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德国到瑞士</h3> <h3></h3><h3> 2020年1-2月欧洲之行【2】</h3><h3><br></h3><h3>【德国巴登巴登小镇】</h3><h3> 当地时间下午两点,我们到达德国南部的巴登巴登,巴登的意思就是“洗澡”,是有名的温泉小镇,也是德国的一座古老的城市。</h3><h3> 来巴登巴登一是为解解旅程的疲乏,也是为了感受一下德国乡村的精致生活。侄女说泡温泉是欧洲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普遍爱好,有事没事总喜欢在温泉池里泡着。对于一个爱好游泳却在长沙找不到干净泳池的我来说,自然也不会浪费这次机会,在零度的室外泡着温泉,天空云朵变幻着、移动着,时而阳光照在脸上,时而飘落几片雪花,温泉池外静静伫立的教堂散发着古老的气息。</h3> <h3>巴登巴登古城一瞥。</h3> <h3> 泡完温泉,我们驱车半小时来到预订的黑森林酒店。酒店座落在巴登巴登古城郊外,一个静谧的山谷里。周围是郁郁葱葱的山林。</h3> <h3> 从房屋的布置和用餐服务,看得出老板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里面的摆件很讲究。德国民居也都是坡屋顶,讲究多窗户通风。冬天室内暖气很足,但绝不会有憋闷感,和荷兰一样,在通风和保暖这对矛盾上动用小心思小设计,让二者和谐统一。德国森林遍布,木材资源丰富,故而民居建筑都以木材为主料,外墙和内饰都以木材来造型,极尽木材用料之奢华。很喜欢这家小酒店的外墙配色。</h3> <h3> 还养了一只毛色华丽的猫,慵懒地爬在木质的暖气片上。</h3> <h3>清晨,寂静的山谷开始热闹起来,小鸟在树林歌唱,工作车也开了进来。我们带孩子们在酒店附近玩耍,呼吸新鲜空气。</h3> <h3> 印象最好的是晚餐。特别讲究的器皿,精心制作的餐点,很好的口味,老板真诚的笑脸,增值的贴心服务(得知我们一行有两个孩子,特意准备了画册和纸笔,供孩子们画画)。</h3><h3><br></h3><h3> 这个夜晚还喝到了人生最美味的汤。不知用些什么食材做的,有牛肉的香味,里边有类似豆腐皮切的丝之类的东西(不是豆腐),总之特别鲜美。</h3> <h3>孩子们在认真看书画画。</h3> <h3>一家乡村酒店却有丰富的菜品。</h3> <p> 鲜活真实的风信子,一个小小的点缀让餐厅充满了情趣。</p> <h3> 第二天早餐更是丰富多彩,完全颠覆了我对西餐的印象。原来西餐可以这么丰富。原以为就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已。德国人(广而到欧洲人)对吃的仪式感可见一斑。</h3> <h3>【瑞士之旅】 </h3><h3> 早餐后,我们开始了新一段的旅程:瑞士。</h3> <h3> 越到德国南部接近瑞士,风景越来越迷人。途径德国莫莫莎湖,我们再一次被路途美丽的雪景和斜射阳光下呈现的景色吸引,停下车来感受了一番。还在湖畔唯一的商店买了有名的精致的布谷鸟饰品。</h3> <h3> 莫莫莎湖卧于山的怀抱,像一位恬静的少女,层层的针叶林是她的秀发,秀发上落满了洁白的雪花,仙云在她身边缭绕。</h3> <p>【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呼唤。</p><p> 继续往南,进入瑞士,渐渐的可以眺望到连绵起伏、白雪覆盖、冰清玉洁的阿尔卑斯主山脉段。当梦中的雪山横亘在远处,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的时候,心也越来越激动,但却不知道说些什么。(文中二维码扫描均可观看视频)</p> <p> 【 图恩湖畔】 </p><p> 进入形状狭长的图恩湖区,环湖驾车寻找预订的酒店,一边观赏沿途风貌。当雪山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绵延环绕图恩湖数十公里矗立在眼前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白读了十几年的书,词穷到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侄女夫妇说,婶婶先别激动,这不是最美的景。好好休息,明天去少女峰再激动吧😄。</p> <p> 不期而遇的风景往往更令人惊喜。经过这里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慢下来,轻轻的呼吸,静静的凝望,悠悠的冥想。</p> <p> 瑞士的地形以山地为主,阿尔卑斯山脉在这里展现出她最迷人的容颜,被誉为“欧洲宫殿”、“童话王国”、“世界公园”。阿尔卑斯是欧洲的母亲,孕育了多瑙河、莱茵河、罗纳河等众多河流及其流域的生命和文明。</p> <p> 当夜我们宿在图恩湖畔山坡上的一个温泉酒店,推开门窗就能看到湖对岸的雪山,以及山脚一幢幢坡屋顶的民居。酒店内有客厅,室外有休闲露台,三个卧室两个卫生间,还有baby床,正好够我们一行七人居住。厨房窗户对山坡这一面,从玻璃窗望出去高低错落的砖红色的屋顶。</p> <p> 厨房虽然普通,但有我非常喜欢的案台设计。水槽兼具洗涤沥水置物功能,可以减少使用菜篮子、沥水架等物件,沥水的地方还可以摆放切菜的砧板,切水果可以直接在沥水板上切,看似简单其实既节省空间又方便实用,实在太合理了。这里喝的都是天然雪山泉水,直接喝无需烧开。</p> <h3> 酒店还提供温泉服务,温泉池深度和大小也适合游泳,顺便游泳锻炼了一个小时,水质水温都很好,一点也不比德国巴登巴登的温泉差。甚至我觉得这个更好,因为深度很适合游泳。</h3><h3> </h3> <p>【瑞士 少女峰】</p><p> 今天的目的地是少女峰。在车上欣赏了沿途仙境,半小时后到达因特拉肯,这里是一个交通枢纽,人和车明显多了起来,房屋也密集了,去往少女峰的火车站就在这里。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游客,特别常见的是滑雪爱好者~这边滑雪运动是欧洲人的日常运动,不分男女老幼。侄女夫妇介绍说这些背着滑雪器材的人中,有本地人和瑞士周边国家的有钱人,运动休闲是他们常见的度假方式。他们在滑雪场附近的山谷溪畔或者山坡租房住下来,一住就是一周,每天出去滑雪,然后泡温泉,晒太阳,品咖啡,算是这边的富人运动。</p> <h3>从图恩湖到因特拉肯沿途。</h3> <h3> 少女峰是瑞士的著名山峰,是“欧洲之巅”。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二三十公里处,屹立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东南方,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之一,海拔4158米,横亘18公里,宛如一位少女,披着长发,银装素裹,恬静地仰卧在白云之间。这里最美妙的景色,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而山下却绿草茵茵,如果说之前发现了德国南部山区的这一景色特点,那瑞士就这种景色的升级版,是经典了。</h3> <h3>坐火车进雪山,登少女峰沿途。</h3> <h3>登上少女峰(海拔4150米),有轻微高反。</h3> <h3> 如果想体验什么是仙境,那就来少女峰吧,站在最高处,极目地球的尽头。</h3> <h3> 在登顶少女峰的途中,有五分钟时间让我们下火车,去观景台观看深深的山谷里的地质冰川,观看台非常的宏伟,为了安全,观景台用很厚的玻璃封住,可惜这天有雾,我们无缘见到这万年冰川真颜,但我们从玻璃外框结的冰棱子可以想象得到那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冰雪世界。积雪成冰,呈蔚蓝色封住这纵横的沟壑,定格这一方天地。不知那冰封的谷底,曾有过怎样的地质故事。</h3> <p>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在旅游配套建设方面,不知花费了多大的财力。火车从山脚到少女峰沿途,要经过很多隧道。到达顶峰,不是从地表下车,而是在雪山体内。里面供应暖气。有吃饭休闲的地方。</p><p><br></p><p> 冰川体内还开凿出好几条隧道,隧道周壁全部是坚硬无比的光滑的自然冰体,在里边呆久了会感觉寒气逼人。</p> <h3> 慕名而来的游客太多,少女峰是正儿八经的“网红景点”。抖音和众多网络平台晒此景点的太多了,人处其中,未免有点浮躁,想选择人少的时候来,几乎不可能,因为这里四季都美,什么时候来都是旺季。至于美成什么样,个人感受不同,也就不描述了。真正体会她的美妙,就选择一处山谷小镇住下来,慢慢体会吧。</h3> <h3>阿尔卑斯山脉海拔四千米以上的观光火车站。</h3> <h3>人生的旅途无非如此,不停的有人下车,有人上车,都是为了梦中的“风景”。</h3> <h3>然而只有旅者才懂得:沿途的风景可遇而不可求。出发永远比到达更重要。</h3> <h3>再见,美丽的少女峰。你值得拥有这个圣洁的名字。</h3> <h3>【瑞士 格林德瓦小镇】</h3><h3> 下山后,当晚我们住在少女峰脚下的格林德瓦小镇。暮色中,静卧在山谷、山坡的民居民宿,被白雪覆盖着,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如诗如画。</h3><h3> </h3> <p> 第二天清晨起床,推开门窗,对面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映入眼帘。太阳出来了,一幢幢坡屋顶的民居,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配着高纬度地区特有的一株株针叶树,静卧于缓坡上,不时有一群群鸟儿从画面飞过。炊烟袅袅,映着日光,动态的炊烟搭配静态的由青色和白雪搭配的山壁,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p> <p>夜晚,家家户户灯光亮起来。半夜醒来,到露台看了一下夜景,不由一声惊叹,只见夜空繁星满天,星星很大一颗,仿佛离人很近,星光璀璨得仿佛是被静音了的热闹的天街。我披着棉衣站在露台拍了好几张。可惜手机无法拍出星空的效果。</p> <p>清晨,推开门窗。</p> <h3>横屏观看视频,会看见一群群鸟儿飞入画里,又从画里飞走。</h3> <h3> 这家客栈是印度人开的,外表看起来有些简陋,不上档次,但房间很干净,观景角度也不错。最值得点赞的是老板为客人准备好了手机充电端口,因瑞士和德国、荷兰的充电插口都不一样,如果自带,得准备三种不同的插口,客栈老板的这个小小的用心,为客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缺点就是暖气太热了,睡觉时得开点窗缝儿才好。</h3> <p> 次日,我们整理好行囊,放在车上,进入格林德瓦小镇的中心,开始在阿尔卑斯山的这个区域最开心的一天。如果说今天清晨远眺对面山坡民居看到的画面是一幅巨大的丹青水墨,那么现在,我们则是进到这幅画卷中。近看那一幢幢童话故事一样的房子,深入那神圣的大雪山,在雪山腹地尽情漫步、玩耍、释放天性,梦回童年。</p> <h3>近看,水墨画里的民居真容:</h3> <p><br></p><p>我们坐缆车到达山顶滑雪场。沿途看见了在雪山中滑翔的滑雪者,还有雪地徒步、坐雪橇的人们,最唯美的是一对夫妇带着小狗雪地漫步的画面。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一位看上去有七十多岁的老者像年轻人一样快速滑雪的冒险精神。</p> <p>大雪山里的运动休闲场景😊</p> <h3><font color="#010101"><p> 我们不会滑雪,那太专业,必须经过学习之后才能实战。我们选择了雪橇,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但初学难度不大,相对安全。不过,对于我们这几个生长在中国南方的人来说,第一次坐雪橇也是需要勇气的,就像骑马一样,缰绳就像方向盘,怎么转弯,怎么控制速度,怎么停止,对我们来说毫无经验,摸索一下就坐雪橇下山了,沿途路况复杂,多处陡峭,我们在漫天雪海里遨游倍感浪漫喜悦的同时,也被疾速下滑的危险吓得魂飞魄散,陡峭的雪道,冰雪很硬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几百米深的雪谷,我们亲眼看见一个不知来自哪个国家的中年男子没有把控好速度,冲下了陡坡滚出了雪地两三百米远,不知是否受伤。</p></font></h3> <p> 看似简单的雪撬,其实需要体力更需要技巧😄</p> <h3>欧洲人天生爱冒险运动,时不时见大人带着两三岁的孩子一起坐雪橇冲下山坡,滑雪🎿的除了中青年,更有不少老人和小孩,一看那装备和技巧,就是滑雪一族。他们滑行速度极快,能下滑也能上冲,像飞翔在山间的鸟儿,轻快、自由、潇洒。当他们从身边一倏而过,会让你感叹:人生可以如此精彩。在这宏伟的绵延的阿尔卑斯群山中,冰天雪地仙云缭绕,一会儿阳光照射金光一片,一会儿飘起雪花宛若童话世界。空气干净清透到你可以卸下任何防御,不需要担心病毒,担心感冒,担心一些平时我们经常小心谨慎的东西。在这里只有健康,放松,宁静、真实。雪山里也不冷,不戴手套帽子甚至不用穿厚厚的羽绒服,一个个脸上红扑扑的,生命的健康态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展现。</h3> <p>恍惚穿越到了童年。</p> <h3>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巍峨的大雪山体验以运动的方式度假。侄女夫妇决心要让孩子们学会滑雪,也要像鸟儿一样,在雪山轻盈自由的滑翔。那不只是运动,也是与美丽的阿尔卑斯雪山的对话,是回馈给大自然的爱。</h3><h3> 在尝试坐雪橇经过各种坡度的雪道的时候,夫仔很快掌握了滑行的方法,速度非常快,把我们远远抛在了后面,我们在后面兴致勃勃的摸索着滑雪的窍门,几位男士都能顺利滑下去,我和侄女胆子小,只好手脚并用慢慢往下移动,一不小心就一屁股坐下去,然后丑态百出的自然下滑,弄得满头大汗又开怀大笑。</h3><h3> 正当为胜利到达下一个坡度而欢呼的时候,突然发现夫仔带着雪橇逆坡而上(在滑溜溜的冰道上逆行的难度可想而知),一边焦急的低着头在找什么,走近一问,原来往下冲的途中不知什么时候手机从口袋里甩出去了,两个手机都不见了。我们也着急了,现在做什么都离不开手机,我们订的返程机票信息,交通,住宿,还有很多工作和生活上必须保存的信息全在他手机里,天快黑了,没了手机可如何是好。我们一边帮着在茫茫雪地里寻找手机,一边庆幸,幸亏我们速度慢,他可以原路回来找到我们,我们可以在一起,万一没有找到我们,手机丢了也没办法联系,他会英语,可我们以前学的那点皮毛根本无法与这里的人交流。在这茫茫大雪山里,可怎么得了!找了大概半个小时,相当于大海捞针,雪又深又软,手机甩进去肯定看不见。正在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我想,手机那么薄,雪这么厚,现在又雪上飞雪,手机岂不是很快就会被雪花掩没了?更着急了,使劲拨打两台手机电话号码,接通了,可在这巍峨的大山里如何听得到那点铃声?寄希望于有人捡到手机,接听电话,可是大家都忙着你追我赶的滑雪,谁会注意到掉落在何处的手机?寻找无门,几乎是不抱希望了。</h3> <h3> 夫仔使劲回想哪个地方最有可能让手机甩出去,不甘心的使劲扒拉那个地方的积雪,突然听他大喊:找到了一只!我们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他真的找到了那只白色的手机!太惊喜了。心总算放下了一半。于是继续寻找另一只,不停拨打电话,终于!电话被一个人接到了,是一个青年男士的声音,说着英语,天呐,这是什么好运气?夫仔和姐姐与那位男士交流了一阵子,才知道手机掉在另一块雪地里,被正在滑雪的这位男士捡到了。约定下山后在售票处见面,因为离下山还有几个小时,好心的外国友人为了避免手机电量耗尽,约定好交还手机的地点后就关机了,直到在售票处见面,把手机完好无损交还给夫仔。</h3><h3> 真是难忘的一天。</h3> <h3>夫仔丢手机的地方。白茫茫大雪山,侧边就是雪谷。</h3> <h3>下了雪山,就在这个位置,外国友人将手机交还给了我们。推让了好一阵,小伙子才接受我们给的感谢费。</h3> <h3>回望我们今天游玩的这座雪山(first)依稀可以看见山坳处蓝色的冰川。</h3> <h3>【布里恩茨湖畔】</h3><h3> 当地时间晚上七点,我们驱车来到伊瑟尔特瓦尔德镇,宿布里恩茨湖边客栈。结束这一天的旅程。因为天色已晚,看不清周围的一切,白天滑雪兴奋了一整天,也辛苦了,我们早早洗漱休息了。</h3><h3> 第二天清晨,推开门窗,映入眼帘的景色与我们白天在格林德瓦镇所见,简直换了天地人间。色调由黑白变成了彩色。布里恩茨湖像一幅水彩画展现在眼前,翡翠色的湖水温软玉润,柔美清新。</h3> <h3>清晨的布里恩茨湖。</h3> <h3>宁静,舒缓,凝望。</h3><h3>雪山,碧水,轻舟。</h3> <h3> 离开图恩湖上雪山(少女峰、格林德瓦镇的first),又从雪山下来,到布里恩茨湖。</h3><h3> 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实际上是连接一体的同一个湖,但颜色却不相同。图恩湖是清冽的自然色,布里恩茨湖是温润的翡翠色。一个冷艳,一个温婉。</h3><h3> 今天天色晦暗,图片效果不佳。如果是蓝天白云,布里恩茨湖水会更漂亮。可惜天不作美,早餐后下起了小雨,我们也放弃了湖里荡舟的计划。</h3> <h3>瑞士是一个富裕的国度,是移民养老的天堂。世界上很多有钱人青睐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人间仙境,以及高福利保障,而选择在这里投资移民养老。故而在瑞士,可以看到工作和休闲中有不少老年人,其实并非人口老龄化所致。</h3> <h3>告别布里恩茨湖。</h3><h3></h3><h3>结束了德国瑞士之旅,我们今天(2月3日)启程返回荷兰。</h3> <h3>沿途再次欣赏欧洲乡村原野风景,大片的葡萄园,麦田,草甸,阳光,蓝天,白云,彩虹,静卧在平原,山谷,缓坡上的坡屋顶的民居,大自然和大西洋暖流对高纬度的欧洲的偏爱,造就了这片土地舒适宜居的气候,隆冬季节的大雪山里也不会有西伯利亚冷空气笼罩下的亚洲地区的刺骨的寒冷。夏天凉爽,不会有像国内内陆地区的闷热感。说到风景,驱车奔驰在欧洲大地,随便向哪个方向看过去都是一幅油画。阳光的斜射,给这里的大地涂抹上华丽的色彩。一个地区的文明和文化的产生,与当地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当地人的生活美学修养,也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欧洲人注重生活品质,崇尚自然健康,生活中的餐饮文化非常注重仪式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直接。</h3> <h3>【法国农庄的一天】</h3><h3> 途经法国,宿在一个不知什么地名的偏远村庄的一个小庄园。我们的车一停下来,这家民宿的主人—一对五十多岁的法国夫妇就迎出门来,热情地跟我们一一握手。这个动作挺让人感动的,因为全球各国对中国新冠疫情传播非常敏感紧张,看到中国人都想躲避,他们却对我们如此信任。 </h3><h3> </h3> <p> 这家农庄小屋座落在一片绿茵上,周围大片原野都是主人的。一进屋子就感受到一股农庄的味道,一楼居然是一个马圈,里面堆满了马驹吃的干草,还有很多农具。女主人年轻时是马术运动员,墙饰和摆件大都是与马有关的照片、墙画和艺术品。小马驹非常可爱,任我们抚摸它的发鬃,眼睛又大又亮。还有一只热情好客的狗狗,一直陪我们玩耍,对陌生人没有任何敌意。主人热情的带我们参观他们的家。</p> <p>客厅布置得很温馨,烧了壁炉,屋子里很暖和。</p> <h3> 在乡村庄园参观休息了一个小时,五点多,天黑入夜,我们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了,于是出门觅食。</h3><h3> 开车在乡野马路,路灯也没有,也没看见几栋房子,更不见一个人,在黑暗中越走越害怕,背有点发毛,好不容易到了有两盏路灯的地方,那样子比我们家乡农村还要僻静,房子稀稀拉拉看起来很简陋,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预订的餐厅,一看标识,竟然是一家米其林餐厅。很惊讶在这种冷僻之地竟然有这种品位的餐厅。进入一看,里边的装饰布置还真不错。</h3> <h3>不能点菜,餐厅给你什么就吃什么,上菜慢得像蜗牛,厨师做菜上菜还服务,菜上来了不报菜名,吃完了也不知什么食材做的。问他什么菜,他给你来一句法语,反正也听不懂。菜品份量很少,盘子很大,食物很少,点缀在盘子中间,再摆上一片叶子,精致得像艺术品。两位厨师很认真很细心的制作食物,我们每吃完一道菜,就给我们换一套餐具,前后吃了五道菜,换了五套刀叉🍴。</h3> <p> 从六点到九点多,这顿晚餐耗时三个多小时,只有两桌客人。关键是实在太难吃了,特别是蓝奶酪,很臭,比长沙的臭豆腐还臭。但臭豆腐是臭在外表,闻起来臭,吃起来是香的。可是,蓝奶酪是闻起来并不怎么臭,但吃起来爆臭,是闷在嘴里臭。侄女婿说起了段子,有个同伴曾经这样形容蓝奶酪:如果要我在一坨屎和一坨蓝奶酪中选择,我宁愿选择一坨屎(我们笑岔气了)!搞不懂它为什么就成了法国的国宝级美食?可是如果我们不吃,厨师会觉得是对他厨艺的侮辱,是极其不尊重的行为,而且奢侈浪费也是可耻的。为了表达对厨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谢,我们硬着喉咙吃,吃得眼泪都快下来了。我们吃完主菜就要买单,他们不同意,非要我们把最后一道免费的甜点吃了再付钱。哎,人家的契约精神太强了。好渴望来一块牛排,或者给我一碗泡面啊…</p> <p> 米其林餐厅师傅认真做的几道菜。也是我们此次旅行花费最高,吃得最辛苦的一顿饭。</p><p> 整个旅途,印象最好的是在德国蒙邵小镇的那个晚餐中的牛排,在黑森林酒店的那一碗鲜美无比的热汤,甚至于在加油站咖啡馆的早餐,都要比这个好吃多了。</p> <h3> 回到小农庄已经晚上十点半了,赶紧弄了一碗泡面吃。感谢侄女带了泡面在旅途,终于在这天派上了用场。</h3><h3> </h3><h3> 第二天清晨(2月4日),一楼房间亮起了柔和的灯光,老板夫妇已经起来为我们做早餐了。我们下楼来的时候,桌上已经摆好丰富的食物和各种餐具,男主人在厨房忙碌,女主人就在餐厅侧面的一间房里工作了:戴着一幅眼镜,肩上披着一张大方巾,腿上还盖了一张羊羔毛毯,坐在书桌旁电脑边打字,估计是在接收或回复邮件吧。那场景好像在杂志画报看到的:塔莎奶奶坐在台灯下绘画写字做手工,安闲,缓慢,平静。</h3> <h3>早餐</h3> <h3> 早餐后,我们收拾行李,告别农庄,继续北上返回荷兰。临别,我们给小店留言簿写了一段话,和老板夫妇合影留念。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会记得老板的热情和贴心,记得可爱的小马驹,还有活泼好客一直陪我们玩耍的小狗狗。</h3> <p> 临别跟农场主夫妇合影。</p> <p> 跟小马驹合影。</p> <p> 临别,狗狗趴在后备箱好奇的往里面张望。</p> <p>当地时间下午五点,我们安全返回荷兰鹿特丹侄女的家。</p><p> 如果不是一直因为下雨,我们还会去农庄的原野跑一跑,感受一下欧洲冬季的绿野仙踪。也会去卢森堡或法国的另一个小镇来一番走马观花。但因下雨,这些计划都取消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p> <p> 愉快的旅行即将结束了。欧洲空气再好,风景再好,食品再安全,我们终归是要回家的。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国内疫情正值高峰,怎样才能安全的回国?旅游变成了旅居,怎样度过才能不枉此行?</p><p><br></p><p>【续:欧洲旅行日记3(上)】</p><p> 2020年2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