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海边有一片美丽的地方,那里面向大海,丘陵起伏,满目葱郁,物产丰饶,人文荟萃,那里就是我的老家——浙江镇海县,现在划属宁波市辖区。<div>十年前,我回到家乡探亲时,曾到著名的招宝山游览,那里景色迷人,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当年三伯父带我去看过的招宝山炮台。十年过去,今天把这篇游记重新翻出,仍有温故知新之意。</div> <h5></h5><h1>镇海招宝山炮台与中法镇海之战</h1><br><h3>镇海地处甬江出海口,是古明州(宁波)的海上门户,自古宁商出海这里是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口的两边有招宝山和金鸡山两座,死死扼住进出甬江的咽喉,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记得家中老人说过: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陆海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海防抗击外敌入侵的战役中取得的首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完全胜利,此战一举击伤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不久死于澎湖,是此作为清军重大战绩列入史册,招宝山因此名扬天下。所以此次镇海游,招宝山列入我的首选目标。</h3><br><h3>百科名片</h3><i>中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战争,是清朝与法国之间为越南主权问题而爆发的战争。战争之中由于清朝对法宣战时未召集各国大使,因此不具有公开性,而法国自始至终未向清朝宣战,仅称为“报复性军事行动”。而战场除了在安南境内展开外,法国也派遣部队攻打云南边界,并派遣孤拔率领远东舰队攻打福建、台湾、浙江,控制台湾海峡,占领澎湖。</i><div><br><h5><i>中法战争概况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i></h5></div><div><br><i>镇海之战概况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2月至3月,法舰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i></div><div><br></div><div><i>1884年10月法军在淡水失败(参见淡水之战)后,为孤立台湾守军,于23日宣布封锁台湾海峡,企图阻断南北海运及闽台联系。福建军民采用夜雾偷渡等办法运送物资援台,但杯水车薪,缓不济急。为打破封锁,清廷令南洋水师派舰援台。次年1月18日,由提督衔总兵吴安康率领的5艘援台舰只自上海启航南行。法远东舰队司令孤拔闻讯,亲率7舰北上拦截。2月13日,双方舰队相遇于浙江石浦檀头山海域,吴安康见敌即率队逃跑,两艘航速较低的战舰被迫驶入石浦港隐蔽,后被法舰击沉。之后,孤拔得悉另3艘军舰泊于镇海口内,即率队进犯镇海。镇海位于甬江入海处,系浙东之门户、宁波之咽喉。自法舰侵扰东南沿海以来,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等日夜督兵备战,构筑了较为完备的海岸防御工事。28日夜,4艘法舰侵入镇海海面,清军立即沉船堵口,南北两岸炮台和泊港舰只均严阵以待。3月1日下午,炮台守军击退法舰的连续进攻并伤其一舰。此后,法军采取各种战术手段继续进攻,均遭失败。孤拔本人亦受伤,不得不停止进攻。 点评:此战,由于守军预有准备,水陆防守严密,终于取得了继淡水大败法军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i></div><div>(以上信息摘自网上)</div><div><br> 关于这次镇海之战,网上有一篇详细论述可供参考:《试论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军事策略及防御体系》包明达 <br>http://gtzx.zhedu.net.cn/shzkt/ShowArticle.asp?ArticleID=574</div>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了争取拍到日出,清晨四点半我就出了门,等我随着晨练的人们气喘吁吁爬上招宝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甬江出海口浮现在山脚下,可惜天公不作美,阴云遮住了太阳,不过晨曦中繁忙的镇海海口还是挺美的:</font></h3> 等到晨练的人们散去,山上基本上没了人,我开始细细寻访招宝山威远卫城和炮台的遗迹。<br>据记载,为了防范倭寇加强海防,明代嘉靖年间当地守军就在招宝山上修建了威远卫城,城呈长方形,设有雉碟马道,城门上刻有"威远城"三字,易守难攻。如今城池已经过细心修葺,我三十多年前印象中的那个破败的威远城已经面目全非了。<br> 另据记载:1883年(清光绪九年)于山顶北腰增筑月城,周长71丈、高1.2丈、宽9尺,现存长60米,高3.8米,拱门呈半圆形,内壁有《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由清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撰写。 <br>转过山腰,我在另一边找到了月城:<br> <h3><font color="#010101">在门洞里果然还有修建月城的详细石刻介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城墙上,可以见到用于出击的门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门洞中望出,甬江水面赫然在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月城沿山腰的小路向南不远,我找到了树丛中露出的炮阵地,虽然已经被公园化,但依稀可以感觉得到当年红衣大炮威慑海面时的震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向南转,可以看到面对江面的城碟,探身出去,江水滔滔,不足千米的江面,如果被两岸的大炮封锁,还真不好通过。</font></h3> 更何况镇海之战时,守军为了抵消法军船坚炮利的优势,在江中打下了三千多根木桩,按一定距离沉下了若干条载满砂石的民船,并在木桩中间设置了渔网、水雷,另有避入甬江口内的几条清军军舰距守在后,负责用舰炮轰击敢于前来闯关的法舰,与两岸的岸炮形成三面夹击的防御态势,应该说给法国舰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br>据介绍,当年面对法国军舰的强大火力,被当时百姓称为吴大佬的虎将吴杰下令用200磅弹后膛钢炮迎击,头一发即命中纽回利舰船头。敌舰用排炮轰击,吴杰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操炮,又击中纽回利舰船尾。酣战至傍晚,法舰全部退回金塘洋面。不甘失败的法军隔两天又遣5艘军舰向招宝山炮台发起猛攻,吴杰又亲自操炮,第二发击中敌舰船桅,横木下坠,压伤法军司令孤拔,这个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侵略军头目因伤最后死于澎湖。镇海军民坚持抗战103天,最终以法军彻底失败而告终。<br> <h3><font color="#010101">为了纪念吴杰,当地军民勒石树碑为吴公立传,这是招宝山上新建的吴公纪功碑,真正的碑石保存在镇海中学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百姓称为吴大佬的虎将吴杰</font></h3> 面对古战场,我还想知道当年炮战的具体战况,毗邻招宝山下的镇海海防纪念馆给了我详细的解答。<br>海防历史纪念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设计者齐康教授设计,奠基于1995年4月,造型独特,既有舰船的形态,又有壁垒炮台的造型,左面那个矗立的碑形建筑则是一把高举起的利刃,整体造型耐人寻味。<br> <h3><font color="#010101">果然不虚此行,在馆内看到大量的中法镇海之战的实物、资料与图片。</font></h3> 其中几张事后所画的战事图很有参考价值,其中被我标上黄圈的是招宝山威远城,黑圈是法国舰队。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入海口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木桩沉船,两岸是众多的军营关防,江面还有大清的船队。<br> 值得思量的是:在犬牙交错密如蛛网的防御阵地对面,只有孤零零的几艘法舰,是什么样的实力使得法国人猖狂如此,从南打到北,所向披靡?<br> <h3><font color="#010101">在馆中有几张珍贵的图片,正是当时参战的敌我双方舰船的真实留影。从前面的网上参考文章中我们得知:当时中法军事力量对比相差悬殊,法军有答纳克、纽回利、巴夏尔、凯旋号、尼亚尔等六七艘军舰,达二万多总吨数,有六十二尊火炮,兵员近二千人。法舰为铁甲船,大者铁甲厚十五公分,火炮口径大,弹重五百磅,射程达十里之外,能穿透铁甲。清军有元凯、超武、开济、南琛、南端等五艘军舰,大都是木船或铁肋木壳兵船,总吨数不足一万吨,大炮总数不及法军三分之一,弹重只有二百四十磅。由此,守军只好采用避其水战、围而攻之或诱敌上岸,聚而歼旃的战术,这也是无奈中的无奈之举,幸有高昂的士气与周密的准备,才能使镇海之战成为国人引以为傲的取胜战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馆里我还看到一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占领招宝山时的图片,画面里有我刚刚见到的威远城,当时已经破败,嚣张的鬼子兵正在大步迈向城堡,山腰上的亭子被削掉了半边,城头隐约站着持枪的哨兵。看到这些,令人感到无比憋闷,我想,这也许就是当年促使父亲兄弟姐妹七人及全家冲向抗战一线的动力之一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馆里的烈士像下我肃立留影,因为中间的那位就是我的二伯父,他牺牲在1943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离开海防纪念馆,我来到招宝山下江边的安远炮台,这是战后两年兴建的海防炮台,炮台用三合土(凝土、石灰、黄沙、糯米汁等组成)建成,这类炮台不同于以往的青石炮台,炮弹击中后只会崩裂部分碎渣,不至飞石伤人,甚至在镇海之战时还发生过敌方炮弹落下后因为撞击力不够没有爆炸的幸事,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招宝山上,我看见一块巨碑,上书笔力雄浑的“海天雄镇”四字,内含镇海地名,不知是不是镇海命名之源,亦或是借名发挥?在宁波地区还有个宁海县,镇海、宁海、宁波,都有寄意“海宁波敛”的意思在内。古明州位处海疆要塞,渔业发达,又是自古以来的通商口岸,“海天清晏”“顺风万里”是官府百姓上下一致的企盼。可是几百年来却是越盼越抽抽,不仅海不清波不宁,连锦绣大地也屡屡被列强瓜分欺凌,最近小日本捣乱,还不是欺我实力不济。如想镇海宁波,惟有迎头赶上,自我强大,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真正做到把宁波镇海的情愿变为海镇波宁的现实。</font></h3> (完)<br>20101004<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