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化市人民医院援鄂护士李婷婷</h3></font></h3> <h3> 今天晚上20:30—2:30将会是我第一次上岗、第一次正式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日子。正如老话说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前几日的辛苦培训都是为了这一天。</h3> <h3> 临行前小组开了一个短暂的会议,再一次强调要严格把控,防护就像防守,能守得住才能进攻,做好个人防护才是重中之重。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交接的时间点意味着穿好一切防护装备出现在隔离病房内,因此,我们必须提前半小时到达医院,19:30出发,20:00到达医院,在去科室的路上,到处都静得出奇,这本不该是医院应有的状态。在科室门口一摞摞没有动的盒饭是那么的扎眼,前辈们已经忙到连饭都吃不上一口……</h3> <h3> 实战终于开始了,本以为穿防护服会像我们练习时一样,其实不然,比我们练习时要难很多、细致很多,依次戴上防护帽、N95口罩,穿防护服,戴第一层手套,穿鞋套,戴护目镜,再加戴一层外科口罩,再穿上一层隔离衣,再戴第二层手套……甚至连护目镜周边前辈们都会替我们用胶布封好。待所有装备穿完,我已经喘不上气来,厚重、不透气,是我唯一的感觉。进入病房我们会经历四道门,每进一道门关紧后才会开下一道门,“严谨”二字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h3> <h3> 进入病区,虽然我们穿了很多层的防护,但是我们也必须小心谨慎,在这里,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患者,他们很虚弱的躺在床上。当我问第一位患者名字的时候,他喘息了半天才费劲所有力气对我说:“你让我想想……”这一句沉重的话语让我五味杂陈,他是那么的难受又无助;还有一位阿姨,呼吸困难,几乎喘不上气,让我给她吸氧,吸上氧后,她不失礼貌地对我说:“谢谢!”看着她微笑的面庞,我心里瞬间感觉暖暖的。穿上防护装备,患者看不见我们的口型与微笑,我们就给他们比一个大拇指,有时敲一下门、说一句“您好”、送一杯水都是一种尊重与鼓励,与病患交流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在嫌弃他们,不能让他们觉得被抛弃了。我暗暗发誓:只要我还有一分力气,一分精力,我都会倾尽所能地帮助他们。</h3> <h3> 在跟当地护士聊天的时候,他们跟我说:有一位奶奶,她和老伴儿都被确诊了,被分在不同的医院治疗,前不久,爷爷走了,护士们都不忍心告诉奶奶这个噩耗。在爷爷走后的第四天,她们才告诉奶奶,奶奶哭了,向护士要了一张纸,为爷爷写下了最后一封信,并拜托护士给烧掉,这是她现在唯一能表达她对爷爷的爱和思念的方式……</h3> <h3> 在病房的这短短的六个小时,却让人觉得那么的漫长,当脱下防护服的那一瞬间,本以为会轻松,但是并没有,那一双双脆弱又满怀希望的眼睛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突然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重,背负职责和使命的重大,同时也感觉到白衣天使的伟大……相比于穿上时的“注意严密”,脱下这些层层覆盖的装备更要小心,因为装备外面都被污染,都接触过病毒,因此,我们每位医护人员在出病区时都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消毒过程,当最后两遍的全身酒精喷洒之后,随着酒精的蒸发,我觉得整个人都放松了。</h3> <h3> 现在已经是早上6:00,早安,我的家人们,希望你们平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整理:徐航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