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犁春 图/周俊文</h3> <h3> 德国助教愤然离开中国,疾呼:你们的教育是在犯罪。也有人怒吼:教育是中国最大的假冒伪劣产品。虽然危言耸听,但是忠言逆耳。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警醒:中国教育缺失了什么?小学教育是否失真?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童真,就是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支点。<br></h3> <h3>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指出:“新技术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促使电影电视利用其形象手段,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儿童,从而导致儿童过早成人化,以致失去其宝贵的童年。而作为特殊一类的儿童文化也在成人和儿童共享的大众文化中逐渐消失。”</h3><h3> 事实上,人在每个年龄阶段应该具有与其成长相符合的特点。幼儿时期就应该天真烂漫;少年时期就应该好奇而富于幻想;青年时期就应该愤世嫉俗并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中年就应该淡定从容,成熟稳重;老年就应该豁达开朗,洞悉世事。正如当年卢梭所描述的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不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h3> <h3> 杜威指出:“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儿童自己感受到所在的社会情景及各种要求对他们能力的刺激而来。”他主张儿童教育要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他还说:“教育就是人类天性能力的正常生长,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他批评旧教育的弊病在于“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教科书中,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行动之中。”并且呼吁:教育改革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儿童方面来。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br></h3> <h3> 捍卫童年,呵护童心,孵化童真。顺天致性,落地生根;给其自由,任其选择,这是儿童教育的最佳路径:
向儿童学习,为儿童创设适宜自身发展的儿童文化环境。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儿童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形态。儿童不仅作为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精神存在,成为人类发展的动力源。”她尊崇它为“人类精神的胚胎”。<br></h3> <h3> 赋予儿童多种文化表达的权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兹曾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即儿童有多种多样的认识、交流的表现手法和学习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建造、戏剧表演等,但现行的学校教育却压制了儿童文化的生长。”为此,瑞吉欧教育理念强调:还儿童以自由表达的权利,通过动作、表情、体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和解决的基本活动中,以此建构新的经验。<br></h3> <h3> 建立“以儿童为本位”的生态人生观。儿童文化学者朱自强提出了“童年生态”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童年生态在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破坏下,正面临着深重的危机,童年的许多愿望和权利正在被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无情地剥夺。要保护童年的生态性,就要建立“以儿童为本位”的生态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尤其要包含承认对儿童生命形态的敬畏。重返童年正是战胜应试教育这场洪水的诺亚方舟。
教育要为儿童提供精神和文化影响的可能生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作者刘晓东在其文章中强调:“成人应当懂得尊重和欣赏儿童原生态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教育活动来浓缩儿童的这种原生态生活,让教育所创造的高于儿童原生态的这种可能生活滋养儿童,提供原生态的生活所不能提供的精神影响和文化影响。”<br></h3> <h3> 有人哀求:不要挡住孩子的阳光!这是无奈的退让,退让至教育的底线。教育即使不作为,也比错误的教育强。不挡阳光,也许能自由生长,灿烂开放。错误的教育,一定扼杀天性,制造不幸。
捍卫童年,呵护童真,打响童年保卫战。返璞归真,把根留住,走一条教育回家的路,创造儿童原生态生活,还小学教育真面目。
童真,一定是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支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