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h3><h3> 在新版《三国》中,司马懿对曹丕说:“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虽说《三国演义》中没这句话,在笔者看来,这句话就是成功者和失败者最根本的区别。</h3><h3><br></h3><h3> 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别务实和务虚呢!</h3><h3><br></h3><h3> 《孙子兵法》火攻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说的就是行动要看是否对自己有利,有利益则行动,没利益就不行动。利益分两种,一种是看的见的,比如钱财,物品。另一种比钱财更宝贵的,就是势。兵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故能择人而任事”。势是无形的,可却是存在的东西。势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巨石从高山上滚落下来一样,人力是无法阻挡的。当你看到财物和势时,在两者当中只能取其一时,就要放弃财物而得势。故而务实就是能让自己得到财物或者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h3><h3><br></h3><h3>对于务虚的解释,先来阐述三国中的例子。</h3><h3><br></h3><h3> 曹操事业的上升点,就是在他听从荀彧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抢到献帝后,把袁绍等诸侯都升官都升了一遍,却不封自己,董卓还给自己封了个尚父呢,为何?一诸侯们接受封赏,那么以后的让他们讨伐别的诏书,是接还是不接。二是表明自己是忠于大汉的,没有非分之想,这样,想要建功立业的人,就会往自己这边来,毕竟自己这代表钟秧,这样就能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了。那他为何最后却称魏王呢!那是他在赤壁大败后,料想群雄就剩孙刘,而为了更好控制权力,而为之,再说他的实力已经配得上他的名位了。</h3><h3><br></h3><h3> 相对于曹操,刘备就不够务实了,刘备一直为自己做广告,我本汉室宗亲,行仁义于天下,当然这也是为了造势,为了得民心。可是结果呢,被弄的东奔西跑,漂泊无定。曹操说:“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不可。”而事实证明,刘备得孔明后才事业有所起步,故而说明了得人才就是一种务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