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楼幸氏古迹之——攀桂桥

幸英雄

<h3>  华林山风景区富楼村,是个美丽富饶,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沿着石板古道,顺着清辙小河,往上游湖方向走出村口,一座三墩二孔花岗岩石建造的古桥映入眼帘。据村里长辈们讲,在二百多年前这里原来只有简便的木桥,只供行人通行,无法承载车马过桥。特别是遇到山洪涨水,经常桥毁路断,行人只得爬山涉水,舍近求远绕道而行。而这条古道往南是通往凤市圩(当时的乡公所所在地),桂岩书院,村前圩,瑞州府(高安)。往北沿着弯曲的石板古道拾阶而上,可通往奉新上富,宜丰花桥等地。是村里与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大动脉。</h3> <h3>  清嘉庆四年,富楼幸氏先祖们为方便村里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决定举全族之力,在小河上修建一座能通行车马的永久性石桥。在富楼幸氏齐心协力下,一座三墩两孔,桥长11.6米,桥宽2.6米,桥高2.9米,桥樑厚0.4米,桥面由十块5.8米长,0.5米宽,分二排二节组成,每块条石重达三吨多,中间桥墩上的辟水墩上两边各刻一朵梅花图案,桥樑上凹刻“大清嘉慶四年富楼幸氏衆修”十二个大字。(清同治辛未年高安县志卷之四/山川/桥有载)此桥取名曰“攀桂桥”。先祖们用“攀桂”之名,想是此地离“桂岩书院”不远,希望子孙从此桥经过而考取功名的寓意吧。富楼幸氏先祖们建桥修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出富楼幸氏的经济富强和凝聚力。攀桂桥两百多年来,为山区居民,为过往客商提供了便捷路径,也为富楼的经济,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涌现出大批孝事父母,督课子侄,秉公尚义,慷慨乐施诸多族人。据清同治年(高安县志)录入的富楼幸氏就达四十多人。攀桂桥下游十几米有一座三米高的水轮车,水轮带动着碾槽房的碾槽发出支呀,支呀的响声,与桥下潺潺流水声相互动,就像一曲赞美山村的美妙交响乐。夏天当晚霞映红了山林和河面,一群孩儿光着腚儿在水中嘻戏,时儿从桥墩跃入水中,溅起的浪花像飞溅的珍珠飘向空中,时儿潜入水中又从水底冲出水面,就像一条条小金龙在河中嘻戏玩耍。此情此景给这个古老的小山村带来一道美丽的风景。1950年,父亲经时任高安县人民政府第三区(村前)区委书记李春推荐,跨过攀桂古桥沿着石板古道到区政府工作的。后调县政府财政科,母亲带着我告别充满童趣的故乡,经这座古桥随父亲到县城定居。</h3> <h3>  1958年国家兴修水利,政府修建上游水库,往南的路径从象咀村至风市圩,洪城村等十几个村庄全部淹于湖底。六十年代初,政府修筑了下观至富楼的公路。从此攀桂桥失去了往日车水马龙喧闹,桥两边的石板古道也长满荆棘,攀桂桥就像一个功勋卓越的老人,静静地仰卧在老村口河面,见证着这个山区古村的变迁,让富楼幸氏后裔遥想联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