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桥往事之六】筒子楼的时光记忆

清塘荷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清塘荷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清塘荷韵+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细说往事</p> <p class="ql-block">  筒子楼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样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13岁以前的记忆停留在运河边老屋平常的时光里,后来的日子,筒子楼又变成了我回忆的另一个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筒子楼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走廊过道里堆放着各家各户的煤炉和煤球。没有卫生间的烦恼只能自行解决。那个时候我家刚搬进筒子楼不久,我那多出来的弟弟就被老爸从广东老家接出来了。我还是和小时候一样,跟外婆挤在北面的小屋里,没有窗户的一间不透风的房,大白天也要开着灯。朝南的房间有一个小阁楼,楼板和顶的距离不高,两弟弟就睡在阁楼的木板床上。下面则是父母居住的地方,常常是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母亲独守着那张床空荡荡的寂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筒子楼走道靠北两扇窗下是倒生活污水的三角漏斗,一根铁皮管子直通楼下的阴沟。刚搬进筒子楼时,房子还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那种比起运河边老屋的屋顶漏水和阴沟泛水不知好多少倍。但是住的时间长了,风吹雨打日晒,管子的铁皮生锈了,厂里维修工拆装了不知多少回。岁月的轮回,从小学五年级住到职高毕业,那两扇窗从闭合的没有一丝缝到北风呼呼刮进楼道里,渗进家门的风只能让我们在冬天裹着厚厚的棉袄棉裤,穿着厚厚的棉鞋,或者冲个盐水瓶,亦或是陈年古董的汤婆子来温暖那一个冬季的寒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我印象里,这座楼并不是那么完美,但却像一本浸润在时光里的书,酝酿着我们生活里平凡的故事,温暖你我。我家住在四楼,共有六户人家,都是母亲厂里的同事。常常是吃饭时间,大家在家门前端着碗吃饭。站的站,坐的坐,串门的串门。没菜了,各家灶台上夹点菜、舀一勺汤也能就着吃,边吃边聊单位的家长里短,不时有笑声传出窗外。彼此之间的无拘无束在一菜一饭里留下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最值得记忆的是曾经一起钻过被窝的小姐姐。这位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姐姐叫陶怡,她还有一个超厉害的大学生哥哥叫陶隽,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东南大学,是我住的第一幢筒子楼的骄傲。她们家住在筒子楼二楼的大户,房子比我们大,所以我记得有很多次,父亲广东老家来了亲戚,父母因为赚钱少,开不起栈房,家里睡觉成了问题。当挤不下时,陶怡姐一家给了我们热情地帮助。这不仅仅是因为怡姐的妈妈和我母亲是一个科室的好同事,更是因为楼上楼下温暖的邻里之情。我总是在老时间里去陶怡家,她父亲陶老师那时是我们朝阳小学的校长,笑眯眯地开了门,和蔼可亲地领着我走进陶怡的房间。有时,陶老师还会问我,洗脚了没有,没洗可以和姐姐一起洗。听着陶老师像父亲般亲切的话语,钻进那早已烘暖的被窝,心里是觉得万分感激的。那时我和姐姐会一起说会儿悄悄话,然后一起闭眼睡觉。我因为睡相不好,怕踢着姐姐,就紧紧贴着墙壁,动也不敢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筒子楼的晚上,夜是黑的,心却是光亮的。是那样细小的温暖融化着冬天里的寒冷,让我在多年以后与陶怡在咖啡馆久别重逢的时候,再重温那旧时光里的缘分时,我们流露出的情怀居然是那样的一致。</p> <p class="ql-block">  后来,因为家里人多,房不够住,妈妈单位第二幢筒子楼造好,我们又分到面积更大的一套房,和妈妈厂里的另外五个同事做了邻居。402李伯伯的儿子新婚的第二年生了个漂亮女儿亚亚。当时第三代的孩子少,我家孩子多,很热闹。亚亚的妈妈忙不过来时,善良的母亲还会在百忙之中,帮忙带带孩子。妈妈的行为感染了我们这些孩子,在我的眼里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乖巧可爱的亚亚几乎是天天呆在我家。俗话说“隔壁灶头香”,我家最简单的白米粥在小亚亚的嘴里仿佛都是舌尖上的美食。我超喜欢这小小人儿,喂给她吃的时候看到那笑起来眯花的双眼,还有一副小满足的幸福,觉得自己的心都被她的样子给融化了。夏天的一个澡,在她会蹒跚走路时也时常扭着身子到我家洗。洗白白的漂亮小妞抱在手里像自家的小妹妹一样,从东头兜到西头,几个圈下来,只要听到“咯咯”的可爱笑声,从来没觉得累过。这个小人儿成了我家的“老拖女儿”。这种大家庭般的温馨我一直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96年结婚,兜兜转转中我的婚房又安家落户在了第一次住的筒子楼。经过加建厨房和卫生间的老楼房,生活设施有了改善却没有了自然光线,显得愈发黑暗了。我在这里和老公住了温馨甜蜜而又心酸的六年。从筒子楼到筒子楼,生活环境有了些许的改善,但那一段生活的反反复复,来来去去,仿佛都是命运的安排。在这里,我经历了生死离别,也开始了长大成人;在这里,我目睹生活的不堪,也在这里,享受了作为一个平凡人的幸福。不管生活教会我什么,再泥泞的路,在心中都只剩下了云淡风轻,筒子楼里的生活,被时间酿成了酸甜的回忆,而那时光里的幸福,是拥有着和它有关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那些人,那些事,让我对岁月有着清晰的怀念,这些往事,这些人伴随着我们的怀念,消散在不断向前的生活里,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好的期待,期待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归宿,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谢谢欣赏</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