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控疫情不忘防锈病<br> ——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控</h3> <h3>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三种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中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远程气传病害之一,发病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br>【为害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在我市各县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冬孢子,棍棒形或梭形,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h3> <h3>【病 原】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专性寄生菌。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br>【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冬麦和春麦上夏孢子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侵染秋苗,以菌丝体在叶中或以夏孢子在孢子堆中越冬及春季侵染新叶流行4个环节。<br>【发生条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及为害,除与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关系外,还与品种抗性、气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br>【当前实况】据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网络监测,2019年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县份较多、发病范围较大,是近多年来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最广、最重的一年,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h3> <p>【防治策略】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按照“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传病中心(一个点有3片以上叶侵染为传病中心),选择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p><p>【防治措施】</p><p>1.选择品种。要轮换选用抗(耐)病品种,如长武134,郑州132、西农1123、西农285等。</p><p>2.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换茬,适当晚播(比正常播期推迟5-7天),施足腐熟农家肥、增强小麦抗病力,合理灌排。</p><p>3.预测预报。要根据农业植保部门信息通报,了解周边县市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同时在3叶期至拔节前田间发现单片病叶后,每5天到田间查看一次。当秋苗病叶率0.5%-1%、早春病叶率3%或一亩有4-5个传病中心,旗叶始见期病叶率5%或扬花期病叶率20%时就要喷药防治。</p><p>4.药剂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三唑类、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防治。小麦播种后20-30天(小麦三叶期),对单片病叶或传病中心每亩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克、25%嘧菌酯悬浮剂60-70毫升,兑水均匀喷雾,开展挑治;在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每亩可用30%醚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兑水均匀喷雾,兼防白粉病;在挑旗(孕穗)前后发生中心病团,且条锈病发病较多时,每亩可交替选用25%粉唑醇悬浮剂16-20毫升,或30%氟环唑悬浮剂20-26毫升,兑水均匀喷雾于小麦茎叶部;在抽穗扬花期,田间条锈病发病比较严重时,每亩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或10%己唑醇悬浮剂30毫升,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5毫升,兑水50-60千克均匀喷雾或兑水10千克低容量喷雾,兼防小麦白粉病。</p><p>咸阳市植物检疫站 编印</p><p>2020年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