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2月12日早7:00,是和济医院医护人员进入江夏区侨亚医学隔离点工作的第8天,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中。</p> <p>集合完毕,准备出发。</p> <p>(图为和济医院-杜杨、李爱虎:王海洋、孟祥月、宋雨亭、宋芯蕊)</p> <p>每天到侨亚医学隔离点工作,都是由杜杨负责接送。</p> <p>(图为和济医院行政院长-杜杨)</p> <p>为了节约使用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资源,每个人要工作6个小时才能出来,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上厕所,因为你一出去就得脱防护服,而每一次脱防护服是最容易造成暴露和感染的。</p><p><br></p><p>这是进入隔离区之前的准备工作,全身都要裹得严严实实的,戴着三层口罩,刚开始会头晕,恶心,呼吸困难,但是每个人心里都在告诉自己:要坚持住!在密封的防护服里,呼吸出的气息总是模糊了护目镜,里面满是雾气,看不到太远。</p> <p>(图为和济医院院长-王海洋)</p><p><br></p><p>2月5日,刚抵达武汉时,还真不适应这边的湿冷天气,集结时间仅有2小时,很多人只是随意带了几件衣服,也没有跟家人、孩子告别。</p> <p>早上8点全套防护后进入隔离区,我们的心中充满信心,充满阳光,就连背影都是毅然坚决!这是和济医院在侨亚医学隔离点第一次全阵容上岗。</p><p><br></p> <p>(图为和济医院 李爱虎、王海洋、阎旭、宋雨亭、孟祥月、宋芯蕊)</p> <p>我们的队伍中有4个90后,都还未成家,其中3个人是独生子女,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来到疫区支援,他们没有告诉父母,怕父母为他们担心。</p><p><br></p><p>他们说: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为了我热爱的一切去战斗!我是一名医护人员,国家危难,我一定要挺身而出!</p><p><br></p> <p>(图为90后-宋芯蕊、宋雨亭、阎旭、李爱虎)</p><p><br></p><p>医生 李爱虎说:“穿上防护服,双肩就扛起了责任,一个医生的责任。”</p> <p>目前,侨亚医学隔离点隔离人数约300人,他们大都情绪稳定。</p><p><br></p><p>医护人员分为四个班上岗,第一班08:00-14:00。第二班14:00-20:00。第三班20:00-02:00。第四班02:00-08:00。</p><p><br></p><p>医生,每天要进行查房,详细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发放药物,消除病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惧,安抚情绪并鼓励他们,交班前的整理统计工作。</p><p><br></p><p>我们在日常查房时,一位40多岁男性患者,在得知我们是从东北齐齐哈尔赶来的,连连用武汉的普通话对我们医护人员说:“谢谢你们能来到武汉,来帮助武汉!”</p><p><br></p> <p>(图为和济医院-医生李爱虎,院长王海洋,院长助理、医生 阎旭)</p><p><br></p><p>一天的战“疫”工作开始了,医护人员一刻不怠。</p> <p>护士,负责病房的采样工作,测量体温等很多工作,最多时一天采样100份。核酸检测采样工作是一个非常容易感染的工作,因为需要直接近距离面对病人的气道,相当于直接面对病毒。</p><p><br></p> <p>(图为和济医院护士-宋雨亭、孟祥月、宋芯蕊)</p> <p>和济医院的王海洋院长,是这次出征支援的领队人,也是黑龙江省民营医院中第一家支援武汉的医院。</p><p><br></p><p>他自身患有心梗,高血压。对于他来说,每天最期待的是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摘下口罩,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p><p><br></p> <p>(图为和济医院-王海洋院长)</p><p><br></p><p>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宾馆,由我们的后勤人员负责消毒工作。</p> <p>(图为和济医院医生 王晶, 司机 王泉)</p><p><br></p><p>每天无数次的手消毒,面部,头发,耳道内,鼻道都要用酒精清洗。每个人的额头、脸颊、鼻梁都被护目镜和厚厚的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子,有的人面部皮肤出现红肿,起泡,破溃……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停下,不能休息,时间就是生命!</p><p><br></p> <p>(图为和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孟祥月)</p> <p>(图为和济医院院长助理、医生-阎旭)</p> <p>(图为和济医院护士-宋芯蕊)</p> <p>春天正在赶来,这场与新冠肺炎的战“疫”,我们必胜!</p><p>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医生!相信我们!</p><p>期待春暖花开之时……</p>