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我们误读的诗词

帅老师教作文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些被我们误读的古诗词</h3><h3>河南省新蔡县河坞乡戚楼小学 吴帅17339651397</h3><h3> 最近《小学教学语文版》作者交流群里,老师们一直在探讨诗词中的读音问题,这些字在现在大多是多音字,大家纠结的都是这些字的声调,因为凡是令人纠结的字基本上都是声母、韵母相同,就是声调的区别,比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杜甫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看”等等。针对这一现象老师们的观点很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普通话的读音读,一类是按格律诗的规则读。大家各抒己见,探讨得比较激烈,我比较赞成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则来读。由此我想到了在小学教材中那些被误读了好多年的诗词来。</h3><h3> 首先强调一下我所说的误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音的错误,二是朗读重音的错误。</h3><h3> 读音错误就是读音的错误,这里牵涉到今古音的音变问题,这个我们不能更改只能够与时俱进,按照现在的官方话——普通话去读了。比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之前的教材强调读“cuī”但一直也有声音说应该读“shuāi”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衰”只有一种读音,如果要按普通话就应该读“shuāi”。现在好多专家也说了两种读音都可以,古诗不是非常讲究押韵吗?为什么两种都可以呢?因为在过去“cuī”和和第四句的“lái”都属于同一“灰”韵,后来随着音变才发生了变化,为了押韵读“shuāi”。既然现在读“shuāi”合理了,那么问题来了,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字“回”呢?还能读“huí”吗?很明显不可以的,按照格律诗的要求第一行尾字可平可仄,但如果是平声字结尾的话必须得押韵。既然随着音变“cuī”读“shuāi”了,意思就是“ui”和“ai”不同韵了,那“回”自然也就不合规律了。其实“回”在古音中还有一个“huái”的音,这么一来,就解决问题了,但是现在好像没有老师教学生读“huái”的。</h3><h3> 读音错误的一些诗词大多集中在这几首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在我的印象中我遇到的老师在教“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时候,都是把“裳”读成轻声“shang”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首先在诗词格律中是没有轻声这一说的,古人读诗读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音,尤其是韵字是要延长的,轻声怎么延长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裳”也是有两种读音的“shang”和“cháng”。在古代,“衣”和“裳”有明显的区别,《说文》曰:“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所以在这句诗中应该读“cháng”意为听到这个消息太高兴了,喜极而泣啊,衣和裳上滴的都是泪。这几句诗其实要按照格律诗的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句相间,同联相反,临联相粘”来判断的话是很容易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按照同句相间“看”和“子”平仄相间“子”是仄声了,那“看”就不能再是仄声了;再看他的同联对应的是“卷”也是个仄声字,从这两点来判断这个“看”字都不能读四声(仄声)。以此类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字读第一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看”读第一声,“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漫”也读第一声。</h3><h3> 另外,刚才也说了,在唐宋诗词中是没有轻声这一说的,所以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轻声字在诗词中是不能读轻声的,比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燕子、鸳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莲蓬”。</h3><h3> 下面来说一下重音读错的现象,好多诗词专家说了现在的人连最简单的《清明》都不会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的人按照现在的习惯读出来的意思根本不一样了。就拿杜牧的这首《清明》来说吧,现在一般老师都是这样翻译的:清明节这天下着蒙蒙细雨,路上的行人肝肠欲断,问附近哪里有酒家呢?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其实这种翻译是有失偏颇的,这种翻译很明显是受现代朗读的影响。现代人朗读文章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受西方的影响,因为西方的语音以开口音为主,是没有什么音的高低变化的,但我们汉字却有这些变化,用西方的读法来读中国的诗词显然是不对的。用我们中国文化来翻译就不一样了,在中国是比较重视清明节的,无论多忙都要去扫墓,祭祀先祖,可是这一天诗人杜牧在哪呢?在外地,不得回还自然也就不能祭祀祖先了。清明节这一天本来不能祭拜先祖就够伤心的了,天又下着雨,注意这里可不是小雨。行人不是路上来来往往的人而是杜牧自己,因为在古代出公差的人才叫行人。下着雨杜牧还在赶路,这时候他的魂已经回到家乡去了。这里的魂也不是鬼魂,而是一种很干净的思想。下着雨路上行人肯定少啊,好不容易碰到一个牧童,诗人连忙问问哪里有酒店可以歇息,这个小孩子还那么调皮,指着很远很远的开着杏花的地方说那里有。</h3><h3> 之所以有不正确的翻译,就是因为朗读的重音不对,他们是把重音放在了“清明、纷纷、行人、魂、牧童、杏花村”这些词语上了,如果按照格律诗的吟诵规则“平长仄短,依义行调,依韵行腔,平低仄高”来吟诵的话,真正的意思就出来了,“清明”两个都是平声,又都是后鼻音的字,凡后鼻音的字都是抒发内心的情感的,要闭口拖尾音,加上平声朗读要低,这样一读效果就出来了,在诗人心里清明节很重要,“时节”中“节”是入声字要短促以示强调时节,“雨纷纷”第一个“纷”在第六个字的位置要延长,第二个“纷”是“韵”字要更长,两个“纷”给人无限延长的感觉,怎么会是绵绵细雨呢?第二句“路上”都是仄声声音要高,“行人”都是平声字声音要低,“人”字延长,孤独感出来了。“欲断魂”中“欲”和“断”一个是入声一个是仄声,都很短促决绝以示强调,“魂”是韵字延长,说明魂已越走越远,到哪里了?到家乡了。第三句“借问”仄声音要高强调问,“酒家”,“酒”受“家”的拖带音要低,“家”延长,说明迫切需要休息,“何处有”“处”和“有”都是仄声音高而短促,强调想知道哪地方有。最后一句“牧童”中“童”平声延长不再强调牧童,而是一种埋怨,你呀你呀真调皮!“遥指”重音“指”,强调很远,“杏花”中“花”要延长声音要低,杏花很多,“村”韵字延长声音也低,不是所强调的,但在低沉的延长中可以体会到牧童所指的地方很远,而不是说有一个村子叫杏花村。看,这样按格律的规律来读即使不吟诵也能够真正明白诗人的心境了。</h3><h3> 古诗词只要按照格律去朗诵不用解释,意思就能够出来了,据说古人理解文意就是通过反复吟咏去琢磨的。再说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吧,我们都知道这首诗的故事,就是李白有个忠实的粉丝叫汪伦,为了邀请李白到他家里,就给李白说他家乡有万家酒楼十里桃花,结果李白去到之后才知道所谓的万家酒楼就是唯一的一家酒楼是姓万的开的,所谓的十里桃花是那个村子叫十里村,是十里村的桃花。按格律读的话,“桃花”平声延长音要低,“潭水”中“水”是仄声音高强调水,这样一来,很明显桃花是桃花,潭是潭了,根本不是一回事,按现在的读法是不是把“桃花潭”读到一块去了,这样就杜撰出了一个桃花潭。当然了,如果我们现在去这个地方旅游的话可能真的有个“桃花潭”,因为是根据这首诗杜撰的“文化”。</h3><h3> 再看开始那首岑参的《逢入京使》中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从格律吟诵的规则来看应该读一声,简单分析一下从“泪不干”来看“不”对应的是“漫”应该是平声,再看“干”是“an”韵,而“漫漫”平声音低韵字延长,连续俩“漫”低音延长什么感觉?往东向家乡的地方望去路途十分遥远。这就是重音读错。</h3><h3> 像这些现象在古诗词中很多很多,这里只是举一些常见的来说明。当然了按照语言学家苏培成教授的观点“我们今天怎么去读古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普通话读。可是这样一来就变得不完全押韵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语言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后人无法左右,只得接受。”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古时候汉字就一直存在音变,我们当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用规范的普通话去读,但是当触及这些文化背景的时候,比如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押韵了,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讲一讲这些知识背景呢?</h3><h3> 近日,语文报社揭晓了2019年度语文教育十大关键词,分别是:群文阅读、核心素养、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于漪、学理、学习任务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批判性阅读、考纲取消。十大热词中有两个热词牵涉到了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核心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有四条,其中两条都和文化的传承有关: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词是重要的一项,只有会鉴赏了才能够去创造,去传承,我们自己都不了解何谈传承和创造呢?</h3><h3> 在这个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诗词文化肯定有朝一日会被提上我们的议程上,语文教材古诗文的大量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文化的复兴之路肯定会落在我们语文老师的肩上,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的诗词文化,否则的话,我们的理解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很好地传承呢?与时俱进没错,必要的了解还是要有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