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后 记</p><p> </p><p>路是人走出来的,桥是有智思的人们用双手建造起来的。广度一切,犹如桥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桥梁身份特殊,别具一格。世界那么大,桥梁那么多。唯有这种在学术界被称作“编木拱梁桥”的廊桥,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而名扬四海。看廊桥,到泰顺,这句话很流行。说起泰顺,就想到廊桥;说到廊桥,就想去泰顺。当我们看到廊桥的时候,总会想起老董司,那位可亲可敬已经离世一年多的廊桥绳墨董直机老司。</p><p>十几年前的我们,一天到晚背着相机在乡间转悠,想靠双脚走遍泰顺的山山水水,每一个乡土村落,想用双手记录史书里看不到的历史与习俗、生活和思想。在这过程中,我们邂逅了很多美好,就像美国小说《廊桥遗梦》里的金凯,在追寻廊桥的路上结识弗朗西斯卡。2003年,我们与老董司的相遇,同样也是因为追寻廊桥而展开。那座叫“泰福桥”的廊桥,栋梁上墨书“绳墨董直机司斧”七个大字,字义很酷,这也成为当年我们寻找老董司的宝贵线索。</p><p>老董司是司斧开山者,他的出现,使“廊桥之乡”泰顺拥有了一位能建桥的非遗传承人,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由此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短短几年时间里,从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一路提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幸何如哉!在当地政府的倡导与非遗部门的支持下,从2005年建造同乐桥至今,泰顺已有32座新建廊桥凌空出世,飞架两岸。通过传承实践活动,董直机老司带出6位徒弟,这项营造技艺实现了从濒危到活态传承的转变。泰顺廊桥匠师还先后到衢州、温州、台湾等地造桥,传播文化,广种福田。这是我们的非遗保护传承、履约实践最为精彩生动的案例,也是一段令人称赞的传奇。</p><p>认识老董司之后,我们一直想对他作一个系统全面的访谈,记录泰顺廊桥营造、大木营造技艺的方方面面,那些凝固的时光记忆,装满世俗故事的建筑。很遗憾,一直未能如愿。或许,缘份使然。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启动以后,我们具体负责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记录工作。那个时候的老董司已经九旬高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见面之前,我们还在担忧能否完成任务。让人意外与欣慰的是,他见到我们,精神一改常态,从话从前,到讲述学手艺、做老司,从说来龙,到道技艺、谈传承、议修复,思路清晰,内容精彩,娓娓动听。三天时间的交谈,充实而愉悦。他的儿子颇有微词:“我爹一辈子对我讲的话,都没这几天和你们说的多。”此次的倾诉与记述,对他来说或许也是一个在心里存放了许久的心愿吧。就在我们完成记录工作后不久,老董司与世长辞。记得在病榻前,他对我们说的最后四个字是:“相见无期”。我们回过头去看,其实他人生的最后十几年,是在圆一个美好的梦,度人度己,功德圆满。</p><p>这本书的出版,我们实现了一桩心愿,一个美好的期许。翻看书稿的时候,有关老董司的许多画面不时浮现在我们眼前。当看到乡间一座座美丽的廊桥,心中就会有一种源自美好的温暖,传承的感动,创造的力量。我们的访谈与记录,虽然只能从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但这一勺水毕竟带着海洋的全部滋味,为此我们不遗余力。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经拥有比较好的保护传承基础,未来还在继续。对于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非遗记录工作来说,仍然任重道远。</p><p>在此,感谢非遗保护部门、摄制团队与丛书编委会同仁们的付出,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感谢所有的乡土匠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你们的精彩创造与活力传承,让我们感受到记录工作最有价值的一面,感受到乡土社会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p><p>本书不足之处尚祈方家、诸君批评指正。</p><p> </p><p> </p><p> 编著者</p><p> 庚子年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