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5> 古有东坡先生--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经典: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br> 近有伟大毛主席在《沁园春 长沙》中的经典: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br> 中还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望梅止渴,赤壁之战。<br> 外有莎翁--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的经典: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h5> <h5>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红戴建业教授对经典诗歌又有什么样的见解呢?</h5> <h5> 由此可见,经典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为什么倡导学习古代经典</font></b></h1> <h5>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写到:<div><br></div><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看见最初的东西,<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就变成那东西。<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那一天,<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或者几年,<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或者连绵很多年。<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所有的这一切,<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都成了这个孩子的一部分<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5> <br><h5>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这正是我们倡导阅读经典的原因。</h5></div></h5> <h5> 网络文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可读性强,阅读时毫无障碍充满快感。但在利益驱动下,为求“花样翻新”,作品不得不强化感官刺激。</h5><h5> 面对良莠不齐的作品,有些人声称不应将网文放在与传统文学齐平的层次上看待。这看似包容,其实却在为粗制滥造开脱。<br> 而经典,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书,则能最大限度为我们避开知识的雷区。</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诗之源</font></b></h1> <h5>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曾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没有邪念,思想纯正。)</h5> <h5>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由此可见经典并非遥不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h5> <h5>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h5> <h5> 而屈原这一人物,文学史上有多重演绎,比如郭沫若就曾为他创作剧本《屈原》。</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文之源</font></b></h1> <h5> 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br> 先秦散文中的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儒:克己复礼,仁爱待人<br>阴阳:阴阳五行,通天彻地<br>名:巧辩概念,白马非马<br>墨:兼爱非攻,人人平等<br>法:法为国治,富国强兵<br>纵横:合纵连横,搅动天下<br>兵:上兵伐谋,武力致胜</h5> <h5>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br>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积极入世与失意归隐的思想交织。儒家鼓励积极入世,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一旦失败,却没有提供心灵上的安慰,而道家则刚好弥补了这一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八下语文学什么</b></font><b></b></h1> <h5> 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br></h5><h5> 第一单元阅读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社戏》《安塞腰鼓》等。<br> 第二单元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如《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br> 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br>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任举办演讲比赛。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去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br> 第五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br> 第六单元古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结语</font></b></h1> <h5> 鲁迅先生曾在《新青年》中说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br> 疫情当前,多少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不离不弃,多少科研人员不眠不休发光发热。曾经,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回答:“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为了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了……”这些答案都显得那么苍白。而这次“武汉疫情”却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为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而非阻碍社会进步的一份子!</h5><h5> 当国家有难,我们可以像钟南山院士、李丽娟专家一样奋斗在一线;当危险来临时,我们可以用知识战胜危险,为人民带来希望。未来,需要年轻一辈的崛起,读书是我们的一种责任。虽然现在的我们困守家中,但不代表以后的我们,也只能困守其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br> 希望同学们在家中认真学习,切不可因此荒废学业。懒惰怠学,人类不能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h5> <h5>高擎知识的火炬,伴理想行至天明!</h5><h5>为武汉加油 ,为祖国祈愿!</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