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庚子之初,疫情肆虐。注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难忘的,同时也是我们心灵的一次洗涤,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p><p> 这样的疫情,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全面、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同于地震、洪水等灾害,因为那是局部的,而这次疫情关系到每个人。所以,心理暗示性增高,譬如,醒来第一件事看手机、又有什么重大疫情、又增加了多少病例、有没有特效药出来…而且更多的关注负面信息,对事物丧失理智的判断,这就是认知狭窄。</p><p> 同时伴随的是因为恐慌而抢购物品,进而因物品难以买到而二次恐慌 焦虑,比如双黄连事件…这种负强化把自己陷在焦虑中难以自拔。对于经历过类似情景的人还会勾起曾经的创伤,焦虑恐慌会翻倍加重。</p> <p> 当然应激状态下会伴随躯体的症状,睡眠不好,反复思考等…</p><p> 以上种种反应都是人类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正常的反应。正是基于这种功能,人类才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繁衍进化至今。试想下,原始人如不具备这样敏锐的感觉进而快速达到应激状态,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和我们了。所以,这是一种自身保护的能力,是一种遇事状态下的条件反射。</p><p>造成我们过度焦虑是因为轰炸式的信息过载,不管你愿不愿意,铺天盖地的疫情讯息全方位的袭击我们,使我们的神经系统持续高度警觉。原因之一 是我们空间上被居家隔离造成的视觉狭窄;其二 我们由于应激状态下认知狭窄的原因更多的关注负面信息,由此引发对悲情信息的感同身受,形成认知过度融合。从而勾起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这种对“未知”不确定感导致我们过度焦虑。这种持续过渡焦虑对人身心是不利的,需要疏导和化解。</p> <p><b>营造稳定和谐的氛围</b></p><p> 完全的和谐不存在,只有让情绪、情感流动起来大家才会舒服。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去体会我们对家人,对关系的种种需求。照顾好自己,也尊重家人的习惯,不强迫家人,自己改变了,周围人和物都会随之改变。为此我们还可以共同做一些事情,一起娱乐,运动,呼啦圈,跳绳,看电影,k歌,一起做家务,一起探索美食…这个特殊的假期让我们全民皆大厨。同时也让我们把关注点从疫情的负面信息中拔出来,然后学会知足:庆幸我们-我的家人还是安全的。</p><p> (在这里我推荐30部经典纪录片,随后链接)</p> <p><b>音乐疏导</b></p><p> 社会很浮躁,尤其在疫情爆发的现在更为突出。比如刷手机很快又看不进去,拿着遥控板不停的翻动,睡觉翻来倒去…这些信号都告诉我们心里太躁了,我们被疫情裹挟了,可以听一听让人的心静下来的音乐,比如:</p><p> 马思涅沉思,</p><p> 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p><p> 单簧管协奏曲慢乐章,</p><p> 新世纪音乐"冥想"曲</p><p> 电影"燃情岁月"主题音乐</p> <p><b>区别想象与现实</b></p><p> 大量信息中,很多文章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其实正面信息是多于负面的。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例如:平均每天自然死亡的人数有5万左右,交通事故死亡有200左右,所以,这个肺炎的死亡率并不高。还有发病率、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政府的举措等)。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是短暂的影响,但最终胜利的一定是我们!</p> <p><b>放松练习—在焦虑中放松</b></p><p> 想像你的双脚膝盖中间夹着一个硬币,然后让两个膝盖尽可能用力,双手握紧拳头,手臂用力,脸部肌肉用力。保持最紧张的身体状态,并且增强那个紧张。在心里从一数到三,做一个深呼吸,然后释放掉那个紧张,放松下来。每次做三到五次,这样做可以让肌肉带动心理,达到放松的目的。</p> <p> 在疫情期间,大家遇到共性的问题应该是老人和年轻人认知的矛盾,比如带口罩,我们要知道老人不戴口罩的原因、要知道他们确实比年轻人迟钝一些,最有说服力的是他们对温度的感知就比我们迟钝。所以,在其他方面也会如此。我们可以说他们固执,但心里要知道这不怪他们。总体来说老人是被边缘化的群体,所以,年轻人就需要利用老年人希望被关注的心情,跟他们说“你这样做是为了我们,你不被感染我们才会更安全,比如要戴好口罩。”要用各种策略让老年人去保护好自己。鄙视、嫌弃的态度,不能要。</p> <p> 新学期以特殊的形式开始了,学生忙于上网,老师忙于做主播,家长忙于做班主任,在忙乱中各司其职,井井有条。既有效缓解了焦虑,更发现原来“我-潜能无限” 简直爽透不能行😂</p> <p> 疫情中,有网友戏称“宅在家里的时候发现曾经怒怼的人也眉清目秀起来,更有了互诉衷肠的冲动…” 😉😉我想,等到疫情结束,摘下口罩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可以真心面对面。走出家门,必然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