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春节(一)——忙年(王希新)

王老抠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春节,农家人的说法是年。准备春节,也叫忙年。忙似乎是农家人的主题。进了腊月,虽说地里没啥农活了,年却来了。准备过年,农家人照例也要忙一个月的。</span></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蒸馒头,要算是一件大事。儿时,农家人一年的主食是馒头和窝头间杂的。据说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吃过糠、地瓜秧、胡萝卜苗。这些东西都难以下咽。后来,村里开始实行责任田,家家户户不再吃公社了。人们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小麦是要用来交公粮的。交过公粮以后,还要留种。所以,那会儿平日里人们是不舍得天天吃白面馒头的。玉米面的窝头也便担当了一半的主粮。春节到了,馒头还是要准备的,而且是要准备够吃很长一段时间的。据老人们说,初五之前是不动火蒸馒头的。于是,大蒸锅便成了家家必做的事。</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记忆中,每到腊月十七左右家里便开始准备蒸锅了。蒸锅是农家人通俗的一种说法,其实就是蒸馒头、窝头、包子一类的主食。春节期间的蒸锅,主要是蒸馒头,而且蒸的量也比较大。那会儿,村子里至亲的人家,往往是要在一起大蒸锅的。<br>大蒸锅的前一天,父亲提前发好面。发面的盆很大,足足可以容下五十斤面粉。第二日,一家人约定时辰,便开始蒸馒头了。父亲弟兄四个。每次大蒸锅,四家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当时四家人,大大小小一共十六口,那场面好不热闹。要蒸的不是如今市面上常见的那种馒头,而是据说只有鲁西北平原才流行的长长馒头。这种馒头呈细长的丰满的圆柱形,一头是圆尖,另一头是平的。在据圆尖一头大约三分之一处,一道深深的压痕。这压痕是由于馒头挣得饱满而形成的。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过年时,蒸花花的也有。由于那会县城附近的农村只有在小孩满月的时候,人们才特意蒸花花,所以在这里不做讲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蒸馒头开始了。大人们早早准备了一个如小床一般的长方形的面板。面板上先铺上一层干粉,将整盆的面倒在上面,再用一跟碗口粗的木头制就的擀面杖来压面。这个擀面杖需要两个大人一起使用。小时候跟弟弟妹妹淘气,大人压面的时候,我们抱着擀面杖打秋千。一盆面要反复压好多遍,直到压得紧实为止。</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接下来,便将压好的面分成一条条的小块,再揉;揉好之后,做成满把握的面团;再把面团揉好,搓成一个一枝筷子长短的圆柱形,从一段插入一个长长的竹签,这样一个长长馒头的雏形便做成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馒头雏形做成了,也不能立即上锅,需要醒。醒,就是将馒头整齐的摆放在热炕头上,盖上棉被式的白色厚盖被,静静地静待馒头变得比之前圆润,里面有了小气泡。馒头需醒好了,才能上锅蒸。否则蒸出来的馒头,既不美观,又不耐吃。</span></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锅也是大型的。一锅可以蒸下五十个这样的馒头。馒头是要在笼屉上蒸的。笼屉有两部分组成。下面一部分,大约二十厘米高,有荆条编就的格格;上面一部分是一个大大的盖子,大约也有二十厘米高。将馒头笼屉的格格里,盖上盖子,便正式蒸锅了。北方人蒸锅用的是柴。灶台下用枣木或榆木点起火,用风箱鼓风。风箱是木质的,像一个大的火柴盒。其中一端有一个小的进风口。随着人拉动,进风口一开一合,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出风口通入灶下,通过人力为灶里的柴鼓风。</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大约水沸之后二十分钟,馒头便熟了。一股新麦的香甜早已弥漫了屋子。不用看,单是小孩子都能想象到馒头在笼屉上挣得饱满松软的样子。每当一锅馒头熟时,我跟弟弟妹妹总会早早等在灶台边,专等吃刚出屉的新馒头。笼屉的盖子被打开了。一股热气伴着香甜升腾起来,霎时充满整个屋子。热气慢慢散去,馒头早已挣得饱满松软,一个个整齐的排列着,犹如士兵列阵一般。最先从锅里揭出的馒头早就被早就被孩子们抢空了。我们小孩子也顾不得热,捧在手里便吃,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股新麦的甘甜,便由嗅觉转化成了味觉,沁满全身。</span></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在冬日里,这种自家蒸的馒头可以储存一月之久而不变质。吃饭时,只需将这些储存的馒头放到大锅里一热,便又如新出锅的一般。现在的馒头蒸得火候不到,不几日便会长出绿毛来。以前大锅蒸的馒头没有这种担忧。如果饿了,馒头不用上锅热,也可以直接拿来吃凉的。我比较喜欢凉馒头,有时夹着麻酱,或者是红糖,便是美美的一顿。</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长长馒头吃法相对单一。后来有了火腿肠,一种据说只有无棣才有的中式快餐——馒头加火腿便问世了。将火腿放进油锅里炸得酥脆了,外面刷上孜然,能吃辣的,再刷上辣椒粉。取出长长馒头,从中间豁开却不切透;馒头上刷上豆瓣酱或者是甜面酱;再将刷好酱的火腿夹了,一个馒头加火腿便做成了。拿到手里,轻轻一咬,馒头的香甜,酱的陈郁,孜然的料香,火腿的外焦里嫩合着肉香,顷刻之间便触动你的味蕾,再由味蕾将一种盈腹的满足感带到全身。馒头夹火腿需要趁热吃才好;凉了味道会差很多。</span></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扫房子……”农家人依着世代传下来的习俗准备着一年一度的春节。</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说话便到了二十七八,炸年货又开始了。鲁西北平原地区属于鲁菜区。年货以油炸为主。炸丸子、炸藕合、炸鱼、炸茄合,炸大虾……全离不开油炸。油炸食品多,用油也多。儿时鲁西北地区主要的食用油为棉籽油,由棉花籽压榨而来;大豆油,由黄豆压榨而来;菜籽油,由油菜花压榨而来;花生油也有,造价较为昂贵,用的人不多。有用葵花籽油的;也有用玉米油的,这些都是少数。芝麻磨出的是香油。由于芝麻产量低,种植面积小,尽管家家户户都种,大都为了换香油,因此香油只做调料用。棉籽油和大豆油用量较大,一般需要去棉站或供销社(相当于今天的超市)购买或者兑换。花生油、菜籽油村里或自家压榨的较多。</span></p> <p>&nbsp; &nbsp; &nbsp; 腊月,农家人会相约几人带着50公斤的油罐,去棉站兑换或购买棉籽油。家家都是20斤、30斤的往回带。这些油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炸年货。</p><p>&nbsp; &nbsp; &nbsp; &nbsp;腊月二十七八一到,家家早起在院子里或者是火屋里,支好炉架,架起油锅倒入满满一锅油,开始炸年货。炸丸子、炸藕合、炸鱼几乎家家都要做。将事先买好的,节蒂完整的莲藕,洗净用筷子剥去外皮,切成厚薄均匀的片,而且每两刀中间要出现连刀。即切下去,但不切断,以保持两片藕中间可以加入调好的肉馅。肉馅夹好以后,外面裹上一层由鸡蛋和成的面糊,将其放入油锅中炸。炸到酥脆焦黄且保证里面的肉熟了便可出锅。因此,炸藕合时藕片的厚薄是能否炸出色美俱全的藕合的关键。炸茄合的工艺与藕合相似。</p> <p>&nbsp; &nbsp; &nbsp; 炸鱼相对简单。鲁西北一般炸的是带鱼、鲅鱼。将鱼洗净去除内脏,粘上干粉,放入事先调好的蛋清中只一滚,便入油煎炸。这样炸出的鱼面糊薄,美观,好吃。当然也有喜欢面糊的。只需将鱼放入鸡蛋与面和好的面糊中一滚,再上油锅便可。</p><p>&nbsp; &nbsp; &nbsp; 炸丸子主要是肉馅的,也有白萝卜馅的。炸萝卜丸子时须用炸过其他年货的用过的油才香。</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炸完了,便要准备肉菜。肉菜是年夜饭、或者是招待客人的大件。肉菜主要以排骨、鸡肉为主。初春时节,村子里便会听到“赊小鸡喽”的悠长的吆喝声。人们便纷纷聚拢来赊小鸡,经过一春一夏一秋的喂养,到年节的时候便杀来吃。小公鸡属当年的鸡才好吃。当年的鸡肉容易嚼烂,而且香。几年的鸡,虽说肉香,却不易炖烂,孩子、老人、牙口不好的人不便吃。那时的猪啊,鸡啊,自家喂养,自然长成,吃的是纯天然的食物,才是真正绿色无公害的食材。</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肉是家常的炖法,在锅里炖几个时辰,才算做成。好多小孩子等着吃炖肉,往往需要等到深夜,才吃上一口。肉熟透了,睡意也便浓了。孩子们对肉的兴致也没有了。纵使炖肉再香,失了兴趣之后,也会觉得口中无味。小孩子们往往吃不上几口,便钻进被窝了。没有了孩子的打扰,守着现成的美食,伴着小酒,农家的小两口终于有机会享受你侬我侬的二人世界了。这份惬意,在传统的农家人的生活里,是那样的必须,又是那样的难能可贵。</span></p> &nbsp; &nbsp; &nbsp; 除夕的年夜饭,是辛劳后的幸福满满;招待客人的宴席,是忙碌后的亲情浓浓;走亲访友的匆匆,是重逢后的情谊绵绵。农家人的春节,便这样在忙碌中眨眼溜走。<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正月十七一过,农家人便开始了新一年的耕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