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

往事如风

<h3>2017年5月13日,我们来到了这次河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中岳嵩山少林寺。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享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多项桂冠。</h3> <h3>少林寺名圣古刹世闻名,历史悠久远流长。素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美誉,是中国佛教的祖庭,与洛阳市白马寺、杭州市灵隐寺、苏州市寒山寺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32年后,印度著名僧人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孝文帝在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h3> <h3>嵩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49.4平方公里,下辖少林、嵩阳、中岳三大景区。嵩山历史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八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佛、道、儒三教荟萃,『一天一地、一佛一道、一文一武』齐聚一山相融共生的独特文化现象,被公认为万山之祖,文化圣山。这儿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礼制建筑——汉三阙、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策源地——第六小洞天中岳庙、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北魏嵩岳寺塔、现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等,可谓是“建筑之瑰宝、艺术之殿堂”。</h3> <h3>钟灵毓秀,闻名遐尔。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地处中原腹地,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风光秀丽。嵩山东面为太室山,西面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中间却是一块平地,远望如盛开的莲花,寺庙依山抱林,平地而建,公元495年,当时孝文帝迁都洛阳,为安置随其而来的高僧跋陀而择地建寺,因寺院面对少室山,北靠五乳峰,且位于山脚下的密林深处,故得名少林寺。</h3> <h3>嵩山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因其地球上罕见的地质构造运动而被誉为“五世同堂”的地质博物馆。嵩山主体由东脉太室山和西脉少室山组成,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4米,奇峰相连、气势巍峨。太室山最高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峡谷纵横、奇峰林立。</h3> <h3>少林寺一直是我童年的回忆。因为我们所在的县城有个规模相当不小的电影院,电影《少林寺》中记忆中主要关心的是武打的热闹场面,除此之外最吸引我的是电影里的插曲——牧羊曲,当时听着再配上电影里的画面,真犹如天籁之音,其余的一切好像都是我长大了以后才填补上的。所以少林寺一直都是我的一个牵挂,一个梦。少时觉的遥不可及,多年后的今天才算圆了我少林寺之梦。</h3> <h3>  <br></h3> <h3>公元527年,少林寺迎来了一位传奇的人物——印度的菩提达摩,他在五乳峰下面壁9年,创立了中国禅宗,由此使少林成为禅宗第一祖庭。</h3><h3>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h3> <h3>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h3><h3>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h3> <h3></h3><h3>单檐山门朝南开,康熙题字悬门上;喜迎天下朝拜客,门庭若市熙熙攘攘。少林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文物众多、价值连城。历代多位皇帝曾驾临巡游,亲笔题字,封赏犒劳。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正门是一座面宽三间的单檐建筑,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门额上有清朝康熙皇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山门也称三门,寓意为佛教的三解脱。佛教认为人有三毒:贪、嗔、痴。过了三门就会灭掉“三毒”。在心理上做一个快乐的自由人。</h3><h3>“少林寺”三个大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御笔,由于康熙皇帝很少在民间留有墨宝,所以这三个字真可谓是一字千金,特拍照留念并将这“三千金”带回家。</h3> <h3>看我的少林拳怎么样</h3> <h3>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 中国有一句老话:“无事不登三宝殿”。这里供奉的三尊主佛,也就是所谓的“三宝”了。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如来佛,他掌管的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充满酸甜苦辣的婆娑世界,他通过教化我们,让我们多做好事,来显示佛的无谓和慈悲。左边的为过去世佛,也就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他掌管的世界是由琉璃构成的,内外洁白,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无男女之分,无声、无色、生活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右边的为未来世佛,也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掌管的世界到处金碧辉煌,生活在这里的人哪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用受到生死病痛的折磨,只要有理想都能帮你实现,这也是我们常人所羡慕的理想世界。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大雄宝殿核心地,法事活动不可少。释迦牟尼中间坐,罗汉诸佛相协侍,有求必应避灾祸。大雄宝殿也称正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征服群魔的意思。他大彻大悟,能雄镇大千世界。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h3> <h3>  大雄宝殿三尊佛,牟尼药师阿弥陀。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左边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塔林中所有的塔门一律朝南,唯有一座童僧普通塔与众不同,面朝东方,据说是明朝时抗击倭寇僧兵中小和尚的骨灰。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排列散乱,看似荗林故称塔林。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双手置于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这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三世佛的旁边各有两位菩萨立像和坐像。释迦牟尼旁是文殊菩萨,她骑着狮子,普贤菩萨骑大象。在药师佛旁日光和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边的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h3><h3> 十八罗汉位两侧,后面还有三仕像。据说佛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罗汉,让他们不要涅盘,常住人间为众生培植福德。正殿的后面往往有坐南北的三大仕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世音菩萨。三宝殿中的三宝是指佛、法、僧。佛是指大彻大悟之人,法是指教义,僧是指继承和宣扬教义的人。</h3><h3> 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必应保平安。是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地点。按照佛教的说法,初一、十五拜佛诵经;新年重大节日祈福;战争、灾难、结婚、病魔缠身求佛;法事、等重重仪式要上香等;生儿育女、考试、发大财还愿等要在三宝殿中进行烧香拜佛。。这只是一种心里寄托和美好愿望而已,总而言之,佛引导人们从善如流,广施恩泽。</h3> <h3>方丈室内传奇多,理事起居在此间。乾隆西渡居于此,留下名句天下传。公元1750年9月30日,乾隆皇帝为百姓祈福求雨,夜宿少林寺方丈大室。禅院寂静,万木沉吟,天降甘霖,他诗性大发,连夜赋诗一首《夜宿少林寺》:明日膽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簌,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室内还存有壁画和佛像。</h3> <h3>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菩提达摩(~536,)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种姓,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h3> <h3>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登高远眺,少室山呈东西走向,蜿蜒几公里,宛如一尊躺着的巨佛,惟妙惟肖,神态毕真,令人诧异,这让少林寺更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院内烟雾缭绕,钟声不绝;院前溪干石露,人声鼎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下的少林寺多了几分商业的铜臭味道,少了几许禅宗的庄严肃穆。</h3> <h3>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藏经阁也是很多武侠小说中的藏有世外高人的地方。藏经阁里藏秘籍,卧薪尝胆练武功。平定叛乱解仇恨,江山稳定成一统。少林寺藏经阁藏书5万余卷。是寺僧说法颂经的重要场所。2014年,由千乘影视公司与《少林寺传奇》系列制片人共同打造的《少林寺传奇藏经阁》电视剧被搬上了银屏,该剧讲述了少年徐子豪卧薪尝胆,从全家朝奸贼杀害的悲惨命运中成长起来,最终一洗家仇国恨的故事。这更增加了藏经阁的神秘色彩。藏经阁的东南面是僧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西禅房是接待宾客的堂室。</h3> <h3>神龛供奉大肚佛,肚大如鼓笑脸迎;肚大能容天下事,开口便笑可笑人。一进山门,便见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捧腹大笑,使我想起一副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h3> <h3>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h3><h3> “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h3> <h3>暮鼓晨钟时提醒,地藏菩萨渡众生。钟鼓二楼是为了迎接寺院 1500 年大庆重修的。俗话说,暮鼓晨钟, 钟鼓是为了给僧人们一种严整的时间观念,提醒他们修佛学,不要偷懒。钟楼二层悬挂一口钟,一层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说:地未空,誓不成佛。他的修行本来可以成佛的,但他发誓如果没有将那些受苦的人解救出来,决不成佛,所以只做菩萨。他的愿望和现代社会需要的奉献精神殊途同归,不谋而合。</h3> <h3>慧可立雪真求法,达摩试探其诚意。挥刀断臂表忠心,精诚所至接钵衣。立雪亭又名达摩亭,位于方丈室后面,殿内供奉达摩铜像。清朝乾隆皇帝游历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遂挥毫撰写下“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龛上面,以告诫后生佛业来之不易。</h3> <h3>一片苇叶渡江来,九年魔障拨云开。面壁如临明镜台,普渡众生万人拜。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天竺国佛教禅宗第27代祖师般若的嫡传弟子,达摩遵照师傅的嘱托到中国传教,达摩刚来到南方不受欢迎,只好渡江到北方魏都洛阳传教。</h3><h3><br></h3><h3>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达摩北上来到江边时,只见江水波涛汹涌,既无桥也无渡船,当他一筹莫展时,见江边不远处有一位慈祥可爱的老人妇人坐在那里,她身边放了一捆芦苇。达摩便上前深深向老人鞠了一躬,请教老人如何过江。</h3><h3><br></h3><h3>  贵人相助点迷津,化险为夷渡江去。老妇人见来者彬彬有礼,便指点迷津,从一捆芦苇中抽出一根给达摩,让他用芦苇渡江。达摩双手合十拜谢了老人。拿着芦苇放入江水中,只见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苇叶平开,恰似一叶飞舟,达摩脚踩在苇叶上,一路平安,飘远过江,北上传法。据说那个老婆婆便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h3><h3><br></h3><h3>  世人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达摩来到少林之后,选择在五乳峰山洞面壁修炼,这个山洞宽不过3米,长约7米。洞门朝阳常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可谓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在石洞中,盘膝而坐,闭目养神,静心修炼,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鸟儿竞在达摩的肩上筑巢安家。万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h3><h3><br></h3><h3> 两耳不闻洞外事,一举成名天下知。达摩在山洞里呆了九年,直到修炼成佛。达摩对面的石头留下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锦织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水墨画像。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石“,将这个洞称为“达摩洞“。</h3><h3><br></h3><h3> 慧可立雪拜达摩,断臂染雪见真诚。接受衣钵传佛法,大慈大悲渡众人。慧可又名神光,自幼志气不凡,为人豁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他对达摩佩服得五体投地,便来到达摩面壁的地方,朝夕侍服,悉心照料。开始达摩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但神光并不气馁,用古德为法,意念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h3><h3><br></h3><h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刺骨,天降大雪,他站在洞外,大雪淹没了他的膝盖。达摩祖师入定完后,慢慢的回过头来看了一眼,达摩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神光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大师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h3> <h3>名家墨宝碑上刻,文物珍贵价无比。甬道两旁碑石立,碑石如林气恢宏,帝王名家墨宝留,歌功颂德价无穷。在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甬道两旁碑石林立,这些都是唐宋以来著名的原始碑刻,共有108块,它们共同记载着千年古刹的历史兴衰。</h3><h3> 飞檐斗拱天王殿,亨哈二将立前面。弥勒坦胸开口笑,四大天王皆威严。大殿内侧的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他们分别持有琵琶、慧剑、龙蛇、天伞,人们根据其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h3> <h3>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天王殿</h3><h3> 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他们视察着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他们手中的法器分别象征着“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名刹、天下第一祖庭。</h3> <h3>少林寺里古木参天,繁荫蔽日。每到秋天,满树金黄,与红色的围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一棵千年的古树上留下了不少洞眼,据说这是当年少林寺的武僧们练习一指禅和二指禅时留下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精彩的武术是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得来的。</h3> <h3> 西方圣人殿,原名千佛殿,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也是唯一一处没有被烧毁而留存下来的建筑。殿前的台阶中间雕刻着龙的图案。殿内供奉的是达摩祖师。这里的西方是相对而言。印度在中国的西方,中国佛教历史上就称古印度为西天,称中国为东土。 千佛殿里供毗卢,三面墙壁绘彩画。五百罗汉朝佛祖,地面脚窝传佳话。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因殿内三面墙壁绘有五个罗汉的壁画而得名。殿里供有毗卢的佛像又称毗卢殿。壁画气势磅礴,内容丰富,色彩鲜明,人物逼真。画面以殿中供奉的毗卢像为中心依次展开,形成500罗汉朝毗卢之势,将平铺的画面与立体造像完美结合在一起,可谓珠联璧合,匠心独具。</h3><h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殿内地面上有48个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窝,据说是少林寺僧人们习武留下来的。另外,千佛殿的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h3> <h3>甬道铺有莲花砖,牟尼出生会走路,七步生花印砖上,脚踏莲花好兆头。沿寺院中轴线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边上还有其他配套建筑。通过山门,只见一条甬道,从山门到天王殿的每一块青石板上都刻有精美的莲花图案。相传当年释迦摩尼出生后就会说话走路,每走一步即生一朵莲花,共走了七步,于是有七步莲花。七步莲花便寓意幸福美满。</h3> <h3>精湛的武术举世无双</h3><h3> 修心养性身体壮,禅武合一世无双。少林武术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少林功夫的特点是以强身、实用著称,根据达摩祖师模仿鸟兽嬉戏打斗的动作而创作的形意拳是少林功夫的雏形。以后经历代少林武僧不断的吸纳一些民间健身及技术的演练和补充的,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h3><h3><br></h3><h3> 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结构紧凑,套路严密,非打即伤,招式刚劲。以“五拳”为上乘,发展了华佗“五禽戏”,其“五拳”各有所长,龙拳炼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h3> <h3>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功甲天下。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武术为表演形式,充分体现禅宗智慧传统佛教文化。</h3><h3><br></h3><h3>    少林武术在武林中独树一帜,堪称中华武术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发展,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少林寺的武术表演童子功、象形拳、二指禅、银枪刺喉、头开钢板、玻璃穿针等,让人看后目瞪口呆,拍手称快,叹为观止,意犹未尽。</h3> <h3>内容丰富种类多,套路高深技巧妙。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照性质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按技术又可分为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等。少林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棍术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棍练起来虎虎生风,节奏生动,棍法密集,快速勇猛。枪术是身法秀如猫,扎枪如斗虎,枪扎一条线,枪出如射人箭。刀术气沉两足稳,两眼顾剑尖,身法须自然,剑行如飞燕。</h3><h3><br></h3><h3> 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利益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少林寺内不少文物是少林武术的历史见证。白衣殿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宏伟的寺院张灯结彩,30个身着短装,生龙活虎的武僧分成15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虎虎生威,栩栩如生。</h3> <h3>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它南临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存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h3> <h3>墓塔分布似茂林,高低大小各不同。衣钵忠骨塔中埋,七级浮屠功德颂。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有唐、金、宋、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塔231座。这里是少林寺僧人安息的墓地。每当少年寺的高僧圆寂后,弟子们会将他们遗骨、袈裟、经卷等遗物放于地宫中,上面建塔。刻石纪念,以昭功德。因其功德、地位不同,塔的形式和高低也不相同,最高为7级。</h3> <h3>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塔林中所有的塔门一律朝南,唯有一座童僧普通塔与众不同,面朝东方,据说是明朝时抗击倭寇僧兵中小和尚的骨灰。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排列散乱,看似荗林故称塔林。</h3> <h3>神奇的传说令人神往</h3><h3> 神奇的故事带色彩,古老传说令人爱。十三棍僧救唐王,惩恶扬善度众生。一统江山立功勋,封赏田物励后人。大家可能对少林寺电影中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还记忆犹新,唐高祖武德三年,李世民兵出潼关,进逼洛阳,想去掉自称郑王的王世充,这是一次大唐统一的关键之战。当时,王世充占据了殷州、郑州,并有唐州长史田瓒来降,还侵夺了当年隋文帝赐给的少林寺的柏谷庄园,实力相当雄厚。尤其地处洛京八关之中,可以与李世民一决雄雌。</h3> <h3>棍僧拼死救唐王,统一江山立大功。李世民初来乍到,进军不利,在观察作战地形时,被郑兵所虏,囚禁在洛京王城中。李世民之弟李元吉带兵救驾,被王世充打得落花流水。这时,在柏谷庄上屯田的少林僧徒不甘心受郑军之欺,当听到唐王被囚禁于洛阳城消息。十三棍僧依仗自己超强的武功和对洛京了如指掌的优越条件。夜入洛阳城,拼死搏斗救出了李世民,为唐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h3> <h3>战功显赫受册封,禁令缓开酒肉过。李世民登基后,在给少林寺的敕封旨中高度赞扬了十三棍僧救驾和助战的赫赫战功。每人赐给紫罗袈裟一袭,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赐地40公顷,水磨一具,并刻石以记之。这座石碑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大雄宝殿的前面,因皇帝开口,少林寺寺规“尽形寿不饮酒”的规矩一度亦有所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强调的是注重内心的修炼,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h3> <h3>《少林寺》中的一首插曲,由歌唱家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曾迷醉了一代人的心脾。它的歌词与画面配合得默契完美。“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的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旋律,深邃美好的意境,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唱,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电影歌曲。</h3><h3>30多年过去了。如今,每当《牧羊曲》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人们都会自然想起《少林寺》,想起那个年代,想起觉远和尚,也会唤起我们曾经美好的回忆。回首往事,感动依旧,经典永恒!<br></h3> <h3>  嵩杨索道位于少林寺西南塔林对面钵盂峰顶,钵盂峰嵩山七十二峰之一,因整座山山峰呈半圆型,像倒扣着的钵盂而得名。</h3> <h3>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登封市西北。少室山包含的三十六峰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观、比比皆是,是嵩山森林公园的重点景区。少室山东面与太室山相对,距太室山约10千米。</h3><h3> 传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h3> <h3>在中国人的早期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之中心则在中国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登封一带,登封的嵩山是天地的中心。中国早期王朝将这里作为建都之地,以象征皇权神授。据统计,从周武王开始至清代末年,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禅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