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锡林浩特市第一中学  马老师

马桂兰

<h3>   这几天,我被日本捐赠物资箱子上的“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八个字给灼伤了。一个外族,能把我们祖先传下来的《诗经》里的诗句用的这样不可救药地精准,这样不可救药地传神,这样不可救药地炉火纯青,甚至还硬生生地给原境界提升一格,这结结实实地震撼到了我,当时我的感觉就像少年鲁迅见到大字不识一个的保姆阿长给他买来了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的《山海经》一般“全体都震悚起来”。说句实话,对待日本国和日本人,我是很狭隘的。我因他们屠杀30万南京同胞而恨他们入骨,更因他们侵略祖国母亲而恨不能把他们从地球上赶尽杀绝。但此时此刻我却对他们满生敬意。不是因为他们的捐赠,而是因为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那种精到。他们在特定时刻、针对特定事件借用我们的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传达了他们的意思,还极其糟糕地点中了我这个痛恨日本人的穴,甚而至于让我差点儿没有了免疫力!   </h3> <h3> 这八个字——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本应该是由我们自己发自内心地送给武汉同胞的,却让“小日本儿”给抢走了风头。震撼之余,又让我觉得很有些不爽。本来应该是我们用的更自如,更真诚,更登峰造极,应该是那种不经意就从心中淌出的下意识。因为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第一继承人绝对应该是我们自己,我们炎黄子孙,我们华夏儿女。别人想学习,想继承,想运用,还隔着万里长城,还隔着太平洋海水,还隔着巍巍富士山,您说对不?<br> 我知道我又在犯狭隘主义了。道理我是明白的,《诗经》是我们祖先贡献给全人类的,中华文化是我们贡献给全人类的。全世界的人民谁想学都可以拿来学,拿去用。可是,现在偏偏是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向中国学习,可我们中华儿女们却偏偏对自产的中华文化不咋“感冒”!<br>  咋办呢?还能咋办?传承中华文化,语文老师义不容辞之使命。于是教孩子们学习读诗的想法就诞生了!<br> <br>说干就干,咱们明天就开讲。<br>我要讲的内容将以美篇的形式推出,欢迎收看!<br>明天见。不见不散哦。<br> <br>给同学们透漏几个要讲的题目<br>读诗小窍门(一)——脑补<br>读诗小窍门(二)——耳补<br>读诗小窍门(三)——心补<br>读诗小窍门(四)——脑补、耳补、心补之综合运用<br> ……</h3> <h3>附《无衣》<br> <br> 无衣<br><br>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r>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br>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br> <br>  《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br>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是铮铮誓言,更是烈烈豪气!<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