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古镇有条河,名称昌江河。昌江河从镇中穿越,一路向南,挥手间把古镇划出了河东与河西两片区域。河东是古镇的老城区、河西是古镇的近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为了方便河东与河西两地的交往,公元1935年古镇人在昌江河岸曾经为古镇瓷业发挥重要作用的中渡口古码头旁上架起一座木桥。从此古镇人称之浮桥。浮桥随水位高低升降,稳妥浮在水上,这叫法非常形象贴切。</h3><h3><br></h3><h3>浮桥,我童年的时候对它有着深刻印象:许多了条木船被用粗壮的钢丝绳串联固定,横列宽阔的昌江河上,然后在船上铺就厚实耐用的木板,再两旁立上护栏,中间供汽车通行,(据说初始不能通行汽车)旁边给人行走。碧波无横舟,古渡一浮桥。浮桥于宽阔的河面上一字展开,连接昌江河东西两岸,形成交通重要枢纽,沟通了彼此密切联系。如同两兄弟手拉着手,谁也无法把他俩分开。</h3><h3><br></h3><h3>不敢说浮桥是我人生中走过的第一桥,本来也没有印象,但是敢确定浮桥是记忆中的第一桥。我家住在沿河东路边的一条老巷中,因为人民公园在浮桥附近,若是到公园游玩,过浮桥是必经之路。除此,要么乘坐过河摆渡小船,要么有双翅膀飞到河西。当年,人民公园内的动物园算是我童年的喜爱:喝彩声中频频展羽献媚的孔雀;威震山林霸道的老虎;聪明机智,动作敏捷,吃了我投给它一颗高级糖后频频敬礼,让人忍俊不禁的红屁股顽猴……</h3><h3><br></h3> <p class="ql-block">感觉童年过得好快,其实少年时光也是如此。少年郎的滋味还没来得及体味,转眼便长成青年小伙。时值1978年,按照当年国家政策,我没有被下放农村务农,而是留在古镇里就业,被分配到河西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原来过浮桥次数有限,结果每天都要从河东到河西,再从河西到河东往返。浮桥是我的必经之桥。三天不过桥,内心活生出几分失落感。命运注定了我和浮桥的缘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镇的昌江河发源于江西省与安徽省交界处的山区,大致呈北南走向,由北向南注入鄱阳湖。历史上,昌江河曾是景德镇对外交通最重要的通道。每年汛期,因为上游连日暴雨,引发山洪,洪水咆哮而下,造成昌江河水位暴涨。为了确保来往车辆行人安全,浮桥管理单位临时移桥至岸边,用粗壮的钢丝绳系牢,防止浮桥被洪水冲走。没有了浮桥,我望着河西兴叹。只好蹬着脚踏车,绕道昌江大桥,经新枫路,多跑十几里路程去单位工作。不知道早先没有昌江大桥古镇人遇到汛期,他们是如何来往,没法想象。浮桥真的是贯通两岸的咽喉要道,此时此刻凸现它至关的重要性。用它的脊梁承载了古镇几代人的过往,守护了古镇的千家万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浮桥不仅仅为两岸往来提供了便利,多年前曾经是古镇爱好游泳者聚集的场地。炎炎夏日,夕阳尚未落山,知了还在河岸边高耸挺拨的柳枝上鸣叫,当着桥墩的船的船头,好多游泳人从此鱼贯入水,畅游。置身河水中浑身凉爽,暑气顿消,快意非常。游泳的人有的论输争赢,为了争强,经常三人一伙,五人一群,从浮桥入水,游向下游。昌江大桥是比赛终站。争得头名的人,趾高气昂,似乎有了几分脸面。有时兑现君子协定,输者买包烟犒劳赢者。也有“小人”,输不起,还要顺口用本地童谣调侃赢者:“油条包麻滋,恰(吃)得落牙齿。”油条包麻滋,是有名的地方小吃。外来游客常常翘起拇指多有夸赞。</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老辈子的人应该不会忘记,公元1966年7日16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十分纪念意义的日子,全国每年都要组织一次游泳纪念活动。古镇亦是如此。古镇的机关、学校、十大瓷厂都会组织参加游泳。他们首先肩扛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其次肩扛大型横幅“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一周年!”“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标语牌,从浮桥依次下水,组成方队,口号响亮,浩浩荡荡向昌江大桥进发。此日,古镇万人空巷,聚集两岸。红旗飞舞,锣鼓喧天,呐喊助威,场面恢宏壮观。尔后,又成了街头巷尾的三天三夜饭后茶余的谈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浮桥,也是古镇人夏天纳凉的好地方。当夜幕降临,两岸万家灯火,穿越大街小巷,沿着昌江河边,走过幽径小道来到浮桥,此时,一轮明月悬挂天际,银辉闪烁,凭栏远眺水面,星光碎碎点点,白天被骄阳压抑的河风,终于在夜色下得到恣意挥拂。偶有小船划过,渔夫抛洒丝网,柔柔银波荡漾。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待到远处飘来悠扬的笛声,更加的神清气爽,感觉简直是天籁之音。诗人也会若有神助,灵感喷发,因景生情,因情生句,因句成行,因行成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昌江河上几座桥?不需翻阅线装的老书,直接垂询年长的浮桥,浮桥老人会不徐不疾,娓娓道来。1959年昌江大桥建成,坐落在古镇城区的西南面,第一座横跨昌江河的桥梁。1983年珠山大桥建成,坐落古镇城区的西面,是古镇珠山路上的一座桥梁,横跨昌江河。1998年瓷都大桥建成,坐落在古镇的西北面,横跨昌江河。2010年白鹭大桥建成。还有十八渡地段那座浮在水面上昙花一现的……昌江河几座桥?浮桥排行要数第一,桥界老大非它莫属。其它的桥充其量只能是算桥兄桥妹。</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浮桥被八十余年时光辗过,它的每处细节镶嵌了历史的过往,都有一串长长的故事。古镇人行走在浮桥上,鞋跟敲击着桥面地板咯咯作响,耳畔宛若那历史的回声,眼前史诗般的画卷徐徐展开:194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7军49师 所部的一支队伍,经中渡口浮桥挺进古镇。历尽沧桑的古镇迎来了解放,获得了新生。浮桥有幸见证了这伟大历史性的时刻。也是古镇中共地下工作者,从事革命的重要交通线。红色记忆,依然在古镇流传。浮桥历尽沧桑,应该是座活着的文物。斑驳陆离且陈旧的物与器,往往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做新如旧的物与器,却难在它的骨逢里寻觅到生命的细胞。</h3> <h3>庚子年初,因为武汉疫情,较之往年春节的古镇显得异常清冷。路过珠山大桥,顺势俯瞰远处中渡口,昌江河面空空荡荡,不见浮桥踪影。一阵西北风掠过桥面,我不禁打个寒颤。一山一水,一物一事,能被后人长久记忆且议论,总有它存在的理由或形式。此时此刻,我欲说无语……别了,我的浮桥!别了,古镇的浮桥!<br></h3><h3><br></h3><h3> 庚子年初九草于景德镇</h3><h1><br></h1> <h1><font color="#ed2308">图片来自网络 ,非本人摄影。</font></h1><h3></h3> <h3>杨秋平,笔名老秋,男,1961年出生,籍贯江西都昌,珠山诗词学会会员,市作协会员,市网络作协会员。偏爱写作散文,诗歌、小说、民间故事,尤其对本土文学情有独钟。偶获小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