别受到男同学的青睐,大家报名拥跃,我也跟风悄悄报了名,在咱丁班鲜为人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记得那是个星期天上午,征兵小组通知我到校集合,去富安纱厂医务所作体检。我们10人一组,排成单列纵队,前面有当兵带路,后面跟着一杠二星的尉官。当兵和当官都是上身黄军装,下身篮军裤,头戴黄军帽,脚登军绿色解放鞋,外扎帆布腰带,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兵哥哥很可爱,干啥都是军人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军纪如铁,国法如天。我们走在堡镇的大街上,有点小威风,沿途引来路人驻足观看和好奇的眼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由得我想起四年前,我在堡镇小学六年级时,有篇作文被语文老师选中,在班上和高年级班当范文讲解,所以影响特别特别的深刻。“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和风拂面,我们在各班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迎着朝阳,浩浩荡荡前往崇明纱厂南工场参观学习……”,作文的开场白我至今未忘,记忆犹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也是金秋时节,也是个上半天、也是天公作美的大晴天,也是排着队伍并有人带领,也是前往富安纱厂,两件事是巧合,还是天意?我的感叹: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今时今日不似当年当日。今时今日,我心事重重,为前途担忧,为自己忧虑;当年当日,我童心童真,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短短4年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抚今追昔,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征兵体检非常严格,先从眼科视力开始,最后放射科胸透结束,一共设置10道大关,层层把关,重重筛选。参检者必须过关斩将,一关一关通过,哪一关卡壳,当即淘汰,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们从开始的10人,一路减员,越减越少,所幸没被剃光头,唯有我坚持到了最后。在返校的路上,送检军官对我很亲切,拍着我的肩膀,和颜悦色对我说,恭喜你,小伙子,作好参军入伍的准备!我顿时热血沸腾,激动万分! 就在当天晚上,我上完晚自习课,回到寄宿生宿舍,统一熄灯后,更深夜静,寝室里的同学很快进入梦乡,发出鼾声。我偷偷钻在被窝里,悄无声息,打着手电筒,咬破手指头,写了“誓死保卫祖国”的血书,还很有创意的在六个大字外圈,用鲜血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心。写血书表决心,如今不多见了,几乎绝迹,可在当时是官场潜规则,在那个政治挂帅,崇尚极左的年代里,这一套很时髦,很吃香,很光荣。血书第二天我交给了送检军官,被贴在招兵办公室室外墙面上。我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美滋滋地等待入伍通知书,等着喜事临头,好事临门。其实我太逊了,想得太简单,幼稚可笑!我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竹篮打水一场空,事与愿违,石沉大海。命运总是爱开玩笑!如果我在体检中途就被淘汰出局,哪来的洒热血、表忠心壮举?哪来的那么多奢望和想入非非,不自量力而自讨苦吃?哪来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让人情何以堪?老天偏偏让你以10:1的概率,顺利出关,吊足你的胃口,勾起你梦断魂消,浮想联翩。我的当兵体检虽然完美胜出,却败在了当兵政审上,忙活半天,只留下一地鸡毛。我背上了更加沉重的思想包袱,更加悲观失望,更加消沉自卑,心中阴霾一直伴随我走上工作岗位。我当兵政审不合格,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黄梁一梦终是空。我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留下的尽是一生的伤,一世的痛!哎,生不逢时,爱不逢人,所到之处,皆是命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参军莫名其妙夭折,却不了了之,可是被腰斩的理由呢?总该让我知情吧?总该让人“死”个明白吧?无人告知,没人理睬,我是自作多情,热脸贴冷屁股,自取其辱啊!自己还不敢问,只好暗自神伤,只好忍气吞声,只好沉默无语,直到两年后,我高考落榜迷底才被破解。有个吃公家饭的亲戚为我名落孙山,抱打不平,自告奋勇,上访了上海市65年高考招生委员会,终于弄明白我是高考政审不合格而被“抢毙”的!装进我档案袋里的民本中学政审表,将我定性为“被执法者的家属”,在我头上扣了一顶很恐怖的帽子。我得知后非常惊讶,恐惧不安!我一直被蒙在鼓里,从未听说还有这么一说,真是长知识了。我自幼单亲随母姓,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穷困潦倒,温饱不敷,家庭出身工人,没有港澳台和海外复杂关系,也算是个“红五类”吧,但这没用,只要戴上这顶帽子,性质完全改变,你再不是可信赖的依靠对象,而是政治追杀、政审一票否决制的超级目标,你永远脱不了干系,永世不得翻身!你永远被边缘化,呆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尽人间冷暖,看尽世态炎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恍然大悟,如梦初醒,这是受到家庭株连,在政治上被判死刑,打入另册永不叙用也就顺理成章,难怪幸运之神总是与我擦肩而过!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也就一通百通,一了百了。两年前的参军和两年后的高考付之东流,再到自己的入团泡汤,如出一辙,引颈而望,高中三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十有八九也被政审派司,人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我从高一到高三入团申请书没有少交过;思想汇报、学毛选心得体会没有少写过;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没有少做过;学习成绩在全班称不上学霸,也算名列前茅;再积极,再努力,表现再好都是白搭,感动不了上帝,没有人会发慈悲同情你。总而言之,民本中学团总支对我来说是个无框玻璃门,看得见,摸得着,就是进不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年前,我兴冲冲,踌躇满志踏进民本中学校门;六年后我灰溜溜,伤廊累累离开此地。我为胜利而来,不向失败低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年轻就是资本,一切美好还在前方。我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去了新疆兵团,分在农四师七十二团十二连青年班当农工。三个月后,临时借调到“连社教四清小组”,第二年三月底,团政治处组织科推荐我参加了农四师第一期城市社教运动工作团,分在垦区商店社教工作组。同年十月,我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第一线火线入团,圆了高中时梦寐以求的团员梦!都是红太阳照耀下的祖国大地,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一统天下,都是中共中央红头文件里刊印的路线政策。我还是我身份未改,头顶还是扣帽性质未变,为啥冰火两重天?为啥两种截然不同的政审结果?为啥反差如此巨大?我政治水平太低说不清楚!如果换个角度单纯就事论事,客规评价的话,还是古人总结得精辟!树挪死,人挪活。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我拥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和少年,小小年纪就经历各种坎坷和挫折。人生不是在挫折中长大就是在挫折中毁灭,所以我一定要咬牙挺住,背水一战,经受住挫折,经得起打击,这样才能走出困境,活出个人样来。风雨过后,方显彩虹;历经磨难,方得始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各级组织严格掌控,层层把关,对核心单位、要害部门等重要岗位,只能选拔和重用根正苗红,信得过、靠得住的忠诚之士,确保革命队伍纯洁性,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无可厚非;大筛子漏,小筛子筛,精挑细选,百里挑一,这无可挑剔。无论如何时代就像筛子,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出人头地,筛得多数人失魂落魄,自暴自弃。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多么美妙动听,扣人心弦!经是好经,却被歪嘴和尚念歪了,难免殃及池鱼,伤及无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骨感的现实永远都是这么残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事之七:永远怀念沈迟挚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沈迟是我初高中六年的同窗,咱俩有缘相识,有幸相知,他是我的好兄弟,好同学,也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出生于1947年1月25日,比我小5个月,长的细皮肉嫩,眉清目秀,五官端正;人又聪明伶俐,精明干练,才貌双全;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有点腼腆;一看他那样子,就知是个文邹邹的白面书生,是个人见人爱的大帅哥。其英姿焕发,清新俊逸,目运灵光,神采奕奕,为班上少有的青年才俊之一。我和沈迟自小命苦,两棵苦瓜一根藤--苦在一块了,双双受到原生家庭的拖累,他出身剥削阶级家庭,是地主家的小崽崽,我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因家庭纠纷处理不当,引发刑事犯罪惨案,成了被执法者的家属。我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都娶了两房妻子,俩人都是小老婆所生,自幼生活在单亲家庭,可怜、不幸、缺爱、自卑,性格孤独。我俩学习成绩在班上都是中上水平,都有点矜持不苟,不懂迎合,也不善交际;我俩都是政治剿灭的重点照顾对象,高考政审一票否决制的超级目标,都是被学校团组织拒之门外的倒霉蛋,都是高考惨遭滑铁卢,成了政治炮灰和阶级斗争牺牲品。秋凉知冷,患难知情,相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迅速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两个难兄难弟同病相怜,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情同手足,经常互吐苦水,结为知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高考临近,志愿填报也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如何填报与规划成为同学们迫切关心的问题。那天下午,我刚进教室坐定,同组的沈迟突然来到后排问我,知不知道空位置上的人都到哪去了?我答不知道,他的提示立刻引起我的注意,随即一看教室里空空汤汤,50余个座位,七零八落坐了20几个同学,其余30多人莫名其妙,不翼而飞,那天奇了怪了,班里的团员集体失踪,不知去向?与我同卓的老凳也没了踪影。要知道,这些同学可都是班里的精英和主心骨,其中不乏学生领袖和班、团级干部!神神秘秘不告而别、究竟在忙啥?如果是团员过组织生活,应该在团内会有安民告示,在团外会有蛛丝马迹的呀!我环视一圈,留在教室里的男女同学绝大部分都是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子女和被管被关被杀被执法的家属。大家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窍窍私语;人人心知肚明,幡然醒悟,高考无望,人生渺茫;个个像挨了霜打的茄子 --蔫了,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唉声叹气,无可奈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按理说家丑不可外扬,家庭出身是个人隐私,学校对学生家庭内查外调的材料属高度机密,未经校党总支批准和校领导许可,严禁调阅和外传。可是,大家为啥仍能猜个十之八九,心知肚明而心照不宣呢?是谁泄露的?谁是罪魁祸首?问题倒底出在哪里?恰恰就出在入团政审上!60年代“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反动血统论十分嚣张,红色恐怖横行霸道,遍布天下,社会上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风靡政治挂帅。政治就是冷血动物,政治就是分清敌我友,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学生入团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流程。首先,本人要写入团申请报告……,然后校方调阅档案,严查深挖三代人,刨根问底,政审合格者才能内定为发展对象,才能提交团支部大会讨论表决走过场,多数票通过者报上级团委报准。高三毕业时,班上该入团的红五类已经所剩无几,不该入团而拒之门外的全是黑五类,团内团外,红黑分明,老鼠的儿子天生只会打洞,滚一边子去!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入团政审惨遭淘汰同学的家庭出身和政治污点先在团内,后在班上慢慢发酵扩散,久而久之,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大家心领神会和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沈迟告诉我某老师叫走辅导填报志愿,因为他坐在前面第二排,离讲台很近,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比我们后排清楚,平时掌握师生动向和知道的信息量要比我们多的多,所以我没有细想,更不会去调查核实,就深信无疑,信以为真。我不相信他,还能相信谁?若不身在其中,何来的感同身受?我和他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惺惺相惜,是一条战壕里并肩战斗的兄弟,个人关系亲密无间。再加上当天大部分同学不翼而飞,不知去向的反常现象,以及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沈迟过激言行,若不是形势逼迫,在无奈之下他会选择以投河来结束自己?他会无缘无故就放弃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肯定百分之百相信沈迟,认为他告诉我的新发现千真万确。多少年来,只要我想起这段逸事,心里就会翻江倒海,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影响极为深刻,永难忘怀。沈迟面对从未遇到过的冷漠和歧视非常敏感,对突然其来的打击毫无思想准备,难以招架,不愿逆来顺受;他悲愤交加,情绪激动,觉得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在同我交谈中流露出厌世轻生念头,觉得活着没意思,决心以死明志,以死抗争。我当即对他好言相劝,叫他万万不要绝望,不能犯傻。与此同时,引起了我的震惊,就多留了个心眼,开始特别关注他的一举一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沈迟回到座位没有多久,突然起身夺门而出,我也条件反射马上意识到大事不妙,紧随其后,边追边喊“沈迟,等等我!”他理也不理,头也不回,喊也不停,离开教室后自顾自,出校门,沿着校沟,顺着横河一路小跑。我一直追到学校西边,南北竖河上的大桥岸边,沈迟才站停。我气喘嘘嘘与他前后脚赶到,抱着他的胳膊苦苦相劝,不断开导,叫他想开点,看开点,再苦再难,总得活下去!不要意气用事,做傻事,你这么年轻,值得吗?让他慢慢冷静下来,回心转意。我们俩人相拥而泣,失声痛哭,伤心欲绝,都感到心里特别特别的委屈和心酸,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一些经历,只有自己感受,一些心情,只有自己懂得。说不出的委屈,才最委屈;心里的疼痛,才最疼痛。等沈迟情绪稍微稳定后,我们就在岸边河堤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促膝长谈,各自讲述凄惨身世和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对强加给我俩的不公平遭遇表示愤愤不平,心中不服,却又束手无策,万般无奈,那天下午我们推心置腹交谈了好几个小时,一直到夕阳西下。真是老天有眼啊!谢天谢地,我和沈迟俩人这段意外插曲,总算有惊无险,没有酿成人命惨案,不幸中的万幸!谁能料想,对沈迟来说竟是劫数难逃,祸从天降,从此以后他便坠入万复不劫的深渊,直至终了!这是个悲剧,是永远过不去的痛,是人生的改变和一辈子的折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段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是不为人知的俩人秘密,我一直守口如瓶,烂在心里,随着高考结束,曲终人散,各奔西东,隐情湮没在岁月流逝中。2011年,漂泊异乡的游子叶落归根,我回到故乡与子女会合,全家团圆,安度晚年,让身体和心灵都有一个最温暖的归宿,不至于终身漂泊在外,客死他乡,悲上加悲。2013年春节过后,衷心感谢孙良和杨兰芬夫妇精心策划,盛情邀请我回堡镇小聚,成人之美,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失群的孤雁重归巢,见到了阔别48年的老同学们,久别重逢,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和高兴,大家互诉衷肠,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在亲切热情的互动交流中,我方才得知沈迟早已离我而去,突然感觉失去了一个我最最重要的挚友和兄弟,感到十分震惊和痛惜!感到老天爷对他太不公平了,也太过于残忍了。惊愕之余,暮然回首,情不自禁想起我和他在高考前夕、发生在南北竖河桥岸边的那段心酸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把我心里所积压的事情全部释放,和盘托出,为沈迟喊冤叫屈,伸张正义。朋友就是拥有共同经历的人,朋友就是珍惜情感的人,我不说谁说?我不写谁写?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写篇怀念挚友的回忆录,留下只言片语挂在网上纪念沈迟,不枉我俩兄弟一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65年7月9日高考结束,我和沈迟在南门崇明中学握手道别,星离雨散,各奔前程,劳雁分飞,梦断天涯。谁也没有想到这匆匆一别竟成了天人永隔,生离死别,留下了终身遗憾!我孑然一身,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无牵无挂,带着太多的无奈与伤感,黯然离开了人生这块伤心之地,背井离乡,去了遥远而又陌生的新疆,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年轻就是资本,一切美好还在前方。沈迟故土难离,亲人难舍,父母在不远游,留在家乡侍奉双亲,养老送终以尽孝道。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相互之间也没有书信往来和电话电报联系,音讯全无,生死未卜。那个年代,一穷二白和短缺经济造成的交通落后和信息闭塞,阻隔并妨碍了相互间的互动交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之间的牵挂和惦记,只能守望在江湖、相会在梦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4年,在班里什么也不是的小团员蔡明德(我俩中学同窗6年,高中同卓同凳3年),为搭建同学之间情感交流互动平台,召集筹备高中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振臂一呼,得到了广泛的呼应,足见他的亲和力、号召力和个人魅力。我因受筹备组和蔡总召的委托编辑《同学通讯录》,就拿着鸡毛当令箭,夹忙头里膀牵筋,多事添乱,自作主张制作ppt献礼片,急需收集各人的信息资料,提出了客规公正全面真实准确、全班活人死人一个不少、一个不漏的目标。我的倡议得到孙良和杨兰芬的鼎力相助并躬力亲为,真是难能可贵,让我敬佩万分!夫妇俩人千方百计,费尽周折,冒着酷暑,骑着电瓶车一路行一路问,好不容易找到沈迟的老宅,不避忌讳搬开灵台前面的牌位,拍下遗像照片;并通过他宅上的亲戚联系上了沈迟的女儿,她首度向我们披露了父亲生前状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崇明竖河乡堡西村是沈迟肉体和灵魂永远的故乡,是他袓祖辈辈繁衍生息,传宗接代之地。他高中毕业被迫回家种田当农民,直到去世,一直在农村务农,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一直在逆境中负重前行,穷途潦倒,命运坎坷,历尽磨难。沈迟家境贫寒,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金银细软,粮食,衣服,牲畜,农具等浮财随同斗地主、分田地全被一扫而光,祖上留下专供他家居住的部分住宅,在一波一波,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中,被沈迟的父亲捐给了政府,成为堡西小学的校舍和厕所。沈迟全家三口人仅靠少得可怜的薄田维持生计,入不敷出,经济拮据,日子过的异常艰难。他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含辛茹苦,起早贪黑,疲于奔命,拼命劳作,拼命赚钱,长时间繁重的体力劳动,长年累月的过渡劳累,透支健康,透支生命,积劳成疾。经历了体力精神的双重透支后,沈迟因过劳得了脊椎肿瘤,不但耽误下田干活影响收入,而且四处求医自负数额不菲的医疗费,真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他身患重病,在精神打击和经济压力双重压力下,感觉自己快崩溃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出道不久的孝顺女儿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替父母排忧解难,真是父女连心,父女情深如海。沈迟病魔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几乎瘫痪,长期卧床,痛苦不堪。2001年5月23日,终因肿瘤癌变压迫脊椎神经,现代医学无法医治,不幸去世,终年54岁,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只能做地下修文,辛苦一辈子都没来得及享福就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叹息和痛彻心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值得庆幸的是,沈迟养育了一个令他欣慰骄傲,令人肃然起敬的好女儿!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十分懂事,非常体贴和孝顺父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目睹父母的辛劳、体验生活的困苦,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初中毕业放弃普高,直接考取了崇明幼教中专。她非常优秀,品学兼优,歌舞俱佳,中专毕业时学校仅有3个包送名额,她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被学校包送华师大,踏入大学校园,不但圆了自己的梦,也替父亲圆了大学梦。今天回头来看,她当年的超前选择,十分明智,极具远见。更令人敬佩的是5年的大学生活她几乎没有动用父母的一分血汗钱!个人在校时的学习和生活费及零用钱等开支,全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工俭学,自已负担。她利用平时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在社会上拼命打工,拼命挣钱,吃苦耐劳,刻苦自励,刻薄自己,苛刻个人,节衣缩食,省吃俭用,非常艰辛,十分不易。小时候的穷困,使她自小养成善于谋生、精明强干、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性格。大学毕业全靠自己积极争取,如愿以偿留在上海工作,开始有了稳定收入,就挑起了赡养父母和支付父亲巨额医疗费的千斤重担。沈迟女儿现在上海当中学教师,有房有车,与老母相依为命,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四口三代人和睦相处,有一个充满温馨而又幸福的家。今年又圆了祖孙大学梦,梦圆三代,沈迟老友若九泉有知,当含笑天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沈迟老同学虽然“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一生挣扎一生苦,一生与苦难相伴,凄惨悲伤,但他不被命运绑架,不向生活低头,不屈不挠,不卑不亢,敢于与命运抗争,拥有一颗勇敢的心,无惧无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至死不渝!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你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我敬你是条真汉子,我这辈子有你这样的兄弟,值得,这是我的荣幸!你永远活在我心中,我会永远怀念你!借此机会,衷心祝愿沈迟女儿-小沈老师全家幸福安康,好人一生平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民本中学新旧校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母校创建95年来,先后在民国初期、民国后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期间四个阶段里建造了六座校门,其中四座校门定格成历史,现有校门以向阳路上的北门为主,堡兴路上的东门为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寻找民本中学65届高三丁班在校时的校门图片,历时六年(2014年2月-2020年2月),煞费苦心,几经周折终被找到,销声匿迹55年后重现江湖,再展雄风。今天四代新旧校门图片齐聚一堂,喜圆美梦,百年过影,各展风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张1965年民本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赴疆留念照,其背景图就是我们初高中时期的母校校门,论资排辈应该是民国后期的第二代校门。这是65届高三丙班李雅丽同学如同稀世珍宝般珍藏了55年的老照片,仿佛就是她家的传家宝!今天梦想成真全是老同学加疆友李雅丽的功劳,谢谢你的绵上添花!谢谢你的友情相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校门作为学校的重要建筑物和重要标识之一,以其“入必由之,出必由之”的特殊性而承载着学校的沧桑风雨,记录着学校的历史变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校门也是同学们毕业离校、生日纪念、学校重要活动和同学聚会、校友回访母校合影留念的首选之地和最佳之处。让我们从民本中学新旧校门图片中,品读这所九十五岁老校永恒不变的民本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代校门是我们在校期间,始终陪伴着大家朝朝暮暮、进进出出六年之久的学校大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好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对我们65届同学们而言,这才是与我们密切相关,倍感亲切,格外关注的校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代校门留下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记忆,犹记得第一天我从此门进入来到民本中学的情景,那时年少的我虔诚至极踏入民本中学校门,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想到未来三年将要在此度过美好的初中时光,既紧张又兴奋;想到我以后可以佩带白底红字,闪闪发光的“民本中学”校徽,无拘无束,大摇大摆进出校门了,既激动又荣耀;还有终身难忘我和班主任朱玉昆老师在校门口揪扯和拉拽喜剧性的一幕,惊动了顾定一校长,生平头一次被叫进校长室谈话,关键时刻高人的点拨和开悟,帮助我找到了方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栉风沐雨,饱经沧桑,巍峨雄伟的老校门已化作一座丰碑,矗立在欣欣向荣的崇明大地;成为一个符号,镌刻在数万莘莘学子心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第一代校门到第四代校门,民本中学95华诞,沧海桑田,翻天履地。我们通过新旧校门对比,感叹母校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我们的母校民本中学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硬件、软件双升级,一所现代化的重点高级中学拔地而起,令人叹为观之!虽然只是一个校门,折射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变化,大发展。照片的力量就在这里,透过老照片,历史的传承脉络,文化的发展清晰可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吹不散的是往事,打不湿的是记忆。一座校门,就是一段历史,她记录了一个故事,诉说着一段沧桑,不妨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些年,我们母校的校门吧!讲讲我们个人的成长,说说我们自己的故事。执一份怀旧,留一份念想,细细品尝,慢慢体会,透过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重拾难忘的岁月和美好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晒晒母校四代校门新旧图片,祝福母校九十五华诞,致敬我们高中毕业五十五周年!传递喜悦,展示精彩,分享回忆,留住感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一代校门(民国初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些老照片带你穿越崇明百年旧影》刊登的母校第一代校门,是1922年冬,由邑绅施丹甫、杜少如等筹办于南堡镇,1925年秋,私立民本初级中学开办招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二代校门(民国后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span class="ql-cursor"></span>“私立民本初级中学”始创于1925年,1938年3月,日军侵崇,学校解散。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同年10月学校恢复并准设高中部,由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从此,我的母校民本中学开创了新天地,创造了新历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为完成扩班扩容扩规模扩大招生的宏大目标,学校大兴土木新建了楼下办公,楼上教室,兼有行政和教学功能的办公楼,还有平房教室和操场,经推断第二代新校门应运而生,“崇明县民本中学”正式挂牌。元老级校门门楣镌刻的“私立民本初级中学”横幅匾额,第二代校门就变成了“崇明县民本中学”。新校门座西朝东,具体位置就在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煤渣路路边(离东西横河200米左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革时期,红卫兵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砸四旧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在破四旧立四新中,母校第二代校门(宗祠式建筑)和大礼堂(建校时的关帝庙大雄宝殿)等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砖木结构的旧建筑退出历史舞台,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普通简陋的第三代新校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昙花一现的第四代校门(改革开放期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四代校门(北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改革开放期间,母校曾先后数次新建和改扩建校门。80年代,堡镇人民政府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整治河沟,填没大沟小浜,代之以通衢坦道。随着民本中学校园东西南三面的校沟和北面的横河被填平及向阳路的开发建设,学校在新修的向阳路旁新建了座南朝北的第四代新校门(上图),钢混结抅,瓷砖贴面,平顶雨蓬,钢管双开大门。具体位置大约在当年校园里大礼堂和养猪场中间的北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新旧世纪交替中,该校门昙花一现,又被占地面积更大、钢筋混疑土用量更多、大理石饰面更高档、电动伸缩门更先进、更加豪华更加现代化的校门替代(下图),与校园内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校舍建筑群成龙配套,相互辉映,互得益彰。我把被拆除、新建的北门及近期新造的东门归类为第四代校门。母校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新建的校门越来越漂亮,越来越高档,越来越恢宏大气,越来越具新时代气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四代新校门(东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0年8月10日,65届高三乙班龚颂平冒着伏署,实地考察了上海崇明区民本中学新校门(以下简称东门)的地图位置,周边道路和环境状况,衷心感谢老同学向我提供了东门的图片和方位说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崇明大道是崇明三横多纵中的重要一横,也是2021年崇明花博会举办的配套建设项目。崇明大道堡镇段是向阳路,向阳路改扩建工程</b><b style="color: rgb(34, 34, 34);">实施封闭围挡施工</b><b>,阻断了民本中学唯一的校门进出之路(以下简称北门),阻碍了全校师生安全出入,民本中学东门、第二条进出通道口就此应运而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东门在校园东北角,紧靠向阳路约20米,方向朝东,门前是条小马路,叫堡兴路。堡兴路南北方向往北直至工农路,路东为老街的西后街民居,路西为向阳新村,向南(以向阳路为界)延伸至民本校园南面是条断头路。民本南侧东西路叫福利路,民本中学400m环形跑道标准化运动场的西边是玉屏新村。新开东门的位置经推测,就在当年我们上学时的必经之路--煤渣路(即:堡兴路)路旁的小门和厕所之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母校95华诞,喜气盈门,增丁添口,喜迎第六个新校门降临人间,儿孙滿堂,兴旺发达。俗话说看人先看脸,见屋先见门,校门对校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图片上看,东门不是豪华时髦,高端大气上档次校门,而是简陋窄小,比较隐蔽,非常大众化的普通校门,但扑实无华,端正庄重,不失现代气息。北门、东门两个大门互不相见,一个座南朝北面对城市主干道--崇明大道,一个座西朝东隐藏在名不经传的小马路--堡兴路。北门、东门两个大门一大一小,一主一次,规避了风水忌讳。从现代角度来看,拥有两个大门近期解决了修路堵门,无路可进出的燃眉之急,远期更加方便师生出入,更显人性化,更具人文关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特别感谢孙德成老师提供的民本中学第二代和第三代新旧校门照片。孙老师担任高三乙班班主任,虽然不是我们班的班主任,但是给我们上过立体几何课,当过代课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道理,让我们受用不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您永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孙老师非常好学,孜孜不倦,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耄耋之年,老当益壮,亲手制作的美篇丝毫不输年轻人!他亲自编辑的《瞬间的足迹,留下永恒的回憶》出类拔萃,精美绝伦,词美图美歌美,老师的心灵更美!孙老师师德高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四代校门(北门)前的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50年沧桑情依旧,今昔共聚续欢乐。2015年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我们65届高三丁班34位同学积极响应总召集人蔡明德的倡仪(我俩中学同窗六年,高中同卓同凳三年),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回到故土崇明堡镇,再次聚集母校,欢聚一堂,隆重纪念高中毕业50周年。我们一起参加和共同见证了50年后的同学盛会。大家重温校园梦,共叙同学情,交流人生感悟,分享50年来的人生经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张在母校第四代校门口的全家福留念照(电脑合成),是老同学张美珍的先生于建华老师拍摄和制作。于老师是50年同学聚会圆满成功的大功臣和幕后英雄,向多才多艺,平易近人,助人为乐,德高望重的复旦大学教授于老师,致以崇高的敬礼和由衷的感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衷心感谢军功章的另一半--古道热肠,急公好义,乐于奉献的张美珍老同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第一代校门到第四代校门,民本中学95华诞,沧海桑田,翻天履地。我们通过新旧校门对比,感叹母校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发展之快,变化之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们的母校民本中学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硬件、软件双升级,一所现代化的重点高级中学拔地而起,令人叹为观之!虽然只是一个校门,折射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变化,大发展。照片的力量就在这里,透过老照片,历史的传承脉络,文化的发展清晰可见。</b></p> <p><b>400m环形塑胶跑道标准化运动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