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br><br> 和全国人民一样,正在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光。信息时代里,每日接收的文字和图片,由于事关生命安全和真情实感,随便一个话题,都会在内心掀起波澜,导致辗转反侧、思绪不平。<br> 这个庚子年春节所发生的特殊事件,必定在无数人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痕,悲伤、恐惧、沉闷、彷徨、焦虑、忧愁……所有镶嵌着黑色边框的词语还不足以概括出一人一时的情绪交结。当“黑天鹅”近距离向自己飞过来的时候,很多人突然成熟突然觉悟突然有了自己的“名人名言”和思维方式。静下心后得出的论断,不再是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为自己的懈怠作注解,而是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时间换空间”,“按下暂停键”,“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如期到来”……<br> 在全民静思的特殊背景下,自己也增加了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这段时间用手机阅读了大量信息,因为眼疾和颈椎病,曾经把手机扔到一边,只看重要信息,对微信使用甚少,朋友圈也很少翻阅。这些天特殊,给自己找了点理由,手机再次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同时, 参照古人“读书不二”的“秘诀”,继续看书。<br>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躺在床头有两年了。这本笔记体的志怪小说集,虽是狐鬼神怪的奇情轶事,但是作为一本记录时代百态的名人名著,本着“开卷有益”的想法来阅读,还是受益良多。<br> 今天翻阅的这个小故事,感触良深。<br> 卷七“如是我闻一”的“钱塘陈乾纬言”,记录了这么一则小故事:陈乾纬和几个朋友在西湖游玩,登上寺庙的高楼远眺,一个朋友吟颂了一句“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寺里的一位僧人用略带嘲笑的口气说:“据我所见所闻,有些人恐怕死了也不肯罢休呵。几年前,一个秋月澄明的夜晚,我在这里听到两个声音争吵。这里没有人家,我知道是鬼。仔细听去,好像是在争夺墓田地界。”由此,引出“经营百计,以求富贵,富贵今安在乎?机械万端,以酬恩怨,恩怨今又安在乎?”的感叹。<br> 故事很简单,内涵却深刻。“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值得世人思索。<br> 和这句异曲同工的是唐朝杜荀鹤《秋宿临江驿》:<br>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br>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br>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br>身事未成归未得,听猿鞭马入长关。<br> “忙里老”、“愁里老”,都是古人对人生匆忙的感叹,对人们看淡成败得失的告诫。从“谁人肯向死前休”的询问中,激进者大多可以看见消极,佛老者笃定看见了顿悟,平凡人大概能在心头打个激灵,顺着句子问上自己几句,然后继续忙碌。至于为什么忙碌,最常见的如《史记•货殖列传》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则说:“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br> “忙里老”的尘嚣时光里,是否需要试问一下自己,何时休?或者说,休不休?</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