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焰烧空红扶桑

天边的云

<h3>  一提到“扶桑”,人们自然而然想到东瀛岛国。但今天在这里介绍的是在华南栽培十分普遍的中国名花,而且具有药食两用性的食物扶桑。</h3><h3>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扶桑:“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之朱槿。花、茎、叶皆如桑。其叶光而浓。木高四、五尺,而枝叶婆娑。其花深红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泽。有蕊一条,长于花叶,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如焰生。一丛之上,日开数百朵,朝开暮落。自二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技即活。”</h3><h3> "扶桑“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花、叶、根都可入药,但开始认识它的药用价值并有记载一直晚到明代的李时珍。在此前,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和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均没有关于“扶桑”药用性的记载。直到明代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进行了简单记录:叶及花,甘,平,无毒。主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h3><h3> 其实扶桑的花、叶、茎、根都可药用。</h3><h3> 花:在花季时采,采后去泥土等杂质,可晒干备用或用鲜品,通常作汤剂或炖剂。外用可以鲜花捣烂敷患部。扶桑的花含棉花素、槲皮苷、山奈醇、醋类、矢车菊葡萄糖苷、秸液质、维生素。在中医而言,扶桑的花性味甘寒,有凉血、解毒、利尿、消肿、清肺、化痰等功效,适用于急性结膜炎、尿路感染、鼻血、月经不调、肺热咳嗽、腮腺炎、乳腺炎等病症。</h3><h3> 叶及茎:四季可采,采后去泥土等杂质,可晒干备用或用鲜品,茎需切片,外用则以鲜叶捣烂敷患部。扶桑的叶及茎合萨壳固醇、蒲公英甾醇、乙酸脂类及酶等。扶桑的叶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生疮。</h3><h3> 根:四季可采,采后去泥土等杂质,可晒干备用,根需切片。扶桑的根含支鞣质,功效与花类似,是中医主要的药用部分。</h3><h3> 新近发现扶桑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h3><h3> 扶桑花也可以当作蔬菜食用,据《南越笔记》记载:“其朱者可食,白者尤清甜滑,妇女常为蔬,谓可润喀补血。”当然,也有人爱用“扶桑”制成水果如“扶桑花酿雪梨”等,也别有一番风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