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家务你必须干

清平 刘明娟

<h3>为什么学生必须干家务?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吧</h3> <h3>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h3> <h3>“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在外地做官的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家人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h3> <h3>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要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h3> <h3>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h3> <h3>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h3> <h3>&nbsp; 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做家务?</h3><h3>&nbsp; 据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只有12分钟。原因有很多,比如,对孩子过分娇宠而舍不得让他做家务;觉得孩子会因做家务而耽误学习;认为孩子太小干不了家务,很可能会越帮越忙;担心孩子伤到自己、弄脏衣服……</h3> <h3>  慢慢地,孩子就会认为家务活与自己无关,即使看到酱油瓶倒了,也不会把它扶起来。<br></h3><h3><br></h3> <h3>而教育专家认为:家务不分年龄大小,而且“越早越好”。 不仅要根据年龄分配给孩子适合的家务,还要给孩子留出选择权,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情绪不稳,出现反复,家长一定要耐心引导,并加以指导。一味强硬地指使孩子做家务反而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h3> <h3>可能在家长看来,家务琐碎无趣,但在孩子那里,这却是他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表现,而他也会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手,引导孩子积极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体验劳动的乐趣。</h3><h3>&nbsp; &nbsp; &nbsp;</h3> <h3>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是一种人生智慧,孩子学做家务才会懂得感恩,才会知道付出者的艰辛。而在我国古代流传甚广的《朱子家训》开篇第一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家长和老师一道,参与指导学生每天的日常行为,让孩子真正的学有所值、学有所用,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经世致用的人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