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推窗南望,山野披上新绿,春天来了!</h3><h3> 响应政府号召,独自宅在家里隔离新冠病毒的我,身体虽然失去了踏青赏绿的自由,但心灵的自由是关不住的,思绪附在天边飘浮的柔云上,百里锡山的一些人和事又一次从记忆的脑沟深处被抠了出来。</h3><h3> 老厂的锡矿开采,史书记载始于西汉时期,但真假已不可考,我始终认为那时人们对锡的用途是不可能了解的,更为可靠的是明清时期因云南铸币局的需要,早期主要开采银,有向阳坡的银厂,晒鱼坝的银洞为证。清朝年间锡的开采才兴盛起来。</h3><h3> “先有老城门洞,后有四十八厂”中的老城门洞就在老厂,四十八厂散布于个旧矿山,马拉格矿区与老厂锡矿对应叫新厂。</h3><h3> 老厂不仅仅因资格老,产量高,名声大而在全国矿业界久负盛名。最主要的是出人才支撑起了老厂出矿石,出经验,出成果。</h3><h3> 解放前的砂丁,新中国成立后的矿工草根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九大、十大中央候补委员,你可能会说高山仰止。</h3><h3> 其子女都是普普通通的医生,工人,你可能会说匪夷所思。</h3><h3> 后来的云南省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居然没有一张全家福照片,你可能会说不可思议。</h3><h3> 世事沧桑,历史不会忘记,这是云锡老厂锡矿永远的骄傲。</h3><h3> 他,就是锡山娇子彭贵和。</h3> <h3> 1926年,彭贵和出生在云南省建水县青龙镇塌冲中寨,由于家境贫寒,上世纪40年代初就跟随乡邻叔伯到个旧矿山背矿,因为人小体弱又正是吃长饭的年纪,时日无多,老板就以吃得干不得之理由将其辞退了。</h3><h3> 在亲戚的介绍下,年少的彭贵和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只身到石屏坝兴一大户人家栽田种地,撒网拿鱼。小小年纪就帮助父母放牛割草的彭贵和如鱼得水,干得好吃得饱。几年以后,身强体壮的彭贵和心想,自己虽然饿不着肚子了,但要帮助家里摆脱贫困,只有到原来去过的矿山工作才能实现。</h3><h3> 1949年10月,彭贵和再一次来到老厂私硐当砂丁,次年二月,来到刚刚解放就恢复生产的老厂锡矿胜利坑从事井下采矿工作。在私洞背矿期间,受到了共产党外围组织的影响,接受了一些革命道理,到老厂锡矿工作后,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h3><h3> 1954年,虽然苏制电机车已经引进老厂锡矿坑下运输,但一些比较狭窄的坑道仍有许多富矿,需要用马拉矿车运输出来。</h3><h3> 是年底,胜利坑坑长办公室里,坑长正在和劳资人员翻着花名册,为组建马车运输组抽调人员。</h3><h3> 这时,五大三粗的彭贵和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h3><h3> “坑长,我请求去运输组工作。”</h3><h3> 坑长和劳资人员正在为坑上职工多数很早就离开农村来矿山打工,能够抽调来就能赶马车的并不多而发愁,听到有人主动请缨,坑长高兴地站了起来拍了拍彭贵和的肩膀:“这不是前几天刚刚宣誓入党的小彭吗?你干得了这个工作?”</h3><h3> “坑长,我十多岁就在石屏地主老财家帮工,干的就是栽田种地、养马放牛的工作,我一定能够胜任!”</h3><h3> 1955年第一天,彭贵和就从采矿组来到井下运输组工作。</h3> <h3> 彭贵和的家乡建水青龙塔冲中寨</h3> <h3> 这天,彭贵和有意和组长推一个矿车。推空车时,彭贵和将车交给组长一个人,组长不满意了:“小彭,有你这样干活计的吗?瞎蹦乱跳的。当心出事故啊!”</h3><h3> 善于观察思考的彭贵和:“组长,你辛苦一下,我看看能不能解决推车费力的题。”他一边回答,一边在一段300多米的运输道上,跑上跑下用眼睛瞄来瞄去。经过几天的观察,彭贵和发现这一段运输巷道坡度太陡,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h3> <h3> 下班出坑的路上,彭贵和在组长旁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组长,从明天起,我们组16个人,将空车推上这一段上坡铁道后,8个人继续推车去矿仓装矿,8个人调整铁道坡度,你看行不行?”</h3><h3> 组长一听言之有理,直拍脑袋:“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如果在旁边再修一条回车道,空车饱车在这里交汇,效率就更高了。”</h3><h3> 经过半年多的苦干,调整了300多米铁道坡度,新修了一条回车道,一个人就很轻松地推一个车,每人每班运量提高到17车。</h3><h3> 1957年,井下已不用人推矿车运输了。主巷道引进苏联电机车运输,但在部分非主运输巷道内只能使用马拉矿车运输。</h3> <h3> 运输组有一匹膘肥力大的烈马,由于没有人能够驯服,工人们经常指着这匹马开玩笑:“你真是只吃饲料不干活的‘白马王子’。”</h3><h3> 彭贵和听在耳里急在心上,主动提出驯服这匹烈马来拉矿的请求。</h3><h3> 下班后,彭贵和拉着“白马王子”来到欀木场空地上来驯服。一骑上去,“白马王子”四蹄腾空狂奔起来,彭贵和被摔下来,爬起来又跨上去,“白马王子”仍然放荡不羁刨蹄颠簸,踢掉了彭贵和的门牙。</h3><h3> 一旁观看的人拾起门牙,为彭贵和擦掉嘴上的血迹:“彭师傅,看起来这匹马是驯服不了啦,算了吧!”</h3><h3> 彭贵和拍拍劳动布上的灰尘:“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我就要让‘白马王子’变成一匹出力拉矿的好马!”</h3> <h3> 1960年,运输组有只骡子太瘦,拉不动矿车。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饲料供应特别困难。彭贵和常常不顾一天的疲劳,下班后到山上割青草来弥补饲料不足,入坑后,他把自己所得的坑下工人特有的保健(馒头)分一半给这匹骡子吃。</h3><h3> “彭师傅,现在连人都吃不饱了,你还将自己每天的馒头拿给骡子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从组长到组员都心疼的劝阻道。</h3><h3> 彭贵和笑眯眯地回答说:“又要让马儿跑得快,又要让马儿不吃草,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h3><h3>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喂养,这匹瘦骡子变得十分强壮,成为拉矿的主力。</h3> <h3> 1965年10月,彭贵和受命带领67名职工到拉达冲组建运输工区。当时的拉达冲前无村后无寨,野草丛生,豺狼出入,除1958年开坑时留下的几间破屋外,什么也没有,条件十分艰苦。年轻的同志见状背起背包就要走,有的人甚至担心留在拉达冲将一辈子找不到对象而闹到矿上,说什么也不愿留下。</h3><h3> 彭贵和用大庆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鼓励大家:“大庆人在冰天雪地的荒漠上,天当被地当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莫说我们现在还有房子住,就是天塌下来也不能退缩,决不能在困难面前当软骨头,给矿山人丢脸。”</h3><h3> 与此同时,动手帮助年轻人铺床、打扫卫生。为改善拉达冲的生产生活环境,彭贵和带领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开荒植树,养猪种菜。当看着自已亲手栽种的小树和喂养的猪仔一天天长大,年轻人的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工作也安心了。运输工区成为了老厂锡矿胜利坑、马鹿塘坑的主力运输单位,直到现在仍然发挥作用。</h3> <h3> 彭贵和与妻子杨秀华</h3> <h3> 彭贵和在长期的生产工作中,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所在岗位的技术业务;注意在实践中积累管理经验;“官是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将革命的优良传统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h3><h3> 彭贵和长期在老厂锡矿胜利坑工作,妻子杨秀华在距老厂十多公里的个旧市属胜利矿(银硐矿)工作,由于彭贵和工作比较繁忙,十多年来,每个月都是妻子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到胜利坑和丈夫相聚一次。那时的矿山生活十分艰苦,妻子来了,每次彭贵和都很内疚地让同住的工友到其他地方克服克服。由于夫妻两都忙于矿山建设和生产,四个儿女只好交给居住在个旧市彭贵和的母亲,父母儿女过着三地分居的生活。二十多年没有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过过一个春节。</h3><h3> </h3> <h3> 参加党的九大期间,彭贵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影</h3> <h3> 彭贵和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四军政委袁增绿留影</h3> <h3> 彭贵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赶马大王”,得到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1963年被评为个旧市、老厂锡矿五好标兵;1965年被评为云南省工交战线上的五好标兵;1969年3月、1973年8月,两次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候补委员;曾经十三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任云锡公司文化大革命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云锡公司党委常委;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总工会主席。</h3><h3> </h3> <h3> 彭贵和在云南省委一号院</h3> <h3> 彭贵和与中央候补委员、云南省委副书记七林旺丹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留影</h3> <h3> 云南省锡博物馆彭贵和的挂像</h3> <h3> 彭贵和身居高位,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h3><h3> 当时,彭贵和的工作单位依然是老厂锡矿,任云锡公司党委常委后,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必须到原单位工作。公司按规定派车送他到原单位时,他总是笑眯眯地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山工人,我坐小轿车去上班,工人们怎么看我?有几次因工作需要,他也是坐车到老厂锡矿矿部,就让驾驶员回个旧,自己走一个多小时的小路去拉达冲运输工区。 </h3><h3> 到云南省总工会工作后,实事求是一直是他的工作准则,他的足迹踏遍了云南的边疆、工矿、学校、农村。<br></h3><h3> 那个时期的领导干部,矿山上流行的说法是“提职不提薪,粮食减几斤”,彭贵和的月工资仅有七十七元七角七分,国家供应的粮食从坑下的每个月47斤减到27斤。家中的十二吋日力牌黑白电视机也是长子彭明元买给的。一直以来穿的仍然是工作服、军装、解放鞋。</h3><h3> 云锡公司领导考虑到彭贵和的妻子仍在胜利矿当工人,与其身份不符,让秘书将杨秀华调到云锡招待所任副所长,彭贵和婉言谢绝道:当官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后来,杨秀华调到老厂锡矿胜利坑设备室食堂当了一名厨工。</h3><h3> 彭贵和的一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矿工出身的干部,始终没有忘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h3><h3> 彭贵和,当之无愧的锡山娇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