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论语》(7)

寸身微言

<h3><b>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b><br></h3> <h3><b>  【大意】 互乡那个地方民风差,那里的人很难沟通,但互乡有一个人想见孔子,并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赞许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过度苛责他是哪里人呢?人家修饰整洁来找我, 我就肯定他求学的精神,并不是包庇他以往的不良行为。”</b><br></h3> <h3><b>  【感悟】 《论语》中讲的这个故事,其实今天依然经常发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域黑”。时下,在网络上经常有一些以偏概全的不正确观点,比如河南人爱偷井盖,广东人什么都敢吃,贵州人穷且懒,等等。特别是最近发生的“新冠肺炎”,有人认为是因为湖北人爱吃野生动物而被传染的,于是大家都不待见湖北人,甚至严重排斥湖北人,让一些在异地他乡的湖北人举步维艰。作为万世先师的孔子,在历史上算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地域黑”的第一人。因为,孔子最核心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他不因为对方的缺点、出生、地域而去而去排斥、放弃对其教育。孔子对待求学者的态度是:不追究他从哪里来,不苛责他的过往,只管他是否虚心请教,是否积极上进。孔子这种豁达的胸襟和悦纳他人的态度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排斥来自重灾区的同胞,包容和悦纳更显得难能可贵。 作为教育工作者,针对这则《论语》,我以为还应从两个方面去解剖和思考: 第一,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的弟子可能是看到登门求学的互乡人不懂礼仪,说话没有分寸,就不愿孔子见这个粗野的乡人,弟子们有地域歧视。而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管你来自何方,在受教育方面没有歧视。为此,孔子抓住机会教导弟子,要求他们要懂得包容,要有仁爱之心,既使再不济的人,只要他有求学上进的心,我们就应当平等地让他接受教育。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就是说,如果学生有上进心、求知欲,老师就应成就他、鼓励他,帮助他求学;如果学生在求学中打退堂鼓了,不愿学了,老师也应随其意,不强求。这是顺其自然的教育之道。人不主动学,别人勉强教,会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当然,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应找到学生不愿学的内因,努力解决学生不愿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去遵循顺其自然的教育之道。</b><br></h3> <h3><b>  第二,教育的根本就是尊重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里的“洁”,在《朱子集注》里是“修治”之意,就是修身、治身,修饰整洁。把自己修得很整洁去求学,代表求学之人尊师重道,是诚心诚意来求学。 虽然他以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什么基础,但是他有这分恭敬心,就应该教他,不去追究他过去的行为。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 《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谕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谕矣。”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是晓谕别人,加以引导而不强制,让人立志学习又不使之压抑,加以启发又不直接告诉结论。引导而不强制就会关系融洽可亲,勉励学习而不使之压抑就会平易近人,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以促使人能够自我思考,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谕了。这句话表明,教育的根本就是尊重,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性格,包括尊重他的缺点,引领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学生的心灵是一片土壤的话,那么教师的使命就是播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了明辨是非、正直的种子,那么杂草便无处丛生。教育最大的快乐是“成己达人”,引领学生不断成长和超越。在这里,我们要反思:我们有没有像孔子那样在学生心灵中悄悄埋下那粒仁爱、正直、上进的种子呢? 综上所述,这则《论语》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只要求学之人想学习,态度积极,不管什么人,都应该教。同时,也反映了孔子与人为善、豁达悦纳的人生态度,他对有上进心的人,总是积极鼓励。但愿天下的教师能践行孔子的教育思想,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贵人”!</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