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小靳庄</b><br></h3><h3>特点:唱样板戏 搞赛诗会而闻名</h3><h3>性质:就是个小村庄</h3><h3>全称:天津市宝坻县小靳庄。</h3><h3>在文革期间,这个小村庄因为能唱样板戏,搞赛诗会而闻名。它被成了江青的“点”后(树起了一个在农村进行“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所谓典型),在全国广为宣传。后来又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大出风头,江青还把外宾带到小靳庄去参观。粉碎“四人帮”后,小靳庄的所谓“经验”受到批判。改革开放后,小靳庄重新崛起。</h3><h3>题记:小靳庄:它是怎么变得全国闻名的呢?</h3><h3>1974年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大篇幅地报道了小靳庄的“办政治夜校”、 “农民写诗”、“农民唱样板戏”等“十件新事”, 小靳庄被塑造成“文化革命”或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型,从此,小靳庄经验风靡全国。</h3><h3><b>现有房屋</b></h3><h3> 村里现在的房子都是1976年震后重建的,每排四户,是由清华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的。馆里播放的纪录片《印象小靳庄》拍摄于2016年,里面的一些片段选自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为小靳庄拍摄的资料片,很有年代感。</h3><h3><b>小靳庄的变化</b></h3><h3> 解放前,小靳庄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大水吞门白汪汪,土地不收颗粒粮。锅盖长在锅台上,妻离子散奔他乡”,记录了小靳庄水灾频发、民不聊生的佃户村特征。</h3><h3> 正是靠着大家的苦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曾经一年上交公粮20万斤,产量标准上“纲要”,成为省市先进典型。</h3><h3> 老书记:叙述了走一段弯路的经历。谈到江青来村里的一些细节,譬如开群众大会时,江青蛮横地为四位社员改名字</h3><h3> 他回忆道:“曾装了四个红布袋的麦子,两袋给毛主席,两袋带给周总理。总理知道小靳庄,我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时候,周总理亲自点名:小靳庄谁来了?我站起来跟总理汇报。”</h3><h3><b>庄里的外貌</b></h3><h3>砖墙上彩绘京剧现代戏成为整个村的特色之一</h3><h3>文章简明扼要,避开敏感费解的政治话题……<br></h3><h3>艺术行为是以简单舒心,</h3><h3>营造童话故事为自我……</h3><h3><br></h3><h3><br></h3> <h3><b>原图本无雪~高调仿雪景</b></h3> <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图片颜色很夸张寓意???</font></b></h3> <h3><b>现在的书记很有风范</b></h3> <h3><b>社员同志们,下午两点,到大队部开会啦</b></h3> <h3><b>《尖杆河边》电影的发源地</b></h3> <h3><b>五七干校</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