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读《静悄悄的革命》</h3> <h3>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h3><h3> 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所撰写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家李季湄老师翻译。 </h3><h3> 这本书是2002年5月翻译,在近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依然畅销。我是昨天晚上开始读的,薄薄的一册一天就读完了。作者反应了教育中存在的真实情况,并给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虽然这本书反应的是20年前,甚至是更久些日本教育存在的问题,却也是我们现在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h3><h3> 合上书,“倾听”“对话”“综合性学习”“学习共同体”“勉强”与“学习”,这些词语会从脑海里蹦出来。书中一些闪闪发光的语句,一些和大多数一线教师同感的观点,一些和现在教改一样的困惑,总是深深地吸引我一直读下去。作为教师,我少的是专注而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也是我作为妈妈的缺点,为此女儿经常不开心。我们的对话只是囿于自己的范畴,只能是说话,而非对话。我们的教研活动仅仅止于皮毛,我们观察课堂,并没有重点考虑学生学习的态度,我们的家长开放日仅仅是向家长展示我们的教学……</h3><h3> 这些书中都有深刻而透彻的表述:</h3><h3> 1.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的应答:“是的!是的!”表面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泄露了浅薄与贫乏。</h3><h3> 2.“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得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h3><h3> 学生 正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给他表现自己,并且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里学习行为中期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h3><h3> 3.然而,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没有去想准确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不为过。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自己没有接住球,还让学生去替她捡,像这样的互动,如果持续的话,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的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它们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的控制教学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再说深一步的话,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的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场上课才是上课。</h3><h3> 4.这样来考虑“理解”的话,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吧。如果教师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着的话,那是不可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的。</h3><h3> 5.可以说比“课桌间巡视”更恰当一些。但是在学生做作业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是更重要的,无论哪个教室里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他们一一对应的做衣服,不仅仅是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儿童提供具体的帮助,也是教师自身从教学展开之可能性的角度,去发现个别差异的绝好机会。</h3><h3> 6.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室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谁才能构建起来。只要有一个教师封闭教室的大门,那么想从内部进行学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6.</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改革第一年的校内教研活动的中心目的不是上出精彩的课,正相反,授课技术拙劣一点无所谓,失败多次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要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安心上课,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span></h3><h3> 7.观摩课和校内研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问题。然而现在一般的教学研究都是围绕教材的研究,授课过程的研究以及提问、指导的研究等而展开的。其实,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态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参观的位置应该向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应对为中心的位置转移,即要在教室的两侧,而且是尽量靠前的两侧。</h3><h3> 8.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h3><h3> 9.学科学习改革的中心课题,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迄今为止,学校教育都受应试教育文化的支配,以高效率地学好规定的教科书内容、应付考试为目的。“勉强”就是这样的活动,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接触,不必与任何人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的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因而,把勉强说成是偏重知识是不对的,原因在于,失了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去来龙去脉,其知识便没有了意义和联系,就不称其为知识了,而将之称为信息还正确一点。再勉强的过程中,知识被置换成了信息,具有意义结构的经验被置换成了仅是意味着个人自身活动的体验。</h3><h3> 10.平泽宪一校长认为,作为学校改革的出发点是对话,即和学生的对话去、和教师的对话、和家长的对话。作为教育必要条件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信赖关系,教师与家长的信赖关系。而对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信赖关系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就连学校这样强调对话的重要性,但缺少对话的现象却并不少见。在学校,语言似乎像单向的流水一样,基本上是从教育委员会流向校长,从校长流向教师,从教师流向学生、家长。当然教师也通过教职工会议等很多会议形式参加学校管理,也鼓励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发言,在学生集体中也组织了让学生自治管理的学生会,家长们也通过家长委员会与学校积极交换意见,然而对话绝不是单向的意见发表也不是单纯的相互提意见,为什么呢?因为要建立对话的文化而不是说话的文化,对话的文化是倾听的文化。在倾听的文化还不成熟的地方,再怎么强调对话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依然会保持沉默。</h3><h3> 仅以上述几条作为我的书摘吧,2020年读完的第一本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