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记住乡愁:</i></b></h1><h3><b style="font-style: italic;"> </b><b>下东洼锄地</b></h3><h5> 文‖张长增</h5><h3>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张冯大队还是利津县盐窝人民公社的一个贫困村。全村共有三个生产小队,有800口人左右。 1976年12月,经中共盐窝人民公社党委批准,张冯大队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张冯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乐图,副书记张汝山、扈景芳,支部委员、民兵连长张长增,支部委员、大队会计崔学亮。 <br></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张冯大队在远离村庄120里地的东洼(从利津县六河公社往东北走60里地)共有耕地230亩,从东洼地的南边往北依次是,第一生产小队80亩地,第二生产小队70亩地,第三生产小队80亩地。全村东洼地的东西长6里地,南北宽1里地。我们张冯大队东洼地的南邻是盐窝公社杨柳村的地,北邻是店子公社北朱家村的地,东临是渔民村的地,西临是沾化县的地。
1976年5月中旬,我们第一生产小队领导决定,由我(时任生产队副队长)带领扈景芳、高兴亮、高乐贤、聂会启、聂会盛、王学清、王焕彬7名社员下东洼锄高梁和豆子。
第一天早饭后,我们8名社员各自把铺盖、干粮、锄、镰装在小推车上,推着小推车一起奔向东洼锄地……
中午,我们在利津罗镇铁木社伸了伸锄,那时,伸一张锄花不到1元钱。中午饭,我们在罗镇铁木社吃的凉干粮、喝的凉开水。一天我们推着小推车,经过120里地的步行,下午大约6点钟到了张冯大队第一生产小队的种地屋子。我们稍微歇了歇,用草打好了地铺,每天晚上,我们都是睡在草地铺上。那时,我的表叔高乐田,在那里看种地屋子。我们在锄地时,高乐田表叔给我们忙饭。<br></h3> <h3>第二天我们八个人正式开始锄地。上午,我们到地里看了看耩的高梁和大豆的苗情,下午,我们就开始锄地啦。那时,我们张冯大队的东洼地,都是一年种一季高梁和大豆。
我们8名社员先锄的头遍高梁地,大约共种了八亩高杆高粱。我们锄地的排列顺序是,由聂会盛打头锄、高兴亮打二锄、高乐贤打三锄、扈景芳打四锄、张长增打五锄、王焕彬打六锄、聂会启打七锄、王学清打八锄,一个人锄一耧地。我们一队里种的80亩地,东西方向一亩地正耩一耧地,地的东边约1里地长耩了80耧高杆高梁,地的西边约5里地长耩了80耧大豆。
锄头遍高梁,在农村是一个技术活,农村叫剜高梁苗子。刚开始学碗高梁苗子还比较难学,尤其是地里长的草挺多挺旺,不好剜,一不小心,就把草和高梁苗一块锄下来。剜高梁苗子的基本要领是,"一步留三棵,大穴老鸹窝,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大滴。“
我们锄完头遍高粱地,又紧接着锄头遍豆子地。当时,豆子地也不好锄,豆子地里长了很多的芦草、野苍子、水棚花、查棵子,并且长的挺高挺粗挺旺,有的草比豆子棵长得高半米多。锄掉这些旺盛的草,得费好大地劲啊,不使劲锄,锄不下草来……
我们锄完头遍豆子地,又锄二遍高梁地,锄完二遍高梁地,又锄二遍豆子地……
<br></h3> <h3>我们这次下东洼锄地,从5月中旬开始,到6月底结束,共锄地近50天。在锄地期间,我们累滴不轻。在锄地时,大部分时间是在6月里,气温高、天气热、吃滴孬、活又累、睡草铺、无蚊帐、点油灯,东西6里地长的东洼地,没有一棵树阴凉。在锄地歇歇时,也是晒在太阳地里。虽然天天戴着苇苙锄地,但是每天还是汗水湿透了衣服。特别是来到中午头里,我们每天都是汗流夹背,挥汗如雨。锄一天地来,累滴腰酸胳膊痛,特别是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让我们体会的非常深刻……
锄完了高梁和豆子地后,我们的脸都晒得很黑,嘴上都㸆起了疗浆,手上的老茧又增厚了很多,身体都累瘦了,我们每个人的体重都掉了七八斤……</h3><h3> 2020年2月9日写于滨州</h3> <h3>————————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