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疫情仍在肆虐,继续宅在家中。</b></h1><h1><b>除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将士,人们大多无奈</b><b>呆在巢穴里,有的赋诗绘画,有的微信聊天,有的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疫情面前,也许,大家平日那些永难满足的欲望,正被冠状病毒阻断,内心开始变得淡定了些。面壁闲坐,憋闷之余,人们反思道:原来这房子车子票子,的确不是第一位的,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才最重要。</b></h1><h3><b><br></b></h3><h1><b>闲来无事,说几句有关住宅的话题吧。</b></h1><h3><b><br></b></h3><h1><b>衣食住行,其中的居有其屋,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的祖先,也许真的住过洞穴、栖身树下,风餐露宿……不得而知。看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是巢穴在不断改进、完善的进程。时至今日现代社会,我们都已居有其所,住上了相对温暖、舒适的住宅,流浪街头者,已几近绝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可以说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极大的提升。</b></h1><h3><b><br></b></h3><h1><b>老叟年过花甲,大半生所亲身经历和见证的,也许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神州大地上,普通百姓阶层居住情景的一个缩影。回想起来,不禁令人感慨万千。家国是命运共同体,个人的生活轨迹,与一个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我们居住条件的提升,不仅仅是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繁荣昌盛程度。</b></h1> <h3><b><font color="#ff8a00">日益高大上</font></b></h3> <h1><b>住宅,是人们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财产之一。</b></h1><h1><b>并不遥远的过去,我们的前辈,居住条件如何?大多数百姓人家,自然是异常简陋,甚至于屋不避寒。但是,我比较幸运,50年代岀生于青岛的一个干部家庭里,童年的记忆已朦朦胧胧,依稀记得,那里是青岛纺织工会宿舍区,我家住在德国人建造的一座两层楼房的一楼里,印象最深刻的,那地板是木质的。对于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说,20世纪50年代,这应该是住过的最高档房子了。在那里面,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b></h1><h3><b><br></b></h3><h1><b>时至1963年,父母亲响应党中央“城市干部支援农村”的号召,从黄海之滨举家来到了沂蒙山区。偏僻荒凉的马牧池公社里,大院门口的三间草房,成为我们新的栖息地。一家六口人,蜗居在其中</b><b>。以后,因为办公用房紧张,我们又租住到马牧池北村的农户中,一住许多年。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以后离开家庭。</b></h1><h3><b><br></b></h3><h1><b>不大的农家院落里,共住着我们四户人家。堂屋是老奶奶娘俩,小堂屋是其大儿子一家,西屋是二儿子一家,三间小南屋便是我们的居住地,六口人吃住在里面,拥挤程度可想而知。院子是厨房,平常在那地方烧火做饭拉风箱,一旦遇上雨雪天,就得挪到大门以里的过道里去。院子东南角那简陋的厕所,没有男女之分,十几口人不管谁进去以前,都需要先咳嗽上一声。</b></h1><h3><b><br></b></h3><h1><b>其实,当年公社没有家属院,脱产干部家庭,都分别居住在马牧池街上的农户中,或者是在“老油坊”大院里,每家有二三间平房,住得相对宽敞明亮,比较起老百姓家庭来,还算是条件好的。许多穷苦人家,所住的低矮草房,好歹能藏身而已。有些老年人,干脆就在团瓢屋子里避寒。因为贫穷,他们只得用木头棍子,扎一个锥形的框架,搭上麦秸帘子,然后,整体座到低矮的石头墙上便成。记得我们一群孩子,跑到王家河对岸的李家林里,去看沂蒙红嫂明德英,需要低着头拱进门,因为没有窗户,里面漆黑一片,老半天才能看清楚她在哪里。时隔半个多世纪,这种建筑,是没有人常住的了。去年夏天大暴雨过后,在沂河的洪流中,竟然又见到团瓢屋顺流而下,很可能是上游护坡或看山用的,被洪水冲下来。更为有趣的是,在这老古董上面,竟然还伫立着一只大公鸡。急速南下的滔滔洪水中,不知它会随着团瓢屋飘落何方?这画面,成为我眼中的一景,内心也联想不已。</b></h1><h3><b><br></b></h3><h1><b>上世纪六十年代,沂蒙山区的农村里,普遍是用石头或土坯垒墙,上面则用麦秸苫起来,每隔三五年需要翻新一遍。再以后,家庭条件好的,用上了“三趟瓦”,庄户人形象地称呼这种房子为“四不露毛”的。全部用砖瓦修建起来的房子,则很罕见。</b></h1> <h3><b><font color="#ff8a00">团瓢屋</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小草房</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石头墙</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三趟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砖瓦房</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故地重游</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旧宅新貌</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小南屋变了</font></b></h3> <h1><b>岁月如梭。</b></h1><h1><b>长大成人后,我岀外打过工,然后上山下乡,等到正式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蒙山县山沟沟里的一家三线军工企业,在那里,我度过了6年的青春年华。环境的偏远闭塞,工作上三班倒的熬煎自不必说,居住条件也是十分艰苦,我们一起入厂的9名学徒工,被安排到东山半山腰三间小屋里,床挨着床,每个人一个箱子塞到下面,除了过道,基本就没有什么活动空间了。在那偪仄的空间里,我们一伙朝气蓬勃的年青人,在里面吃饭睡觉,在里面欢笑打闹,在里面照样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今,有时思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b></h1><h3><b><br></b></h3><h1><b>再以后,1981年底,我从山沟里调回老家县城,在人民路上一个宿舍区内,长住了20多年。八十年代,还尚未房改,分房均需论资排辈,打分排队。在这个家属院内,我先后挪了5个地方,可谓是小步快跑,逐渐扩大。记得1984年面临结婚时,单位里无房可分,只给了单身宿舍楼一楼的一间房子,用大衣橱及一道布帘子,分隔为里外间,相当于外面是客厅和餐厅,里面为卧室。门外走㾿里,竖上块五合板一档,放上煤球炉子,权做厨房。再以后,挨号挪到一间半房子里,两个家庭一个院落,好处是有了真正的厨房。然后,又提升一步,搬到三四十平方的旧单元楼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总算有了独立的家庭空间,尤其是甭再去公共厕所。以前,全院只有那一个方便处,早晨,有时你再内急,都需要耐心等一等才行。过了几年,又分配到独门独院有里外间的陈旧平房。时至1998年初,单位里一下子盖起来4座宿舍楼,我平生终于第一次住上了崭新的单元房。据说,这也是第一次盖“现浇面”的,以前都属预制楼板的,防震安全性能差。精心装修一番后,喜气洋洋搬新居,兴高采烈住新房。记得,这七八十平米的房子及储藏室,房改时价格才不足3万元。自此,在那</b><b>里面,一住十几年的光景。</b></h1><h1><b><br></b></h1><h1><b>随后,全国上下,神州大地,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狂潮。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在这小小的县城里,进入21世纪后,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平方、小别墅、花园房……我们本来还感觉心满意足的小巢,很快就显得寒碜土气,被比得不宜居住了似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的提高,特别是老房子一直通不上集中供暖及燃气,至2012年,我也搬岀了那座久居的家属院,购买了卧龙山下“诸葛华府”百多平米的电梯房,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没有给社会拖后腿。自己也颇感满意,面积不大不小,位置紧靠公园,内心拿定主意:在此安居终老,余生不再挪动啦。</b></h1><h3><b><br></b></h3><h1><b>看</b><b>当今的年青人,令人羡慕,对象八字还没一撇,父母就已倾其所有,榨干全部积蓄,甚至于举三代之力,先给准备好崭新的婚房。而那些富贵人家,孩子属于含着金钥匙岀生,价值上百万的房子,那都不是事,年龄很小就给准备好了。</b></h1> <h3><b><font color="#ff8a00">东山小屋了无痕</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旧宅变商铺</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小单元楼</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新旧对比</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如今的家</font></b></h3> <h1><b><font color="#010101">遥想当年,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国家制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时至今日,可以说已基本实现。2019年,中国GDP总量已近百万亿。如果单单从千家万户的住宅条件来说,与40年前相比较,也可谓是有了天壤之别,基本达到了小康</font></b><b><font color="#010101">水平。如今,看神州大地,高楼林立;观夜色苍茫,万家灯火。无论城乡,工地遍布;不管穷富,人皆“有所”。无家可归的人,已极少见。</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但是,正是这祖祖辈辈,本来平常的住宅,已成为了许多家庭最大的负累。</font></b><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进入新世纪以后,房地产逐渐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而导致的房价过快增长,也成为百姓家庭最主要的支出,最大的经济负担。反思当前人们之所以活得累,房价的畸形发展,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2008年至今,可以说是全国房价一路飙升的十几年。不少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甚至于达到均价3万的地步,像临沂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也顺势纷纷涨到万元,连我们这小县城,也已六七千元以上。城里的90后们,绝大部分“负债”。已购房的普通家庭,都是靠家人凑齐房子的首付,然后再贷上大部分房款,一家人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在偿还房贷中度过,相当一部分家庭,成为了房奴。</font></b></h3><h3><br></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小小住宅,人生百相。</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font></b><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我曾羡慕过,在网上见识到的,比尔.盖茨那前有游泳池后有大花园的别墅;赵忠祥那满堂玉器珠宝、四处金碧辉煌的豪宅;也曾真到过杨丽萍的洱海“月亮宫”仙境,转悠了一遭。面对这些人间天堂,事后转念一想,自己一介草民,即不是名人名星,也不是富豪大款,开开眼界,看看罢了。</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我曾目睹过,当年马牧池的老房东,业已80多岁,如今仍独居在农村用空心砖盖的简易老年房里,正艰难度日。当年的老工友,早已下岗多年,限于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住在城里三五十平方的小单元楼里,的确显得过于局促。而那些进城打工、做小生意的农民,则住在狭窄的小岀租房屋里,艰难的维持着生计。</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我曾一直认为,房子越大了越好。这,一是宽敞二是排场。我亲眼见过临沂朋友家那260平米的大单元房,里面大大小小有8个门。据他自述,俩口子平常在家,有5个门是锁着的,因为感觉空得慌。其实,听风水大师讲解:阳宅太大人太少的话,室内阴气就会过重,不利于人体平衡。当然,只要人家经济条件允许,自个儿真金白银血汗钱买的房,不是为了什么摆阔炫富,住大住小,各有所好。</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我曾嫉妒过,这些年来,身边的一些倒房者 ,</font></b><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头脑灵活,该岀手时就岀手,借着房产的商机,赚得盆满钵满。直到近一二年,房价达到顶峰,再加上国家调控,“房住不炒”的观念,才开始回归人心。其实,自己压根就缺乏经济头脑,不懂理财之道,抓不住身边的机遇,没啥好懊悔的。人,不该对求而不得的东西,执念太深。</font></b><br></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我也曾在新闻中听说过,</font></b><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010101">那位“三百”院长,先后贪了百套住宅,送给了百名情妇。“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燎原”。几十年来,这些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们,大捞特捞,房子已不是为了居住,而是成为了行赂受赂的礼品。我们这些没有腐败资格的草根们,权当听听热闹罢了。红尘千万事,终了总归无。正如有位名人所问:你看看那些当年北京著名的四合院落,大门钥匙如今都攥在谁的手里?自古至今,我们人的本性,都是占有的东西越多了越好。其实,任何人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font></b></h3><h3><br></h3><h1><b><font color="#010101">言归正传。人的住宅,无非是为了有个栖息之地而已,如同树上的鸟巢,地上的狗窝,水中的蛇洞一样的功能。所谓家有千间房,一夜只睡一张床。身为平头百姓,能有个一百多平米,自我感觉舒适、整洁,足矣!不过度消费,崇尚简单,够用就行。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1><b><font color="#010101">俗语云: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人,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应该多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对于已达到小康水平的我们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居无定所,而是想要的太多。有时与家人调侃道:那些人占有那么多房子干什么?你不能上半夜在这睡,下半夜再挪个窝吧。</font></b><b><font color="#010101">一尺安宁,胜过豪宅别墅。这,并非矫情。</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 <h3><b><font color="#ff8a00">工地遍布</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新楼林立</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高端别墅</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月亮宫</font></b></h3> <h1></h1><h1><b>人生真意,只在心间。</b></h1><h1><b>这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不仅改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也使人们的心态,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疫情汹涌,蜗居家中,生活的节奏放慢了,才能够让大家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在健康、生死、自由面前,人们暂时放下了种种物欲,思考明白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每天能够健康的活着、开心的过着,便是幸福。</b><b></b></h1><h3><b><br></b></h3><h1><b>住宅不在大小孬好,心安处,即是家。</b></h1><h1><b>大半生已过,</b><b>镜里青丝渐成雪,转身已然近生死。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举国抗疫的非常时期,让人想起了周国平所言: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从容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b></h1> <h1><b>“革命尚未成功”!</b></h1><h1><b>回到眼前:日子还得继续,我们仍需宅家。相信那不远的将来,明媚的春天会如期而至。</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