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font color="#010101"><b><u>罗塔尔森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u></b></font>
<font color="#ed2308"><b>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期待</b></font></h3><h3>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结论: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h3> <h3><font color="#ed2308"><u>顿悟学习实验-苛勒</u></font></h3><h3>实验内容:将黑猩猩放在铁槛内,黑猩猩的旁边放置一短棍,在槛外放一长棍和香蕉。黑猩猩开始试图抓取香蕉,结果失败。</h3><h3>随后,用短棍去拨,又失败。急得摔棍撞槛。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次观察,忽然拾起短捧,用短棒再连结长棒,取得了香蕉。可见,黑猩猩是在观望的时候,把握了两根棍棒与香蕉之间的内在关系。</h3><h3>实验结论:苛勒通过对黑猩猩进行的许多实验,提出了顿悟理论。他认为问题的解决不是由于尝试错误,而是由于顿悟。</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39b54a"><b><u>鱼缸法则</u></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给孩子成长的空间</b></font></h3><h3>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办公室门口摆着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长约三寸,两年过去了,它们的个头似乎没什么变化。</h3><h3> 一天,董事长的顽皮小子不小心把鱼缸打破,鱼儿被放进院子中的喷水池中。两个月后,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后来人们把由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h3><h3>Tips</h3><h3>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h3><h3> 如果家长常常帮孩子做决定,会导致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孩子没有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太多尝试,即使学到知识,也很难举一反三。</h3><h3> 要想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h3> <h3><font color="#167efb"><b><u>感觉剥夺效应</u></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生活的滋味</b></font></h3><h3> 美国心理学家黑伯曾做过一种“感觉剥夺”的实验。在实验中,他让被试者在小房间里,躺在床上,除了吃饭睡觉不许起来,他们的眼睛戴着护目镜,手上戴着厚手套,耳朵戴上了耳塞,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外部的世界。这样隔离了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再让被试者接受算术、字谜及组词等测试,结果是隔离时间越长,严重的甚至出现难以集中精力、容易激动、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思维迟钝、出现错觉、幻觉。</h3><h3>Tips</h3><h3> 很多家长怕孩子吃苦受到危险,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里,这样孩子不仅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而且因为缺少很多社会实践,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h3><h3>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常常扮演着救火队员,但你却不知道,父母永无完法代替孩子经历人生,我们需要做他们的引导者。</h3><h3> 我们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工作里来,让他们自己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或更多他们可以去做或愿意去做的事情,我们就做一个观众,看着他们自己成长。</h3><h3> 教育孩子绝对不可简单粗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h3> <h3><br></h3><h3><font color="#ff8a00"><b><u>尊重法则</u></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b></font></h3><h3> 在一个老师的课堂里,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们这本书里的故事,也叫孩子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让他们画出来。</h3><h3> 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画地也不成样,老师还是很认真地记下来,并将记下的故事跟画装在一起。</h3><h3> 他告诉大家,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小,以后长大了,就能写出好的书来,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h3><h3>Tips</h3><h3> 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这种对等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自信和健全的人格。</h3><h3>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导,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成长。</h3> <h3><font color="#b04fbb"><b><u>延迟满足法</u></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b></font></h3><h3> 有一个“三分钟游戏”。孩子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玩游戏、看电视。爸爸找来一个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想玩这个沙漏。</h3><h3> 爸爸跟他约定:这个漏斗是古时的计时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三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h3><h3> 开始几次,孩子根本没看书,而是盯着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并不气馁,多次之后,孩子慢慢的把视线转到书上来。再多次,孩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要求延长时间,但爸爸坚持只看三分钟。很多次后,孩子就主动去看书去了。</h3><h3>Tips</h3><h3>三分钟,正是适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之后,就打住,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h3><h3>家长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h3> <h3><font color="#010101"><b><u>迷笼实验-桑代克</u></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u>学习即体验</u></b></font></h3><h3> 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h3><h3>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h3><h3>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h3><h3>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